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體善意”班級管理意識,就是引領集體正確輿論導向,在積極的集體輿論中,學生達到自我教育,學會自律,進而行為達到規范的一種管理理念。如何運用“整體善意”管理意識,構建積極和諧的班集體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定位好師生關系;第二,注重培養學生“能群”;第三,讓學生懂得欣賞自我和他人;第四,經常開展“反思”運動;第五,發揮班委的“磁場效應”;第六,精心營造氛圍。
關鍵詞:“整體善意”;輿論導向;主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7.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05
作者簡介:馬海麗(1978—),女,浙江省臺州市白云小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
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良好的班集體能始終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并主動、健康地成長。而班集體積極向上的動因,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因,是我們每個班主任都會重視并潛心研究的。當了數十年的班主任,我覺得,“整體善意”班級管理意識對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是非常有效的。
什么是“整體善意”呢?我認為,“整體善意”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發掘教育、教學本身固有的主客觀條件,對班級中的個體行為和活動加以群體向善從優的教育影響,使個體的行為和活動符合學校和社會的規范要求的一種調控方式。通俗地說,這是引領集體正確輿論,在積極的集體輿論中,學生達到自我教育,學會自律,進而行為達到規范。我認為“整體善意”管理意識對于班集體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符合教育規律和班級管理的特點,符合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需要。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形成,應該有這些特點:明確的奮斗目標;積極正確的集體輿論;協調統一的集體;積極向上的士氣;保護正氣、反對邪氣;愉快的整體情緒,自制的習慣等。而“整體善意”的管理意識正滲透在這些特點中。班主任利用班集體來校正每個學生,使班集體成為教育學生的“老師”,這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
因此,我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嚴格訓練,持之以恒地培養良好的班風,充分進行“整體善意”的班級管理,杜絕不良行為,發揚良好的風氣。我讓學生在這一整體管理中,努力挖掘自身潛力,不斷超越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完善的內在動機,促進自身持續、健康地發展。
那么,如何運用“整體善意”管理意識,構建積極和諧的班集體呢?我是從六個方面著手的。
一、定位好師生關系
班主任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不同角色的界定,決定著不同的行為模式,決定著不同的師生關系。一個把自己界定為“管理者”的班主任,在師生關系交往中總是有意維持自己的權威,要求學生服從;一個把自己界定為“說教傳輸者”的班主任,往往只在意學生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的心靈、品德,因此師生交往的內容也僅僅局限于學科問題的解答……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對自己重新定位,我認為我們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這一定位,非常準確。這在《教師的角色》一書中也有表述,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他承擔以下角色——組織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發者角色、管理者角色、咨詢者角色等。
所以,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到自己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才會真誠深入地去了解學生,把學生認作一個動態的、發展中的人,認為他們是有主體意識的具有自我糾正、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在此基礎上,我們讓自己成為班級管理中的高級“調酒師”,在師生交往中,尊重學生,加強班級的自治自律:一方面,通過平時與學生的交流,注重德育的內化,發揮道德輿論的力量,形成積極上進的班風;另一方面,運用集體智慧,群策群力,構建人性、科學的班級管理,并努力加以貫徹落實,讓制度管人。
二、注重培養學生“能群”
這里說的“能群”,是指學生融于集體中,并在集體中融洽相處。如今,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被寵愛的環境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善與人交往。在班集體中,這部分人表現出不合群、不善于與人合作的弱點,也往往是問題較多的“特別”學生。因此,培養“能群”意識和能力就非常重要。在小組合作中,我往往會事先提醒有“不合群”學生所在的組,讓組長分配給這個學生他能完成的任務,再在其他成員的齊心合力下使小組勝利完成任務,讓他獲得團隊歸屬感和成就感,自發地逐漸向“群體”靠攏。除了這一方法,我還制定了班級良好的定位導向:“今天我微笑了嗎?今天我和別人分享過什么了嗎?今天我愉快并愉悅過別人嗎?我有知心朋友嗎?寬容不也是一種美德嗎?”在班級里,孩子們感受到友善、鼓勵、支持,正是這份美好的情感,孩子們才一次次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另外,我還經常召開班隊會,以策劃“團隊”意識較濃的活動來促進他們的“能群”。這些都有助于他們發展良好的個性,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形成和諧的教育氛圍。在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時,這種“群體”教育能力往往勝于個別教育。
三、讓學生懂得欣賞自我和他人
在班級中,我往往會開展一些“自我賞識”課,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陷,在此基礎上悅納自己,然后,再告誡學生要相互欣賞,形成相互交往的內驅力。我經常要他們寫出班上其他同學的優點,然后把每一個學生的優點集中寫在一張紙上交給本人,這不僅能使學生之間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還能使學生發現人生的真正意義,班級凝聚力也進一步提升,因為相互看到優點,這些優點也成為了良好輿論的基礎。
四、經常開展“反思”運動
這里的“反思”運動,其實就是“反思”在班級管理中的形象化。反思,在哲學中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小學生,是身心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還沒有真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對一些問題認識還比較模糊,但又比較自以為是,有時明知有錯也不承認。說教方法往往會適得其反。引導和啟發學生自找問題,想辦法自我教育,在心理上更易接受,在行動上效果也更好,這就需要“整體善意”的合理運用了。有些學生愛給別人取綽號,有些愛抄作業,有些上課紀律不是很好……針對這些現象,我召開了一系列主題班會,讓一些學生聯系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總結自己。學生在肯定自己好的一面時,也勇敢講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并且,我組織學生各抒己見,真誠地展開討論。在積極輿論導向面前,我再動員全班學生每人以書面形式進行一次自我反思,小結以往個人表現,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制定今后的目標方向。
實踐證明,這種在正確班級輿論導向下的自我反思教育,對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斷矯正自己的言行,大有益處。
五、發揮班委的“磁場效應”
一個班集體是否積極向上,班委會具有重要作用。成功的班集體管理,班委會就像磁體一樣,用自身的魅力,打造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學生們緊緊圍繞這個“磁場”,團結向上,在這個愉快的空間里發揮個性。
因此,班委會成員不僅要樹立良好形象,還要帶領集體走向和諧氛圍,使班風日益淳正。因此,我嚴格要求班委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各項工作要從同學中來,到同學中去,即制訂計劃時要與同學商量,反復討論后,再與大家共同為之奮斗;其二,要內強自身素質,外樹高大形象,一言一行、價值取向都要成為同學的楷模,要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這樣在同學中產生“向心力”,與同學互相學習、監督,共同進步。良好的班風也在這互動中逐漸完善。
總之,實踐證明,以集體的力量和正義的力量約束人、教育人、感化人,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整體善意”管理意識讓我在班集體建設管理中獲益頗多,也推動著學生持續健康地發展。
六、精心營造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因此,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營造文化育人的氛圍。當走進書香彌漫的一方小天地,學生會油然升起一種莊嚴神圣的感覺,對知識的崇尚、渴求會一下子被書香所勾起,不得不想遨游在書的海洋中。窗臺上,幾盆蘭花、幾盆海棠靜靜地生長、開花,吐露芬芳,為班級增添一份寧靜,一份安謐。無論有多么煩惱,只要一走進這樣的教室,學生就會被這濃濃的文化氣息所感染,自然而然地想要在其間學點什么。黑板報上,留一片“文壇漫步”,一首小詩,一句名言,也將帶給學生思想的啟迪、文學的陶冶,日積月累,受益無窮。教室兩側開辟“展示園地”,在這里,時而展示班級活動剪影,時而粘貼學生日記佳作,時而展出學生獲獎作品,時而刊出豐富精當的剪報,時而是學生的獎狀,時而是教師根據學生近段時間表現所寫的教師寄語。小小的一塊墻就是大大的一片天,它成了班級信息交流、師生互相溝通了解、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媒體,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參考文獻:
[1]陳愛苾.春華秋實每一年:班主任的每一學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王寶祥.陽光心態每一天:班主任的每一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張萬祥.專業發展夢之旅: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