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立萍
【摘要】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泛文化思潮。自20世紀90年代起,后現代主義思潮開始浸入比較教育領域,它以非理性、非中心、交往性、多元化、批判性等特點深刻影響著比較教育研究。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比較教育;影響
一、后現代主義概述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左右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泛文化思潮。
(一)產生原因
1.后現代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后現代主義的提出與劃分是與前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相對的。“前現代”對應于“中世紀時期”,其文化的基本形態表現為一種神圣文化,其代表是基督教文化。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人類社會進入了“現代”時期,其文化特征表現為一種世俗文化。此時,“人”取代了上帝,變成了世界的中心,理性取代了信仰,成為指導人們行動的準則。而“后現代”時期則是指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由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的主體性開始失落,生活中到處充滿了“不確定性”,人的自由本質遭到懷疑,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與之對應的文化形態就是所謂的“后現代主義”。
2.后現代主義產生的現實社會根源
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提高了工業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增長、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進一步侵略,經濟、政治的發展逐步失衡,國與國的矛盾逐漸加深,戰爭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人們的災難,人們不得不停下來重新思考現代社會與現代觀念,后現代主義思想開始覺醒。
3.后現代主義產生的理論淵源
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大都對尼采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內在矛盾和缺陷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后現代主義是以反理性主義為核心主張的文化思潮,這種思潮反對理性主義對人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束縛,尤其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哥德爾的不完全定理等科學理論,強烈地沖擊了傳統理性主義。
(二)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
1.批判理性主義,推崇非理性
后現代主義認為,人們對現代主義思想下的傳統理性主義的普遍認同,是一系列社會矛盾和人類災難產生的根源,所以批判理性主義,推崇非理性,是后現代主義致力的目標之一。只有否定本質主義,反對傳統理性主義對理性的絕對認同,認識到以理想為基礎制定出的條理和方法論會束縛人的創造力,才能真正地否定理性,認可非理性。
2.解構現代主體性
現代主義認為個人主義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礎,正是個人主義的極度膨脹,引發了現實社會的諸多矛盾。后現代主義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應該受到抨擊。用后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用“解構”“消解”等方式,消除人對自然的占有欲、對他人的控制欲,從而化解現代主義“人類中心”的傳統觀念。
3.主張多元主義,崇尚差異性
后現代主義主張多元主義,崇尚差異性。與現代主義“整體性、同一性”的敘述恰恰相反,后現代主義認為無論是人或物都存在個體差異性,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異質的東西可以拼接與共存,差異性的個體不需要統一和綜合,更不需要消除差異。后現代主義鼓勵多角度看問題、使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反對所謂的“宏大敘事”。
二、后現代主義對比較教育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后,后現代主義思想逐漸開始被引入比較教育研究領域。英國《比較教育》雜志開辟專刊對后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的內在聯系進行討論,從后現代主義角度對比較教育進行研究和分析。1996 年7 月,世界比較教育協會舉辦的以“傳統性、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為主題的比較教育年會在澳大利亞悉尼順利召開,表明了比較教育研究與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建立了聯系。事實上,后現代主義陪伴著比較教育研究一起邁進了21世紀的大門,并將繼續同行。
(一)改變傳統理想主義的研究觀念
后現代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打擊可以幫助我們打碎過去在啟蒙時代形成的、現代比較教育中習以為常的進步、發展、解放與啟蒙等觀念,轉而采取一種對自身開放的態度,透過與他人的批判性對話來將理性的傳統予以解構。因此,在后現代主義視角下進行的比較教育分析,是對個人及社會提供一種可以表達和敘述的、注重多元與差異的、鼓勵批判和解構的、提倡開放與創造的教育學研究。
(二)為比較教學研究方式提供了新的選擇
自20世紀中期以來,比較教育研究一直以“傲慢”的科學主義為研究特征,而后現代主義對比較教育的貢獻在于為比較教育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種更加開放和更充滿可能性的選擇。現代主義的宏觀理論更注重對宏觀層次上的社會行為和現象進行解釋,但在分析細小的、微觀層次上的現象時則顯得力不從心。后現代比較教育思想提出了人有無限可能性的觀點以及開放的視角,在這種觀點和視角下,后現代比較教育可以關注到邊緣群體、弱勢群體、少數利益集體以及當地組織力量等。
(三)重建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聯系
后現代比較教育認為,在比較教育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必須建立平等的交流對話世界,這樣才能使研究得以進行。“重視對話”就是將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從二元對立身份轉換為處于共生關系中的“對話者”身份。
(四)突出了對研究過程的重視
后現代比較教育學者柯溫引用鮑曼的觀點認為,我們不再是立法者,我們應該首先留意于我們對事物的解釋。傳統的現代比較教育研究過于看重教育研究的結果而輕視了過程,忽視了教育現象之間的不確定性和差異性。在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比較教育者們應更加重視研究過程,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不同的教育現象,成為社會的制圖者并能解釋比較多元的社會和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賦予比較教育研究反思與批判的精神
后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人們在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反思過程中,解放了過去權威化、同一化、理性化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去中心化、多元化、重視交流與創造的后現代主義教學思維。比較教育研究需要反思、批判精神,而這種對傳統思維下教育研究方式的反思與批判,使比較教育的研究過程更具有價值。
三、結語
如上所述,后現代主義以差異性、不確定性、多元性為特征,徹底推翻現代主義的同一性、整體性、中心性,徹底解放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再沒有任何一種權利話語或權力中心可以壟斷、控制思想探索和精神自由,也沒有任何一種新觀點或學說可以獨崇一家,而忽視其他觀點和學說。從后現代主義的視角審視比較教育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探索的方向,對推動比較教育的重構與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馮研.淺談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及對比較教育學的影響[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1(5).
[2]于楊,張貴新.后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6(9).
[3]朱旭東.后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1998 (4).
[4]顧鐵華.后現代主義思想與比較教育研究[J].科技教育創新,2010(13).
[5]陳鵬濤.藝術傳播與后現代[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