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浪
【摘 要】目的:探討口腔修復中牙周整復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口腔修復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擇期口腔修復治療,觀察組進行牙周整復術,評價其臨床療效。結果:隨訪一年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功能評分、外觀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牙周萎縮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存在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口腔修復之前采用牙周整復術對患者口腔情況的改善明顯,緩解牙齒疼痛,促進口腔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口腔美觀度,減少牙周萎縮情況的發生,進而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性使用。
【關鍵詞】牙周整復術;口腔修復;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2-03-0-01
口腔修復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修復后常會出現個別牙錯位、牙槽嵴形態異常等情況[1],降低患者牙齒的外觀美觀度。本次對我院100例口腔修復患者進行牙周整復術,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6.01至2017.01在我院進行口腔修復的100例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不能積極配合手術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合并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對照組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在20-61歲,平均年齡為(43.5±5.1)歲,觀察組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齡在21-60歲,平均年齡為(43.8±5.0)歲,兩組的一般資料之間無差異性(P>0.05),可進行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全身檢查,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進行血常規、X線片等常規檢查。對照組進行擇期口腔修復治療,觀察組在口腔修復之前采用牙周整復術,常規消毒、局部麻醉之后采用染色劑對切除的牙齦位置進行標記,標記以高頻電刀切除為主,采用渦輪鉆對牙槽嵴和牙頸緣進行修正,并作為臨時冠,切開翻瓣后保證金屬烤瓷之間的距離約為3mm,然后牙槽嵴的去除采用渦輪鉆,平整根面,對牙周膜纖維進行刮除、復位、沖洗以及縫合等,在牙周涂抹塞治劑,保護傷口。術后采用漱口液進行漱口,3次/d,一周后拆線,觀察5周時間,若牙齦良好愈合則可進行冠修復術,保證牙齦自然美觀。兩組均隨訪1年時間。
1.3 觀察指標 治療有效指的是隨訪一年后,患者的口腔癥狀改善明顯,牙齦、牙周恢復正常;觀察患者牙齦萎縮例數以及計算其發生率;評價患者外觀滿意評分(形態、顏色等)、功能滿意評分(咀嚼功能、口腔咬合情況等),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本次的計數和計量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其表示采用%和(),對比采用t或者 檢驗,若組間對比差異性顯著,則P<0.05。
2 結果
隨訪一年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2.0%(46/50),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6.0%(38/50),存在差異性(P<0.05);觀察組患者牙齦萎縮4例,發生率為8.0%,對照組牙齦萎縮13例,發生率為26.0%,存在差異性(P<0.05);觀察組患者功能評分為(95.6±3.6)分,對照組患者功能評分為(82.3±5.1)分,有差異性(P<0.05);觀察組患者外觀評分為(96.2±3.1)分,對照組患者外觀評分為(75.2±6.2)分,存在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口腔修復在臨床上是常見的一種口腔治療方式,指的是為了恢復缺失牙齒或缺損牙周組織的功能采用不同類型的輔助材料,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口腔功能。有關調查發現,患者在口腔修復術后,絕大多數患者會出現口腔外觀問題,因此,口腔修復術之前對患者采用有效的方式可減輕患者牙周疾病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2]。牙周整復術的目的是對低于正常的牙齦進行修整,有效治療牙周病的同時還能穩定修復體在輔助組織上的固定。傳統牙齦修復多采用的是牙齦切刀或者手術刀等,但是具有創傷較大、出血量較多等特點,再加上口腔解剖環境的特殊性,傷口出現感染的幾率較大,常會延長患者的恢復時間,尤其是老年患者,近年來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是傳統手術,但是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依從性均較差。
隨著醫學技術和口腔器材的不斷更新,口腔修復手術中多采用高頻電刀治療,在臨床上得到醫師和患者的一致認可。高頻電刀主要采用的是主機發射高頻率無線電波,其能量全部聚集在電刀尖端,利用電阻抗效應發熱,使電刀在接觸牙齦組織后短時間內對細胞水分進行蒸發汽化,凝固蛋白組織,起到止血以及切割組織的效果。高頻電刀修整牙齦頸緣不協調以及牙槽嵴缺陷中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定位準確以及疼痛小等優點[3],可短時間內達到修復的目的。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隨訪一年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功能評分、外觀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牙周萎縮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存在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口腔修復之前采用牙周整復術對患者口腔情況的改善明顯,緩解牙齒疼痛,促進口腔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口腔美觀度,減少牙周萎縮情況的發生,進而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性使用。
參考文獻
浦恩澤,李鵬,張建明等.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27例臨床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7,26(4):710.
吳媛媛.牙周整復術在口腔修復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5,26(21):3227-3228.
劉建國.牙周整復術在48例口腔修復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2(1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