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構建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校本研修的長效發展,將“送教下鄉”培訓與鄉鎮學校校本研修進行有機整合,構筑“三結合四研磨”培訓模式,創新集中培訓與分散研修相結合的研訓新舉措,能夠促進縣級教師培訓機制體系和培訓資源體系的完善,搭建研訓一體的學習研訓平臺,形成互幫互教、專業互助的新常態,助推教師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三結合四研磨”;研訓一體;專業互助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05
作者簡介:向鵬飛(1968—)男,湖南省石門縣教師進修學校國培辦主任,高級教師,本科。
2015年,湖南省石門縣(以下簡稱“我縣”)成功申報“國培計劃”首批項目縣后,在送教下鄉培訓項目實施過程中,為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達成培訓效益的最大化,送教團隊重點關注送教下鄉的“研課磨課”環節。通過三年深入的實踐與思考,我縣探求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培訓新路。
一、謀結合,重研磨,創建研訓新模式
國培送教下鄉培訓作為鄉村教師喜聞樂見的最佳培訓方式,是我縣三年“國培計劃”項目縣教師培訓的主體活動之一。為構建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校本研修的長效發展,我縣將送教下鄉培訓與鄉鎮學校校本研修進行有機整合,在“研課磨課”環節中,始終堅持培訓源于校本、服務于校本的培訓理念,在實踐中形成了“三結合四研磨”培訓模式。
“三結合”:是指結合校本研修,以備課組、教研組為單位開展研課磨課;結合片區研修,以鄉鎮為單位開展研課磨課;結合縣域校際交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方式開展研課磨課。
“四研磨”:一磨由參訓學員所在學校組織,按照項目組擬定的研修主題和研修任務,參照、模仿名優教師示范課例,同題異構,進行校本研修,生成課例,謂之磨備課;二磨由參訓學員所在鄉鎮中心學校分管師訓和教學副校長組織,培訓專家指導,學員展開課堂教學交流,人人進行說課,開展互幫互教,并從較為成熟的課例中推出典型課例,謂之磨說課;三磨由項目組和專家團隊主持和組織,聯片集中對典型課例進行研課磨課,并推選出展示課,謂之磨上課;四磨由項目組和培訓專家團隊對推選的展示課,組織全體學員進行集中研磨,為匯報展示做好準備,謂之磨優課。
二、強過程,重實踐,創新研訓新舉措
在培訓問診上,我縣結合前一年送培情況,堅持過程化診斷,完成好三次面對面調研,即培訓前問題診斷調研、培訓中研課磨課深入課堂調研以及培訓結束信息反饋調研。
在培訓理念上,我縣堅持聚焦課堂、突出主題。研修中采取同題異構方式,從改變教師思維方式入手,達到不斷改變教師行為的目的,堅信“每次改變一點點,最終實現前進一大步”力求學員每次培訓都要學有所得。
在培訓安排上,我縣采取校內、片區小集中自主分散研修與連片、縣域大集中互研互學培訓結合,組織三次小集中研修,即校內備課組、教研組研修、片區研修、連片研修;三次大集中培訓,即通識培訓、示范引領和總結提升。
在送教培訓與校本研修整合上,我縣視研課磨課為關鍵環節,按照立足校本自主研磨、校際交流研磨、分片區小集中研磨和縣域大集中研磨四個步驟開展。
在培訓內容上,我縣強調接地氣,改變過去“我有什么,就教什么”為“學員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一切從學員出發,為學員需求服務。
在培訓形式上,我縣集中培訓與分散研修結合,專家講座與課堂展示結合,校本磨課與聯片研訓結合,備課與說課結合,上課與反思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
在培訓成果評價上,我縣強調學員生成資源,采用任務驅動,規定每個學員研訓期間至少要完成“五個一”:備一堂課、完成一份教學設計、上一堂匯報課、上交一篇心得體會、錄制一堂微課。
在培訓評價機制上,我縣強調培訓成果的應用效應。通過學員反思交流、優秀資源評選、訓后跟蹤考核,達到互教互學、相互提高;通過校際展示、片區研訓,發揮培訓的輻射作用;通過對生成的課程資源的推廣使用,提高實效性和長久性。
三、筑平臺,崇結果,創設研訓新機制
1. 聯動的學習共同體初步形成
我縣一是搭建了多個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各學科組的QQ、微信自主互動和定期研討,為開展工作坊研修打下了基礎;二是為校本研訓指引了道路,達到了“通過一節課,帶動一個面”的效果;三是一批名特優教師成就他人的同時成就了自己;四是一大批優秀學員和骨干教師的涌現促成了校本研訓的蓬勃發展;五是贏得了學員和基層學校對師訓工作的普遍贊譽,助推教師在培訓中從不燃到自燃;六是生成了一批質量高、適合本地教學實際的課堂教學資源,并通過在各鄉鎮學校的分享,快速形成了示范效應,促進了校際之間的協同發展。
2. 縣級教師培訓體系逐步完善
一是培訓機構體系的完善。將鄉鎮片區納入研修的主陣地,以基地校、幼兒園為依托,重心下移,起到了層層服務的效果,如圖1所示。二是培訓資源體系的完善。通過“三結合四研磨”培訓,以鄉鎮學校為單位所形成的優質課程資源,極大地完善了培訓資源體系。同時,學員撰寫、專家評審所產生的優秀反思與案例,也是對培訓資源的有效補充,如圖2所示。
3. 互教互學、專業互助成為常態
通過送教活動搭建的交流學習平臺,特別是一次次的研課磨課、示范教學、匯報交流等活動,我縣不斷促進學員專業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為城鄉教師之間、專家學員之間搭建了一條互教互學和情感聯結的紐帶,讓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并以此建立了常態化的交流互動,促進了培訓的效益鏈接化。
參考文獻:
[1]曹 樹.研訓一體:一條教師培訓改革之路[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0):10-12.
[2]張 仙,黎加厚.同儕互助:教師培訓的新方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