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深入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放管服”改革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民眾對來自服務型政府新的變化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各級地政府在實踐中不同層面的遇到本地區的困境。本文從“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角度入手,對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市(縣區)政府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方面出現的上下對接不暢、基層監管任務重、群眾辦事難依然存在等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變 “放管服”改革 困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從2010年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以此為背景,政府職能從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偏重經濟管理開始向本世紀初對社會事務管理和市場監管投入更多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深入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簡政放權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不斷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放管服”)改革,民眾對來自服務型政府新的變化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十九屆三中全會,黨中央再一次順時應勢,做出了深化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決定,為更全面和深層次的政府“放管服”改革指明前進方向。
2016年5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召開全國推進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是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政府行政審批體制改革即通過政府自身簡政放權的落地,達到行政效能的提升,從而激活市場主體的動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新潛力。政府機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級政府,二者既有緊密的關聯又各有所不同。中央層面的“放管服”改革在各級地方政府貫徹落實過程中,由于地區、領域和職能的不同,“放管服”的具體內涵也不盡相同。準確把握“放管服”在特定地區、特定領域和特定職能下的具體內涵,是更好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在深化改革進程中,在省市縣(區)層級各領域管理權限對接中仍然存在以下困境:
1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力度仍需加大。
伴隨“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入,政府簡政放權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集中體現在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實行減稅降費,推行清單管理,優化政府服務等方面。實踐中涉企審批已大幅減少,企業“辦證”難題大幅緩解,涉企收費持續降低,推行審批服務標準化,如“一窗受理、一站服務”、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等做法,深受服務對象歡迎和好評增強了企業群眾獲得感。與此相對,各級地方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在實際運行中,法律和制度方面存在部分改革措施法律政策不配套、上下銜接不順、左右不協調等問題。各省級“放管服”改革中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基本都是由國家法律法規設定的,在此前提下個地方政府才梳理地方性法規。如,金融領域立法上,法律邊界不清楚,容易引發非法集資等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件。權力運行過程來看,存在放權質量不高和基層承接能力不足問。由于層級節制關系,越接近基層的地方權力越小,往往形成“權力倒掛”現象。比如,很多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行政審批事項,縣級政府僅具有初審權,市級政府、省級政府甚至國務院才能決定最終審批。如此一來層層報批,造成“公章旅行”“公文長征”等現象的存在,正是權責不清和職責交叉的體現。進一步放開基層地方政府的自治權是未來探索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路徑。
2 繼續監管體制改革,市場監管理念仍需創新。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要求我們在監管體制改革時,要不斷創新監管,探索更加有效的監管模式,創新實踐公正監管、綜合監管、審慎監管等理念。簡政放權不僅是放,而是要放管結合,放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達成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正常的市場秩序、使市場既有活力又不繁亂的監管目標。
各個監管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事中事后監管產生缺位。如工商行政部門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出現的企業注冊登記后的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問題,稅務部門查詢不到企業工商信息、工商部門查詢不到企業相關的稅務信息。全面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搭建統一市場。對金融、證券、航運、環保、等全國性或跨區域事務的監管,中央部門可加強垂直管理,對土地、貿易、安全等中央地方共管事務的監管。以金融為例,各個地方常見的“非法集資”問題便是一個集中體現,中央部門和地方部門在對這一領域、這類事件處理時,應多加信息互動,及時傳遞動態,完整統一的解決問題,減少民眾的損失。
由監管主體的人員配備、物質保障等限制,引起的監管能力亟有待提升。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下,市場活動主體眾多、活動錯綜復雜,靠有限的監管主體查不過來的,也不能總是依賴年檢年審、檢查檢測、評比驗收、收費交費等困擾企業的老辦法,而應當創新監管方式,應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綜合監管、大數據監管、信用監管等方法,采用事中提前警示、提醒、約談、監測等簡單實用方法,運用第三方評估、行業自律、投訴舉報、輿論監督等手段,提高監管效率。
3 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公共服務效率仍需提高。
優化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相對簡單直接,如網上審批的平臺困境,省市縣多層政務服務信息平臺共享問題,政務大廳審批權限不足,政府購買服務尚未有效推開,群眾辦事難(辦證多、辦證難)問題依然存在。這就要求各級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強網絡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如浙江政務服務網,推出符合民眾溝通習慣的移動APP并且善于運用新的網絡流行用語等。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建設進一步做到清權、確權、曬權,集中行政審批權限,從硬件環境到軟件環境,更有效的為服務對象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政務服務。針對群眾辦事難問題,應進一步明確并且規范辦事、辦證流程和所需資料要件,多渠道公開并加強宣傳,強化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
簡政放權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如總理所言,“放管服”改革實質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在清楚這場自我革命深刻意義基礎上,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皆應明確定位、堅定信念、重在擔當,在簡政放權上勇于突破“敢放敢接”,在放管結合上勇于創新“高效監管”,在優化服務上增強服務意識“服務至上”,最終不斷提高政府效能,優化營商環境,激活市場活力,激發全民創造力,為黨和政府新時代的總體目標一往無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簡政放權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7.03
[2]政府職能轉變研究——廣東經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03
[3]范柏乃、張鳴.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實現路徑:四張清單一張網[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年3月
[4]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政放權與政府職能轉變.[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年7月
[5]沈榮華.十八大以來我國“放管服”改革的成效、特點與走向[J].行政管理改革,2017.09
[6]汪玉凱.“放管服”改革如何深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7.09
[7]葉春風.關于市縣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機構設置問題的思考[J].行政科學論壇,2014.02
[8] 丁煌、陳曉方.整體性政府視角下市縣政府職責體系構建研究——以汕頭市濠江區行政體制改革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7.08
作者簡介
王奧(1981—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拓展培訓中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