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聰 王紅娜 王宇 孟婷婷 楊穎 吳松巖 高寒
一、醫學人才
醫學人才同其他類別人才相比具有獨特性質。醫學具有自然科學的成分和很多社會科學的知識,提供醫療給具有復雜生命和靈敏思維的人。醫學人才是為人服務、醫治人類疾病的專業型人才,因此具有相對于其他科學類別人才更為特殊的要求。
根據人才學的定義,醫學人才是指在從事的醫學領域做出特殊貢獻的人。但由于醫學具有實踐性,在醫學人才成長的過程中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這種實踐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重復前輩的實踐經驗理論,學習并繼承,付諸實踐,才可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1]。因此,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十分緩慢,要做出較為突出貢獻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是醫學人才的特殊性。
二、青年
青年這一概念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呈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其定義還沒有一致的結論,經過文獻調研,關于青年年齡界限,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七種情況:①生理心理發育角度,從生理發育和性特征判斷,自我意識萌發開始到形成,14~22歲;②人口角度,由兒童向成人過渡,14~30歲的人類個體構成的一個社會群體,另依據人在青春期生理發育的正態曲線分布,確定為15~25歲;③文化角度,代際間傳遞知識沿襲習俗等形式的社會溝通與學習,集中體現過渡,形成文化群體,此群體共享同一青年文化,大大延伸了青年期上限,還極富模糊性,故很難界定;④社會化角度,從依賴成人的童年轉向能夠獨立負責的成人,具體表現為能參加勞動獨立掌握經濟權,組建家庭等一系列行為,帶有承擔社會責任性質適應社會的終層行為,下限14歲,上限因概念外延至35歲,甚至40歲;⑤教育角度,起始于接受中等教育直至就業結婚和獨立生活,上下限為12~14歲和22~25歲;⑥政策法律角度,根據政策或法律所規定的權利義務劃分,作為社會對象或社會組織成員普遍適用,例如,我國成年人的年齡界限是18歲[2]。
不同領域對青年的定義也不同,伴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環境的變遷而變化。WHO 2013年公布的青年年齡為44歲以下;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發布的青年年齡范圍為16~45歲;中國國家統計局認定15~34歲為青年;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簡稱“全國青聯”)認為18~40歲即為青年。
三、骨干
在人才資源開發中,我們應善于發現骨干人才,為科學地培養人才與正確地使用人才打牢基石,只要基石打牢了,高樓大廈就可以穩固地建起來了。鑒于一個人潛能的大小、類別與發揮程度,不一定會在什么時間、地點或機遇下以哪種途徑和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在平常的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仔細觀察、密切關注、保持一顆發現潛能的心和一雙察覺潛能的眼睛,就不難發現更具潛質、有培養價值的骨干人才。創新型骨干人才團隊是企業自主創新的主要力量,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其才干的充分施展、潛能的發揮創新得益于過硬的創新能力和良好的創新環境,培養和造就企業創新型骨干人才團隊,能夠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打造成為擁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企業的競爭力與企業骨干人才及團隊有著很大的關系。
四、人才培養
通俗地講,人才培養即指對人才進行教育與實施培訓的過程。有研究學者認為人才分為顯性人才與潛在人才, 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對人才的培養以及鍛煉一個人才促進其成長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和復雜的過程。另外,人才是有類別和層次區別的,尤其對骨干人才的培養,面向具有一定基礎和潛質的人進行教育、培訓和能力開發,能夠使其具備更高的文化水平,能夠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振華.醫學人才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46-47.
[2]冷熙亮.14歲至35歲:當代青年的年齡界限[J].中國青年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