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認為要著重從強化母語教育、充分利用教材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等幾方面強化大學語文教育,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強化;大學語文;教學;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一筆無法計量的財富。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文字,豐富的文化典籍,精彩的文化藝術,智慧的哲學宗教,還有道德倫理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精粹和智慧的結晶,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為了民族的振興、歷史的傳承和提高人文素質,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大學語文”課程介紹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和杰出的歷代作家,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應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大學語文”是綜合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課,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內在于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動中,成為我們創造新文化、新歷史的動力和基礎。在當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民族將以怎樣的姿態參與世界合作與競爭,進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所以,對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學藝術、科技工藝、哲學宗教、倫理規范等豐厚遺產,如何繼承和創新使之進一步光大輝煌,應該是我們的立國之基和立人之本。這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發展強大的根本性任務。“大學語文”以具體的母語文本閱讀為主要學習形式。學生通過有關中國哲學、歷史、藝術、文學、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閱讀,具體形象地感受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與博大,領悟其精髓。
要更好地發揮“大學語文”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大學語文也要加強課程自身的建設。
1.強化母語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構成。
“漢語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競爭力”。語言影響思想,語言就是思想本身。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文化深層編碼,都蘊涵在母語中。母語是構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語就是祖國,母語里有文化的故鄉,母語承載著民族凝聚力。保護母語,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選要件。換言之,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獨特、最具生命力的語言系統之一,是中華民族身份的首要標志,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載體。著名詩人余光中曾說:“當你的情人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這句話的理論內涵是在表明:母語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本符碼。因此,在我國當下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中,怎樣強調母語教育都不過分。而“大學語文”,就是高校完善漢語母語教育的最佳課程平臺。
漢語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語言。從母語教育的角度看,漢語的形意特點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審美性等多重屬性。其中,文化性是銜接工具性與審美性的橋梁和紐帶。漢語“說”與“寫”的表情達意功能要得到完美發揮,必須借助文化蘊涵來融通工具與審美的語用效果。強化大學語文課程的母語教育性質與學習效能,是提升中華民族母語水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張揚民族精神、提高國家軟實力和國民素質的重要舉措。
2.強化大學語文教材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導向性資源平臺。
大學語文不是中、小學語文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里的內容延續,也不是文學專業知識對非中文專業學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單純的工具性技能的補償和提升,而是對基于母語教育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固本強基的系統工程。為此在教材的內容選擇上,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串連起不同時代、不同人文領域的經典文本;也要精選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對傳統經典性的對照和融通,能夠促進學生由“學”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中,古代的經典作品是其中的重頭戲。像《大學》《論語》《尚書》《周易》,還有優美的詩詞、散文和古典的小說等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能夠體現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教師把這些優秀的作品作為授課的媒介,能使學生深刻的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精神修養;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時,感受到與之相比毫不遜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強調大學語文教師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引領者。
大學語文教師是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者和引領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語文”,在教學理念、知識儲備、教學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新要求。
有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素養和傳播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是大學語文教師要的一個基本前提。在知識結構上,一要有良好的母語運用能力,聽說讀寫的水平較高;二要專業基礎扎實,學術視野開闊,有辯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論判斷和分析能力。如近年來,某些學校包括高校教師讓學生穿“漢服”對孔子像行跪拜禮的行為,實際上是在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化、簡單化和粗鄙化。“漢服”與“漢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學生也降低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應有水準。在授課中,教師要結合社會歷史文化去分析作品中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跳出單純文學賞析的老圈子,追求別開生面,以開放性的眼光啟發學生多角度看待事物。大學語文課堂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聯系實際,鼓勵創新;不僅立足分析文化現象,更著眼于培育人文精神;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學、文化史的了解,更教給學生“以史為鏡”來分析當下問題,認識當今社會。在教學手段上,要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普及傳統文化。以教材為依托,以互動式教學為主,把教學從傳統的課堂模式上走出來,提供更加開放、互動的學習空間。可以設計文化專題研討,也可組織經典文本討論,引導學生聯系現實問題進行思考,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研讀、探究的興趣與能力。
當然,各高校因課程目標的具體差異,會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有所取舍,但無論怎樣,都不能背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宗旨,我們應尋求一條更加科學有效的路徑,讓大學語文課程在傳承優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張揚民族精神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福貴.大學語文教育的學科定位與功能特性[J].中國大學教學,2014,(1):48.
[2]楊曉敏.高校語文教育與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探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9):12-13.
作者簡介:黃麗萍,江西工程學院公共課部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