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曉燕
《我的小影子》由英國文壇巨匠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所寫,全書用詩化的、富有律動感的語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以孩子的口吻來講述自己的影子,表達在自己眼中的樣子、在自己生活中的“一動一靜”。故事詼諧幽默,充滿想象力,插畫師也巧妙地運用光影把孩子們覺得無限奇妙的影子表現得淋漓盡致,表達著鮮明的兒童本位理念。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在生活中,奇妙的影子是小孩子永恒的關注點,影子的千變萬化也為孩子們的探索活動提供了絕佳的素材,孩子們在與影子游戲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提出許多問題:“影子為什么有長有短?”“影子是怎么來的?”該書就以清新溫暖的畫風、詩化的語言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引導孩子用探求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也發展著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情緒情感的感受與表達能力。
這里所呈現的三個活動設計,都基于繪本《我的小影子》,并結合不同幼兒園、不同教師的教育理解,且都歷經工作室老師們的深入研討和周硯鳳、錢力穎、丁燕怡老師的反復實踐。
一、關于周硯鳳老師的科學活動
1.科學活動與繪本故事巧妙結合
周老師關注到《我的小影子》中蘊藏了關于影子的許多秘密,例如,影子有獨特的成長方式,影子的魔力超乎我想象,它有時會像皮球一樣迅速竄高,有時又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時,周老師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意識到這一繪本故事內容與大班孩子探索影子的學習任務不謀而合,于是教師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順理成章地將幼兒的目光聚焦于“影子”。雖然有了繪本的支撐,但是教師認為,關于影子的科學探究,還是應該放手讓孩子在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師將本次活動的重點定位于科學領域,基于對繪本多元視角的解讀,基于幼兒已有的認知經驗和實際生活經驗,教師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在:在玩一玩、找一找、試一試中感知影子的變化,探索影子的秘密;嘗試利用光的方向改變影子的長短,體驗光影游戲的樂趣。
2.科學活動與探索游戲互動融合
在活動中,教師巧妙運用游戲這一幼兒喜歡的、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精心設計了“自主游戲——預設游戲——挑戰游戲”三個環節。在自主游戲的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充分放手,讓幼兒自由自主地去玩,找尋各種各樣的影子,不僅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而且他們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能有更多的奇思妙想和富有創造性的做法涌現。其次,在預設游戲中,教師以“變大巨人和小矮人”為目標,鼓勵幼兒在摸索和嘗試中獲得經驗。最后的挑戰游戲環節,一方面鞏固幼兒對影子的調控能力,另一方面也滲透著大班幼兒數學能力的鍛煉。三個游戲環節給予幼兒充分探究和嘗試的機會,在多次的游戲體驗中,幼兒獲得關于影子現象產生和變化的豐富經驗。
3.科學活動與學習品質的教育契合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特別強調應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應滲透在幼兒的學習、游戲和生活活動中。在本次科學領域的探索活動中,我們也能發現幼兒學習品質的閃現,如,幼兒在探究行為中的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挑戰和樂于想象等。在活動中,教師能關注幼兒在探究行為中所體現的學習品質并加以提升。例如,教師能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提供多種操作性強的、生活化的、低結構的材料,創設寬松的心理氛圍,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為。在游戲中,有個別幼兒因能力差異遇到困難,教師并沒有包辦代替,也沒有漠視幼兒,而是鼓勵他們堅持到底,不怕困難,或是給予孩子適當的提醒,啟發他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
二、關于丁燕怡老師的活動設計
丁老師圍繞“有趣的小影子”設計了一系列活動,數學活動《測量影子》是系列活動之一。本活動旨在通過讓孩子探索影子,初步了解影子與光的密切關系,讓幼兒在利用自然物測量影子的過程中學習數學中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有的放矢地激發幼兒自主探索。
首先,教師抓住日常生活中隨時捕捉到的影子的現象,在活動開始時和孩子們尋找不同的影子,一起玩描畫影子比長短的游戲,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對影子的變化產生興趣,從而共同探索影子的變化與事物間的聯系。在選擇測量的工具上,教師選擇了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繩子、小棒、鉛筆等,這些工具易收集好操作,并為孩子們所熟悉,更能為孩子今后繼續探索測量提供經驗準備。
整個活動過程,以“玩影子”的游戲情節貫穿整個活動,發現影子、比較影子、測量影子等游戲環節,在測量影子的過程中安排了三次不同的測量游戲:第一次,選擇同一種測量工具測量影子的長短;第二次,選擇同一影子進行記錄,比較記錄是否相同,用再次測量作證實;第三次,比一比誰的影子長,體驗運用首尾相接的方式進行測量,并通過比較從記錄中選出影子最長的和最短的三名幼兒。在多次的游戲體驗中,讓孩子在遞進的游戲中觀察、探究影子的產生以及影子長短的秘密等問題。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還引導幼兒自主閱讀和討論,借助繪本中簡單易于幼兒理解的語言,生動有趣的畫面,進一步讓幼兒感受、理解影子長短與光源的問題,不斷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三、關于錢力穎老師的活動設計
錢老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光與影的探索游戲。
首先,在這個游戲中,教師采用了最簡單的游戲材料——手電筒和雙頭粗記號筆。雙頭粗記號筆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也是隨手可得的物品。單獨用雙頭粗記號筆來玩光影游戲,更能集中體現出“實物—光照—影子”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就一種材料而呈現出多端的變化,也能觸發幼兒的興趣和驚喜。
其次,在這個游戲中,設計了四個游戲環節,它們在要求和難易度上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前一個環節既是單獨的探索游戲,又是后一個環節的鋪墊和積累。在出示繪本《我的小影子》封面圖案后,幼兒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這時,自己制作一個影子成了大家都想來試一試的事情。因此,第一個探索游戲就是“造高樓”,鼓勵幼兒嘗試操作,制造一個盡可能高的影子,幼兒從中找到光照方向和影子之間的關系:當手電筒平著靠近記號筆時,影子會變細;當手電筒平著遠離記號筆時,影子會變粗;當手電筒對著記號筆平行移動時,影子會向反方向移動;當手電筒從上靠近記號筆時,影子會變矮;當手電筒從下靠近記號筆時,影子會變高;當手電筒往上遠離記號筆時,影子會越來越短小;當手電筒往下遠離記號筆時,影子會越來越粗大。幼兒發現的這些光影關系就是這整個活動的基礎,后面的環節都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并加以聯想和延伸。
通過第二環節和第三環節中的探索操作,幼兒不僅更熟練地運用手電筒對記號筆進行不同角度的照射,思維也被逐漸打開而靈活起來。兩兩合作,用兩支記號筆進行擺放,再進行光照,影子的形狀會有很多變化:有的幼兒嘗試一支筆豎放一支筆橫放;有的幼兒嘗試兩支筆⊥形擺放……有一組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當兩支筆以V形擺放且分開的角度越大,影子的面積會越大。這些發現都是幼兒在實際操作和直接感知中親身體驗到的,因此,每個幼兒都有成功的喜悅感。
第四個游戲環節有一定的難度,在活動中,幼兒依照“影子”圖卡來制造影子,能估計出用了幾支記號筆,光照的大約方向,但是制造的影子形狀和“影子”圖卡略有偏差,最后,教師進行了操作作為集體驗證。
活動以繪本封面開始,又回到繪本故事,教師引導幼兒自由閱讀,自主發現其他影子的秘密,開放式的結尾引發幼兒后續對光影的探索,以保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豐富幼兒對光影的多方面體驗。
總之,三個活動設計都從科學學習的角度切入,提供孩子們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具體的目標定位不同,過程設計不同,兒童所獲得的經驗和體驗也不同,能啟發一線教師們進一步理解“教無定法”,課程應該“生活化、游戲化”,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設計更符合本班幼兒不同階段所需要和感興趣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