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群
1.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發展要求所決定的,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轉折的根本動力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是其必要的前提和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本質特征和發展狀況,規定著社會中的重大革命與變革的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其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因此,在看待我國社會重大歷史事件的最根本的本質時,就是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過去的那種“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思想就是完全偏離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徹底地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把經濟建設工作放在社會生活中的第一位。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和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就全面準確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一直困擾人民的歷史難題。這次全會在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重新正確確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這次歷史性的轉折。
2.中國共產黨自身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使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由知之不多到逐漸深入,對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的研究和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如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黨內出現了一系列的“左”和右的錯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普遍存在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嚴重錯誤,使中國的革命事業遭受到嚴重的損失。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在總結“一五計劃”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也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認為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然而我黨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缺乏正確的了解,在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在實踐中繼續照搬蘇聯模式,致使黨錯誤地實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黨內生活中出現“左”傾錯誤并擴大化,后來又發展成為“文革”的嚴重錯誤,使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黨根據正反兩反面的經驗教訓,喚醒中國共產黨人,使黨在思想認識發生了改變,糾正了錯誤的思想路線,認為只有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是真正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
3.實踐標準的討論為轉折實現打開了思想局面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延續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舉國歡騰,人心思變,百業待舉,黨面臨著思想、政治、組織等各個領域全面撥亂反正的任務。但是,這一進程受到“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嚴重阻礙,黨和國家的工作在前進中出現徘徊局面。但是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經胡耀邦審閱定稿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隨后,這篇文章陸續在全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報紙上轉載。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推動下,引發了一場全國范圍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央和地方報刊也發表了許多闡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其中包括中央和國務院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各部隊領導同志的文章,從而推動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在全國轟轟烈烈地深入展開。這場大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這場大討論,為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奠定了思想基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轉折打開了良好的思想局面。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2]鄭必堅,龔育之,楊春貴.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