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大學生出現政治信仰多元化、功利化傾向或信仰缺失的現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在新時期,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本文主要針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缺失問題分析研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大學生;政治信仰
一、政治信仰的內涵
政治信仰對人們政治觀念的建構具有聚合、提升和凝聚的作用,人類社會自從出現政治以來,就有人們對于政治觀念的信仰,這對人們參與政治生活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政治信仰是指“個體在一定的政治環境的影響下,在對政治認知對象的了解和深度認知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和與其認知相一致的行為傾向的綜合的認同體系,它不是由單一的認知構成,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元的心理體系”。我國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堅持對黨和政府相關方針政策的信心。
二、大學生政治信仰的現狀
當前,大學生還未步入社會生活,辨識能力不強,改革的開放性背景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寬泛的發展空間和多渠道的信息來源,這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形成和信仰的選擇。經問卷調查研究后,我們進行數據分析發現,近有35%的大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有42%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有11%的大學生選擇信仰宗教,而有7%的大學生信仰其他,最后還有5%的學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大學生仍以信仰馬克思主義為主流,但政治信仰不確定和模糊的大學生人數比率在不斷增加,政治信仰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
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現,總體上大學生政治觀念大體良好,整體上要求進步,能夠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是在大學生中,仍存在部分學生不信仰共產主義或沒有任何政治信仰。同時,高校部分學生缺乏政治參與熱情,不關心國家大事,不能充分了解和認識國內外大事。在個人意識方面,當代大學生過分強調自我意識,相比于對政治信仰的堅定,當代大學生更加關注心的是物質問題,注重實際技能的學習和個人利益的實現,缺乏集體觀念和奉獻精神。
三、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政治信仰
經調查研究發現,隨著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進行和高校思政課老師的努力,現如今大部分學生喜歡上思政課并從中得到啟發。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有效提高,需要根本上加強思政課內容的豐富性與教學方式的創新性,改善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質量,保證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地高度認同并學有所用。
(一)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提高實效性,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
1.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主要是通過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論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責任意識,堅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信仰,同時培育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興趣和能力。主義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經由時間和實踐的檢驗,仍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中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容的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
2.加強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發展史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是簡單的重復。”說明歷史不是簡單過去發生的事,而是現實的明鏡。在受列強欺辱、全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帶領各階層人民挺身而出,英勇戰斗,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獨立國家,隨后又為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發展史教育主要是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的學習,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有著獨特的作用,有利于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前進道路的信心。
3.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深入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根據我國國情,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親身實踐的理論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基礎,凝結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不懈探索的心血。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理論教育,不僅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和精神內涵的了解,同時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扎根于大學生心中,成為武裝大學生頭腦的思想武器。
4.加強黨的最新方針政策教育,激發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
黨的最新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它們的精神實質,才能堅定對黨方針政策的擁護與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容雖然對大學生開展了系統優良的理論教育,但是思政課堂在偏重理論講授的同時缺少了對實踐的要求,理論與實踐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使得大學生在實際生活的解決中不能將理論很好的應用。在高校思政課堂中加強對黨的最新方針政策的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充分了解和認識國內國際的各種事務,引導學生運用所理論分析時政熱點問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責任感。
(二)轉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教學模式
1.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師生互動討論,共同學習
翻轉課堂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支撐,主要讓學生在課前自學,初步理解知識內容后,通過在課堂上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與練習,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的興趣和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也能夠與小組或老師合作學習,與教師面對面交流,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積極參加課堂活動,教師還可以實施個性化和開放性教學,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2.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201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共同參與組織指導實踐教學。” 社會是人生的第二課堂,是踐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重要場所。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將課堂中所學的抽象理論運用到社會實際生活的應用中,是新時期和新形勢下提高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環節。當前社會人才的競爭是全面發展的,高校大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夯實基礎,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感悟生活。目前高校社會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沒有全面廣泛地進行,實踐教學難以普及成為高校思政課實效性低的癥結所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在思政課中加強實踐環節。
3.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強課堂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化教學設備逐漸普及,各種多媒體硬件、多功能教室走進學校,成為教師教學的利器,利用多媒體進行多方面展示教學是新時代和新課標的需求和趨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不太貼近生活實際,較為枯燥抽象,難以激起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不僅能夠提高課堂內容的感染力,吸引學生的興趣,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通過形象具體的電子影像展現出來,還可以結合視覺和聽覺效果,與課程知識很好的融合起來。但是,多媒體的展示內容也要合理選擇,如果過于吸引學生的目光,或沒有什么深刻內涵,就會失去教育功能。因此,教師要充分準備教育資源并加以合理運用,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發揮直觀生動教學的作用。
(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環境,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環境是影響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產生間接的影響。校園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直接外部環境,是在校園建設中長期形成的亞文化,對在其中學習生活的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方式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多種多樣的校園活動和社團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全面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應該聯合其他部門,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大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同時要定期開展的黨建和團建活動,幫助大學生了解時事政治,關注黨和國家發展建設。因此,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環境,構建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任務。
四、總結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教學環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有著深刻的聯系,同時也負擔著高校培養青年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信仰形成的責任。然而,信息碎片化的社會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凝結與政治信仰的選擇,仍然存在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與國家政策方針持有懷疑或漠視的態度。因此,現代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演變,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不斷探索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創新機制,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真正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學生喜愛,終生受益的素質教育課堂。
參考文獻:
[1]李蓉蓉. 試論政治信仰[J]. 理論探索,2004(04):77-78
[2]楊章欽,徐章海著.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互動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7.
[3]宋媛.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9):125-128.
[4]檀江林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優化與改革創新模式探索[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高銥彬,女,1997.12,江蘇鹽城,漢,單位:江蘇大學,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