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特色小鎮在浙江的脫穎而出和風起云涌,是浙江的整體發展水平包括城市化的發展階段使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特色小鎮自2015年經全省兩會《報告》首推以來,恰如毛澤東當年所說,果然有點“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的味道。“窗戶紙吹喇叭—名聲在外”以后,浙江的同志們倒也不敢大意,愈加兢兢業業,好自為之,繼喊出了特色小鎮這個名頭之后,接二連三地出臺了四個規范性文件,從而形成了“規劃有指南,創建有導則,扶持有政策,驗收有標準”的工作體系。
有人問我,浙江的規劃《指南》,到底從定位、功能、形態、體制等方面,對特色小鎮的發展作了哪些規范?我認真學習了一下文件,還是相當明晰的。發展要有序,規劃來引領。規劃中特色小鎮的定位,是一種“非鎮非區”的,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融合”的“兩創(創新創業)發展平臺”。所謂“非鎮”,即非按行政建制設立的鎮(非建制鎮);所謂“非區”即非單純的產業園、開發區(工業園區)。特色小鎮顯然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但這里的產業不是“大而全,什么都搞”,或者說“什么來錢搞什么”“撿到籃子里的都是菜”,而是“聚焦于特色產業”,無論你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承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千百年傳承至今仍能推陳出新的歷史經典產業,甚至是由特色產品、特色技術、特色工藝、特色零部件見長的“小型巨人”和“隱形冠軍”。特色應體現在“不同”,就是在市場和區域競爭中的獨特競爭力。競爭的表面是經濟實力,實力的基礎來自產業,產業的支撐在于技術,而技術的背后則是人才。怎樣才能把產業搞上去,要靠科技創新。怎樣把人才留得住、干成事,要靠“三生融合”——生產要優質、生活要美好、生態要優美。
由此出發,浙江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不貪大、不求洋,規劃范圍無非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除了追求產業的“特而強”以外,他們追求的是功能“聚而合”,即把實業、文化、旅游和社區等多種功能,在一個小小的地理空間,實現完美的聚集和整合;追求的是形態的“小而美”,即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的山水格局、自然生態和歷史風貌,創建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追求的是體制的“新而活”,即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鼓勵企業為主體參與小鎮規劃建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小鎮大項目建設、產業鏈布局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和能力”。當然,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監管、文化內涵挖掘、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好服務工作”。
我在多篇關于特色小鎮的文論中都曾說過,新世紀以來的發展大勢,在上世紀“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的基礎上,又展現出了“信息化+生態化+人文化”的新動向。隨著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網絡的快速發展、高速便捷,工業社會的城市化形態正趨向于信息社會的城市化形態、單個城市攤大餅式發展正趨向城市群葡萄串式發展、城鄉二元分割的城市化正趨向城鄉一體融合的城市化、城市區域化(城市空間擴張)和區域城市化(形成彌漫型的城市化區域)也正呈現出互促共進和良性發展的新格局。
因此,順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趨勢,在城市群、都市圈成為城市化主體形態的新背景下,中心城市周邊功能獨特的小城鎮快速崛起;順應產業結構演化和生產力布局優化趨勢,在浙江原有塊狀特色經濟和產業集群艱難轉型的新背景下,依托城市高端資源帶動產業升級的特色鮮明的小城鎮別開生面;順應自然和人文“大生態”進化的趨勢,在傳統增長方式受困和生態文明理念覺醒的新背景下,宜業、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續發展的小城鎮倍受青睞;順應一二三產業、產城人融合發展的趨勢,在人的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背景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合理配置的小城鎮生機勃發。
說到底,特色小鎮在浙江的脫穎而出和風起云涌,還是浙江的整體發展水平包括城市化的發展階段使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這種特殊性中,也生動地體現了上述發展趨勢把握和路徑選擇的普遍性,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使然。浙江特色小鎮的創建還在路上,實踐也會進一步豐富相關的認知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