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硯鳳
活動分析:
一本優秀的繪本,可以涵蓋多個領域的教育意義。繪本《我的小影子》是由英國文壇巨匠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所寫,該作者的代表作還有經典名著《金銀島》。《我的小影子》全書共有26頁,書中用幽默、帶有律動且富有童趣的語言講述了主人公小男孩在生活中發現影子的有趣變化,畫面細膩、形象,充滿想象力。就此繪本而言,它既可以作為語言活動,也可以作為科學活動或藝術活動。本次活動的設計,我力圖將重點落點科學領域,但是繪本中涉及關于影子的形狀、長短、大小、出現和消失等多個知識點,考慮到大班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年齡特征,我將故事情節進行篩選,把本次活動的重點定位于探索影子的長短,精心設計活動過程:首先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我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引導幼兒觀察繪本封面,引出“影子”;第二個環節,我引導幼兒看圖聽賞,了解“影子”的有趣;第三個環節,我放手讓幼兒多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最后再回到繪本,讓幼兒再去讀一讀,驗證自己的發現。在活動過程中,我會提供有趣的探究工具,鼓勵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從而獲得新知識和新經驗。另外,我會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設計有趣、有一定挑戰性的游戲,促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
活動目標:
1.在玩一玩、找一找、試一試中感知影子的變化,探索影子的秘密。
2.嘗試利用光的方向改變影子的長短,體驗光影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繪本PPT、繪本圖片、手電筒、動物卡片、A3操作紙、數字卡片、積木。
活動過程:
一、觀察畫面,引出“影子”
1.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封面,師: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故事書,你們看,故事的封面上有誰?
2.通過提問,觀察比較影子和男孩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師:仔細看看,影子和小男孩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什么地方是一樣的?
引導幼兒發現,影子的形狀和小男孩的形狀是一樣的。
3.討論:影子是從哪里來的?你知道有哪些光?
教師小結:光照過來的時候,被人或物體擋住了,被擋住的地方會有一個黑影,這就是影子。
【設計意圖】以繪本的封面作為導入,引導幼兒觀察封面上男孩和影子的相同處與不同之處,通過討論影子的由來,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之后更好地探究影子的秘密做鋪墊。
二、看圖聽賞,了解“影子”的有趣
1.師:男孩和小影子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
師:快看,發生什么事了?貓咪怎么了?它為什么會害怕呢?為什么會有怪獸的影子呢?
2.教師小結:原來,我的小影子總是跟著我進進出出,我的小影子和我長得很像,有時候會變成魔力的東西,有時候會動作比我還快。真有趣呀。那,你們想不想來玩影子的游戲呢?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看圖聽賞的方式,讓幼兒了解影子的基本特征,其中圖3涉及影子的變化,教師則通過引導孩子觀察貓咪的表情,猜測貓咪為什么害怕,層層剖析引申到墻壁上怪異的影子,大膽推測這個怪異影子的由來,激發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推測力。
三、多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
1.第一次自主探索,找尋“影子”的蹤跡
(1)提供若干生活中的物品(積木、娃娃、花片等),供幼兒觀察探索。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手電筒,我們一起來玩找影子的游戲,用你的手電筒去照一照,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到什么樣的影子。
(2)交流探索結果。
師:孩子們,你們找到影子了嗎?你們找到了什么樣的影子?
2.第二次動手嘗試,感知“影子”的長短變化
(1)師:孩子們你們剛剛發現了這么多影子的秘密,有人還變出了大巨人和小矮人,那我們再來試一試,看看怎樣讓小動物的影子變成大巨人和小矮人,好嗎? 找個空位置試一試吧。
(2)幼兒探索,試一試讓影子變長變短。
(3)交流探索結果。
師:誰來說一說,你剛剛變的是大巨人還是小矮人?請你來變給我們看一看。
幼兒上前示范,教師提問,引發其他幼兒思考:他是怎么變的?
(4)總結發現:原來手電筒的光在小動物的上面時,影子是小矮人,手電筒的光在小動物的旁邊時,影子是大巨人。
3.游戲:影子變變變
(1)交代游戲玩法:
師: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影子變變變”的游戲,請小朋友聽清我的口令,還要看清白紙上的格子和數字,當我說“影子影子變變變,影子變成3格大”,那么你的影子就應該到哪個位置?想不想來挑戰?
(2)幼兒玩影子游戲,在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游戲口令逐步提高游戲的難度,鍛煉幼兒的控制力、反應力和堅持性,特別要贊賞不怕手酸、堅持探索的幼兒。
影子影子變變變,影子變成1格大。(繼續變:3格、8格……)
影子影子變變變,變成比2大兩格。(繼續變:變成比8小1格)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活動的主體部分,教師采用引導幼兒自由探索、預設探索、挑戰游戲的方式感知影子的變化。在自由探索環節,孩子們會發現光和影的有趣關系: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影子;同一個物品,光的角度不同,影子會不同;光和物品的距離不同,影子的大小會不同。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及時肯定幼兒的發現,并用激勵的語言引導幼兒繼續有深度的探究。在預設探索環節,教師通過引導幼兒連續觀察、比較觀察,發現影子的長短與光源角度的關系。最后通過游戲鞏固幼兒控制光影的能力,并在游戲中驗證之前發現的光影關系,同時游戲方式中藏著一定的科學計算能力,讓幼兒在游戲中玩得有趣,學得開心。
四、結合繪本,驗證自己的發現
1.師:孩子們,剛剛我們在游戲中發現了很多影子的秘密,那么我們再來看看故事里的影子,是不是和我們的發現一樣呢?
2.出示故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師:這張圖片上的秘密是什么?
師:你覺得這是什么時候?影子怎么了?為什么會這樣?
師:仔細看,這張圖片上的天氣如何?陰天的時候,影子怎么樣?
【設計意圖】本環節結合繪本內容和之前的探索經驗,引導幼兒進一步驗證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的位置有關,體驗探索結果得到驗證的成功感。圖7的簡單補充是為幼兒后續的探索活動做鋪墊。
五、結束部分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和影子玩了游戲,還找到了關于影子的秘密,你們開心嗎?我和我的小影子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們下次再一起聽故事,玩游戲,好嗎?
延伸活動:
活動一:可將繪本《我的小影子》放在閱讀區內,可在科學區提供手電筒、彩色塑料紙、記錄紙等工具,引導幼兒自主閱讀和自由探索,發現更多關于影子的秘密。
活動二:可在分組活動中引導幼兒合作探索影子的組合,體驗光影游戲的樂趣。
活動三:在戶外活動時可組織幼兒玩踩影子、畫影子、測量影子的游戲,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設計意圖】結束環節激發幼兒參與下一次活動的興趣。在集體活動后,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區域活動、戶外活動和小組活動中提供相應的探索機會,繼續引導和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
六、活動反思
影子是幼兒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影子時大時小、時長時短、時隱時現等變化,都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關于“影子”的科學活動是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傳統活動,但是和繪本故事結合的并不多見。因此,如何結合繪本故事來開展科學活動是我首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既要落實繪本內容,又不能偏重繪本而忽略科學目標的落實,我做了這樣的一種轉換和思考:以科學探究為主,繪本為輔,引導幼兒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感知、探究。主要流程為“激發興趣、導入影子——看圖聽賞、了解影子——自主探索、感知影子——結合繪本、驗證發現”。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個策略:
1.確定科學原理。在計劃科學活動之前,教師需要掌握正確的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將科學原理轉化為幼兒容易理解的內容,才能選擇適宜的方式組織活動。在繪本故事中,涉及的關于影子的科學知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課前就查閱資料,明確關于影子的相關知識原理,并確定本次活動中重點探索的科學原理為:“光與物體的位置不變,光的角度不同,影子的長短也不同。”
2.了解幼兒現有的知識和理論。幼兒對于影子的了解各不相同,因此,在活動第一個環節,我以繪本封面為導入,創設寬松的談話氛圍,引導幼兒說一說已經知道的關于影子的知識,對于正確的知識給予肯定,對于有誤的或模糊的知識,以及幼兒想知道的知識,教師要心中有數,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可有目的地引導。
3.提供材料與激發興趣。科學活動應多為幼兒提供能操作、可探究的材料工具,鼓勵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避免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給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生活中的物品,如:積木、花片、動物卡片、手電筒、測量紙等,充分給予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結合好玩有趣的游戲,激發了幼兒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培養了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4.提出開放性問題。在給幼兒提問時,我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當前的思考水平并給予一定幫助。一方面通過仔細提問,幫助幼兒更深刻地思考,例如,在觀察畫面時,我問:“你從哪里看出來貓咪很害怕?”引發幼兒更細致地觀察;在幼兒自主探索尋找影子時,我問:“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影子?” 激發幼兒更深入地探索。另一方面用問題作為提供新挑戰和激發活動興趣的方式。例如,當有的幼兒游戲挑戰失敗的時候,我會問:“請你看一看,他是怎么變出大巨人來的?”
5.支持和鼓勵后續探究。一次集體活動無法滿足幼兒探究的欲望,繪本《我的小影子》的故事情節還沒有全部呈現,關于影子的活動還可以有很多,后續還可以設計相關的探索和游戲活動,但并不一定要組織集體活動,可以充分利用學習性區域活動、戶外活動以及自由活動的機會,提供相關的光影材料和記錄單,支持、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關于“影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