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策略,提出把握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立足單元主題,實施整體教學。
關鍵詞:語文;單元;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單元整體教學的理論與小學語文教材緊密結合,不僅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可以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組合等方面來進行。
一、把握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日本著名的課程論專家左藤正夫曾說:“一切教育現象、教育過程得以形成的基準點就是目標”。沒有目標的課堂教學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本,將失去基本的方向和指引。而目標指向錯誤的課堂教學,則如對錯靶子的射擊表演,是難以命中目標,促進學生發展的。單元整體教學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便是通過三維目標的統整,克服認知教育與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相分離的狀況。也就是說單元整體教學完整的目標體系,應該是情感、能力、知識三者相融合的。
(1)確定單元目標,體現多元化
單元教學目標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單元教學的出發點,而且也是單元教學的最終歸宿。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中,一個單元或一組課文通常有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念或者要解決一個核心的能力問題,單元中的課文都是為解決這個核心問題組合而成的。這也就是說一個單元的核心價值觀念或者核心能力從本質上就決定了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師要在研讀整冊教材的基礎上,尋找探究不同教學單元最主要的教學價值,發現、整理不同單元在思想情感,學習方法或是語言文字運用等不同方面的異同,從而整體規劃單元教學目標。
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注意要緊扣單元重點,注重方法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思想情感。根據以上對單元內容的分析,可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認識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意的田園美景和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③體會運用重點詞語理解內容的方法,學會運用課文注釋理解古詩詞;
④通過小組合作,體會作者是通過怎樣樸實而生動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的,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和揣摩語言的能力;
⑤學習作者抓住主要特點以及運用擬人手法進行景物描寫的方法;并在習作練習中加以運用。
⑥適當組織習作的交流評改,以提高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養成寫后修改的習慣。
(2)制定模塊目標,追求整合化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一書中提到:“一個課程單元包括一個或多個教育目標,實現這些目標大約需要兩到三個星期。如果一個單元中存在一個以上的教育目標,目標之間會以某種形式(往往是以屬于同一個主題的方式)相互聯系……一個課程單元也許包含著幾個教學目標,每個目標與持續一天、兩天或許三天的教學相聯系”。
單元整體教學的目標是非常豐富的,不可能在一個課時的教學中得到實現。教師在對教材進行過深入解讀之后,需要根據單元的整體目標適當地組合教學內容、劃分內容模塊,并具體到課時之中,制定合理的課時目標。筆者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介紹本單元教學內容、課時目標的劃分和確定。這一單元以“田園風光,鄉村生活”為主題,由《鄉下人家》,《古詩詞三首》,《牧場之國》,《麥哨》四篇文章組成。其中,《鄉下人家》通過描寫生活氣息濃厚的瓜架,竹子,野花等,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田園畫卷;《牧場之國》描繪了荷蘭牧場的異國風光;《古詩詞三首》包括兩首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描寫了古代的鄉村風光和生活:《麥哨》語言活潑有趣,描述了田野中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情形。四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鄉村”這一主題安排的,整個單元洋溢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情趣。使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內容的時候,能夠從多個角度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與質樸,進一步提升對鄉村生活和田園風光的興趣和向往。另外,本單元還設計了一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綜合性學習,圍繞“關注和了解農村生活”來展開。通過課內學習和課外延伸,逐步引導學生,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對農村生活人、事、景物有更多了解和感受,激發他們熱愛農村的感情。
二、立足單元主題,實施整體教學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可以分為以下6個步驟。小學單元整體教學7項學習內容會分布在不同的步驟之中。
(1)預習一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在單元內容教學之前,首先讓學生們自己預習課文,初讀課文,完成單元內容預習表,對本單元的課文內容形成大致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老師不給學生預設任何情景,只讓學生對這一單元的全部內容進行通讀,將導語、課文、插圖、小資料有機融合,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整體的認知,對單元內容形成整體印象,并將此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及有效學習方法的養成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應該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始終,在單元教學之初就應該有意識的加以培養。在整體感知和初讀文本這一環節,教師應傳達出“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一些學習觀念,指導學生養成勾畫,圈點,批注,積累好詞好句或者記錄閱讀感想、問題和評價等學習習慣。在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時,生字生詞始終是阻礙學生順利初讀文本的一大難題,因此,在通讀單元內容,填好單元預習表后,通過查閱字典或小組交流解決生字詞、常用詞語、成語、歇后語、易錯字詞等。通過這種方式,集中解決生字詞,為下一步的學習掃除障礙。在學生整體了解單元內容,解決生字詞之后,老師要引導學生逐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清楚的了解本單元是通過介紹哪些內容來充實單元主題的,而且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把握課文的內容。能用精練的語言準確的表達課文內容是小學階段需要著重訓練的一項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鍛煉學生。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可以讓學生根據下面的表格進行預習,以便初步感知本組文章內容及結構。
(2)講讀一理解內容,領悟表達
講讀包括理解內容和領悟表達兩項內容。無論是在人教版教材,還是蘇教版、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教學單元都是由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組合而成的。入選教材的課文大都是經典之作,無論是在遣詞造句、敘事描寫、思想表達方面都有很多的閃光點值得老師與同學們學習,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基于這樣的內容編排方式,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時,一個單元中的四篇課文不必每篇課文都精講精練,單元內容的講授不必均衡用力,面面俱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重點學習講讀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是單元重點的集中體現,教師選取教材中的精彩點、語言點進行教學,做到重點突出。這為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課文做好方法鋪墊,以求達到以一帶多,舉一反三的效果。
正如17世紀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所說:假如學生不愿學習,不會學習,那是老師的錯處。一個高明的老師不僅教學生“學會”,還要教學生“會學”。因此,在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單元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典型示教給學生做出學法示范。單元整體教學正是以教科書中的內容為范例,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分析課文的具體內容轉向讓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領會閱讀,讓學生在解讀文本中學會解讀,在欣賞作品中學會欣賞,在感悟情感中學會感悟,在揣摩語言中學會揣摩……教師要善于利用精讀課文典型示教的機會讓學生從中學到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這也正是單元整體教學所要追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