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野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的不斷快速發展,逐漸產生了互聯網時代語言。互聯網時代語言是從網絡中產生并應用于網絡交流的一種語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這種組合,往往在特定的網絡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由于互聯網時代語言的簡潔、生動、形象等特點,其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互聯網時代語言的特點并對其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語言 網絡 特點
互聯網時代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目前正在廣泛使用的互聯網時代語言版本是“浮云水版”。互聯網時代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
互聯網是一個代表著快捷化的地方。跟著他出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適應的產物。也可以說,網絡語言起源于大家適應了網絡時。源起于大家對網絡的熟悉度,這是一個積累,不是跳躍。20世紀90年代誕生初,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詼諧、逗樂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進入21世紀的10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這種語言形式在互聯網媒介的傳播中有了極快的發展。目前,互聯網時代語言越來越成為人們網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語言起源于何時,無法追溯。
互聯網時代語言主要來源有:來源一:程序語言。最典型的是“n”的漢化;來源二:卡通;來源三:英語;來源四:童稚化。
這類語言的出現與傳播主要依存于網絡人群,還有為數不少的手機用戶。聊天室里經常能出現“恐龍、美眉、霉女、青蛙、囧男、東東”等互聯網時代語言。BBS里也常從他們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樓上、樓下、樓主、潛水、灌水”等詞匯。QQ聊天中有豐富生動的表情圖表,如一個揮動的手代“再見”,冒氣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機短信中也越來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詞”,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 sóng,意為“竭盡”),等等。
2.1互聯網語言生動形象。由于互聯網的信息流量較大的特點,以至于在網絡上的新詞觸目可見,很多新詞造成初見者不知所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語言具有的生動有趣,形象貼切的特點。例如:“大蝦”是“大俠”的通假,指網齡比較長的資深網蟲,或者某一方面(如電腦技術,或者文章水平)特別高超的人,一般人緣聲譽較好才會得到如此稱呼,大蝦這種稱呼更能生動形象的表現出網絡高手在電腦屏幕前彎背哈腰的坐姿。潛水是指天天在論壇里呆著,但是不發帖,只看帖子、而且注意論壇日常事務的人。醬紫是“這樣子”速讀連音,也作“絳紫”,福建人講的普通話。樓上的:比你先一步回復同一個主題帖的人,與之相對的是“樓下的”。踩一腳:也稱踢一腳、留個爪子印等,都是跟帖之意。
2.2互聯網語言的簡潔性。互聯網語言通常用字節儉,在書寫時盡量減少了字的個數以及標點符號的運用,打破了傳統語言的局限,創造出了新的語言,比如字母詞,數字詞,圖形符號等。互聯網語言在豐富程度上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語言形式,并且達到了借助簡單的符號或者數字來表達意思以及思想感情。例如:MM:美眉,漂亮的女生、BT:變態、PMP:拍馬屁、PMPMP:拼命拍馬屁、GF:girl friend 女朋友(也可譯為:good friend 好朋友)、286:落伍、748:去死吧、1234567:你是我的未婚妻、3166:沙喲娜拉,日語,再見、886:拜拜嘍,再見、3Q:Thank You,謝謝、7456:氣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818:八卦一下,出自天涯社區。
3.1符號型。多以簡單符號表示某種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 -”表示一個“無語”的表情;“O.O”表示“驚訝”的表情;“T T”表示“流淚”的表情;| | |表示“黑線”。這種表情型符號起源于日本漫畫,后演變為漫畫雜志中常出現的文字符號。成為互聯網時代語言后出現了更多形式。
3.2同音型。在使用拼音輸入法時,明明想輸入“大俠”,輸入法呈現的首選項卻是“大蝦”;想輸入“同學”,卻出來的是“童鞋”……但很多網民為了便利節約時間,在一些私人場合,也就不在乎這種“明知故犯”了。于是,諧音錯別字就如雨后春筍般,隨著拼音輸入法的普及,遍及神州大地。
3.3數字型。一般是諧音,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氣死我了;555~~~~`=嗚嗚嗚(哭泣聲);886=拜拜了;V587=威武霸氣等等。
3.4字母型。造詞方法分三種。一是諧音,以單純字母的發音代替原有的漢字,例如MM=妹妹;PP=漂漂;二是縮寫,有漢語拼音縮寫如JS=奸商等。還有比較特殊的通過象形的方法創造的,比如OTZ orz =拜倒小人,這個也可以歸到符號型中,但主要是英文字母做成的,和通過標點符號做成的符號型有一定區別。
參考文獻
[1]鄭遠漢.關于“互聯網時代語言”[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3):102-106.
[2]駱昌日,何婷婷.互聯網時代語言的特點及其情感性意義[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322-328.
[3]袁子凌,許之所.互聯網時代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意義[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2):294-296.
項目名稱:2016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動態語法視角下當代漢語新興構式生成機制研究”(16YYC03)
(作者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