宋舸
摘 要: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的需求,也是孩子感知關心愛護、學會溫馨體貼等正面情緒,擁有健康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搖籃。陪伴是一門藝術,需要營造氛圍,需要全情投入,需要有節有度。
關鍵詞:陪伴;營造氛圍;全情投入;有節有度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06
作者簡介:宋 舸(1969—),女,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東塘聯合學區教研主任,小學一級教師。
生活中,很多父母努力工作,努力賺錢,拼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十分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物質享受,卻不太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他們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需要父母給予的又是什么。 一個機構曾做過孩子需求調查:“希望媽媽少打麻將,多在家”“希望老爸能按時回家”“希望爸爸媽媽周末陪我一起去公園”“希望爸媽不要看手機”,等等,答案雖然五花八門,但孩子的需求都離不開兩個字:陪伴!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感知關愛、體驗溫馨等正面情緒,擁有健康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搖籃。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感到被拋棄、受冷落,會日漸不愛說話,自卑,甚至叛逆。陪伴是一門藝術,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需要父母的示范和全情投入,需要讀懂孩子,與孩子有節有度地互動。
一、陪伴,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場所,父母陪伴孩子時主動營造放松、舒適、愉悅、親密的氛圍,孩子才能產生滿滿的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才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滋養,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
1. 父母要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要情緒穩定,不能喜怒無常,高興的時候把孩子當成掌上明珠,不高興了就棄若敝履,弄得孩子每天無所適從。父母一定要學會把握、隱藏情緒,尤其是壞情緒。如果在工作或生活上遭遇了不順心,要學會自我調整。否則,父母的不滿和憤懣得到了宣泄,孩子的心靈卻布滿了陰霾,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2. 父母要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有的父母因平時和孩子相處時間少,陪伴、關愛缺位,和孩子在一起時,心里滿是愧疚,導致陪伴時過分溺愛;有的父母因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有出息,功利心作怪,把陪伴時間變成了監督學習、挑毛病的時間,過于嚴苛,給孩子心理上留下陰影,陪伴也會在質量上打折。
3.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父母不能忽視孩子的感受,隨意干涉孩子的生活,隨意替他們做決定。家長要善于與孩子分析利弊、共同商量、權衡決定。孩子從中也可以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學會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
二、陪伴,需要父母的全情投入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的不僅是家長的角色,更多的是朋友、人生的導師。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潛移默化中都會被孩子模仿學習。
我的一位學生家長是一名虔誠的佛家居士,從孩子學說話、學走路開始,她就一點點教他:要善待一切生命,好言好行才能積好德!只要有機會,她就會帶孩子參加長沙市流浪小動物的救助活動、貧困山區愛心助學活動、愛護環境等公益活動,寒暑假更是堅持到社區、寺廟做小義工。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孩子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奉獻,更懂得了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每位家長都要多多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孩子的性格、意識形成階段一定不能少了父母的陪伴。
三、陪伴,需要有節有度的互動
心理學認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兒童期、青少年期的心理特點不同,希望父母給予的支持和陪伴也不同。父母的陪伴要建立在讀懂孩子的基礎上。
1. 養成每天溝通交流的好習慣
面對孩子的訴說,父母要學會耐心地傾聽,認真幫其分析;面對其高興、委屈、得意,父母要學會接受。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教會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如與人相處,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減少矛盾,避免誤會;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同情心,學會包容他人的缺點,這是與人相處的“和諧之道”,等等。這些情感不能強加,都必須是在陪伴交流中慢慢建立。
2. 固定親子活動的時間內容
父母的陪伴多種多樣,但有些陪伴實屬無效陪伴。我將其大致分為三種類型。①心不在焉型:有些父母一邊自顧玩手機、看電視,一邊是對孩子放任自流。這種陪伴,談不上了解孩子,更不會理解孩子。②無微不至型:有些父母過于關注,寸步不離地噓寒問暖,生怕孩子磕著碰著,這種陪伴家長累,孩子也會煩,而且這樣的孩子還會慢慢產生惰性。③控制焦慮型: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和孩子在一起時愛挑剔孩子身上的缺點,愛灌心靈雞湯,愛帶孩子上補習班,這種“控制式陪伴”會讓孩子遠離你、逃避你。
父母最好的陪伴就是可以每天抽出一段完整的時間,專心陪孩子玩游戲、做親子運動、親子閱讀等等。這段時間父母要放下瑣事,心無雜念,與孩子相處,與孩子交談,觀察他的一言一行,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父母只有真正全身心投入地去陪伴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求,看到孩子的進步。
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愛,陪伴是父母最長情的告白。愿每位父母好好珍惜與孩子共聚的時光,把握與孩子相處的藝術,做有智慧的陪伴者,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邊玉芳. 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尹建莉.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