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然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太原 030031)
近幾年來,山西省將產業轉型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旨在改變資源依賴型經濟現狀,推動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完善環境治理成果,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選擇文化產業的發展環境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基礎評估理論,對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各因素進行分析,嘗試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評估模型。
文化產業的概念可以從兩個層次去分析:第一,以文化產品為對象,即能夠滿足人們文化需要的創作和設計,可以狹義地理解為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和工業設計等;第二,以文化產品為生產對象進行的工業標準化的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銷售分配的一系列活動。筆者通過實踐調研和分析發現,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可以大致分為4個階段,各階段特點及表現形式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了萌芽、發展、整合、繁榮4個階段,其發展過程與其他產業相比較,有相似性,也有其特殊性。
(1)萌芽階段。文化產業的萌芽有多種原因,如高校創意創新項目帶來的機遇,國家及地區對于文化產業的扶持,新建設的文化產業園區所提供的地理便利等。在這個時期,文化產業的市場需求較小,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市場需求是引起產業萌芽的直接原因。在這一時期,有少量的小型文化企業,文化產品數量少,品種單一,并不能夠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供需仍存在非常明顯的不對等。
(2)發展階段。市場需求的增加帶來文化產業的前期發展,較大批量地出現新生文化企業,原有企業發展較為緩慢。當市場需求增加,人才、資金等經濟資源會自動流入,這時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會自動完成資源配置,因此,當文化產品市場需求增加時,必然會有更多的企業進入該領域,并在后續的競爭中完成優勝劣汰。
(3)整合階段。市場需求增加的初期,受地區及供給方面的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趨于一致,小眾化的市場需求因為無法與供給匹配而被市場忽略,與此同時企業的增加會帶來競爭加劇和產業整合。在這種環境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小微企業將會面臨較為艱難的經營局面,而具有創新優勢的企業將進一步發展。從宏觀角度去看,文化產業從萌芽時期開始經歷快速發展,進入整合時期,發展則變得緩慢遲滯。
(4)繁榮階段。經過產業整合和優勝劣汰,優勢企業形成一定規模,在產品需求逐漸豐富的必然趨勢下,企業將從單一的規模擴張轉變為多樣化的創新發展。該時期,大小企業各有優勢,豐富的市場需求和產品供給,將會形成區域文化特色,后期則發展產生文化產業集聚效應,真正步入繁榮階段。
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類型相比,其經營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性和藝術性更強,這二者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筆者通過研究分析文化產業發展較為繁榮的其他城市則發現:文化產業的萌芽與發展和其所處的宏觀環境及區域環境有著明顯的聯系,也可以說,文化產業是應運而生的。在下文中,本文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中的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嘗試構建評估模型。
文化產業的發展依賴于合適的“土壤”,“土壤”的成分及生長條件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從文化產業的發展條件和發展過程來看,其發展環境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宏觀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狀況和產業政策兩個方面。第一,基本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與否,直接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良好繁榮的經濟環境,富足的物質基礎,能夠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二,國家及地區在產業發展方面的相關政策對于文化產業產生直接影響,比如市政規劃建設的文化產業園區以及對于文化產業公司的優惠稅收政策。
區域因素立足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城市和地區,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的一些影響因素,根據其作用方式,本文將其分為主動因子和被動因子兩大類。
主動因子,是指直接推動文化產業產生,或者會直接形成文化產業雛形的因素,具體包括兩個因子。①市場需求。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是直接刺激產業發展的核心因素,事實上,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始終存在,因其客戶需求的多樣性和藝術性,并不能實現與區域產品供給的對等,需逐漸建立較為完善的客戶渠道,并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產品的創新性和多樣化。②人才培養及發展需求。一方面,高校為完善部分專業在校生的培養工作,為其提供更好的應用實踐機會,通過獨立建設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建立應用創新項目和實踐實習基地等,其中不乏文化創意領域的校企合作,這樣會直接形成文化產業企業的雛形。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受到各方面的支持,現代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也讓畢業生具有更強烈的個人發展愿望,因此,畢業生在文化產業領域進行自主創業的概率也有所增加。
被動因子,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側面影響文化產業的萌芽及發展,其影響程度及效果方向較為不確定。綜合考察城市經濟發展規律,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中的被動因子具體包括3個方面。
(1)產業轉型需要。地區經濟發展主動滿足產業轉型的發展需要和趨勢,側面推動文化產業的萌芽和發展。
(2)相關產業發展狀況。與文化產業或文化產品相關的行業,如印刷、出版、公共教育、旅游等領域及其相關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與消退會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3)周邊地區相似產業發展情況。周邊地區相似產業的發展,會對本地區行業發展產生正反兩種不同的影響效果,本文將正向的影響解釋為集聚效應,反向的影響解釋為頂端效應。從經濟學角度講,如果某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遠遠高于其周邊地區,人才和市場需求及其他行業資源將會自動流入匯聚,形成較強的集聚效應,更進一步地推動該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反之則形成頂端效應。本文所指的頂端效應,來源于自然科學在植物生長規律中所提到的“頂端抑制作用”,是指位于植物生長頂端下方的枝葉,由于生長激素的過量儲存,反而表現出生長極為緩慢的現象,形成頂端抑制。在本文中,若周邊地區存在文化產業發展極為繁榮的城市,本地區的文化產業則會因為市場資源的匱乏而發展緩慢,稱為頂端效應。
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評估,需要將以上所列項目作為主要考察的影響因素,下文將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評估模型。
根據上一部分的分析,將各影響因素作為評估模型的基礎指標,具體層次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環境評估基礎指標
從表2中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評估模型中的指標,可以分為3個基本層次,第三級指標為基礎指標,通過對三級指標的具體打分情況進行匯總,可以得出二級指標的分值,再向上一層匯總計算,最終得到環境評估結果。
實際情況表明,不同的基礎指標對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為保證評估模型的科學合理性,筆者通過考察基礎指標的重要性,得出各項基礎指標的權重,綜合進行環境評估。根據本文所討論的評估模型思路,具體的評估結果分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vi——第i項三級指標分值
ωi——第i項三級指標權重
E——經濟因素分值
P——政策因素分值
T——其他附加因素分值
對于區域因素所包含的5個三級指標,利用對比求和評分法中的04法確定各三級指標權重,即對5個三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兩個指標的影響程度差距非常大的,影響程度較強的得4分,影響程度偏弱的得0分;若兩個指標對于發展環境的影響程度差距較小,則分別得3分和1分,若兩個指標的影響程度基本相同,則均得2分。據此方法得出5個三級指標的權重分數,如表3所示。
本文通過對比求和評分法,得到區域因素中5個三級指標的具體權重,構建了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評估模型。在環境評估模型的實際應用中,邀請相關專家形成環境評估小組,對宏觀因素中的兩個二級指標和區域因素中的5個三級指標進行綜合打分,分數在約定的區間內浮動,用正數表示正向影響,負數表示反向影響。將區域因素的5個三級指標分值與其權重相結合,得出區域因素的具體得分情況;在此基礎上,加上經濟因素的分值(E)和政策因素的分值(P)。

表3 區域因素各三級指標權重值的確定
考慮到不同地區的不同發展情況可能具備的特殊因素,本文在構建評估模型時增加了其他附加因素分值(T),一般表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歷史古跡、民間藝術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本文在對文化產業發展過程各階段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各個影響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土壤”是否適合文化產業的成長,形成了環境評估工作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因素,也是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本文所構建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評估模型,參考評估基本理論,以環境影響因素為基礎指標,通過專家打分,加權得到環境評估的結果分值。在分析過程中,從宏觀因素和區域因素兩個角度探討了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7個具體內容,旨在為具體評估工作的實踐過程提供初步的理論參考。
主要參考文獻
[1]胡惠林.關于文化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
[2]薛東前,張志杰,郭晶,等.西安市文化產業集聚特征及機制分析[J].經濟地理,2015(5).
[3]文豪,袁弘.加快建設“大智造”板塊 提升文創產業競爭力[N].成都日報,2017-01-09.
[4]王瑤.把各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N].新余日報,2017-06-06.
[5]孫健,李文凱.擦亮獅城文化之眸[N].滄州日報,2017-09-14.
[6]李欣桐.加大工作力度 促進文旅商體融合發展[N].天水日報,2017-08-19.
[7]李欣桐.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N].天水日報,2017-08-24.
[8]贠笑冬.創新思路補短板 強基固本促發展[N].西安日報,201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