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靜
【摘 要】 我校從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入手,關注學生日常表現,評價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的發展由單一的傳遞轉向互動、參與、實踐、體驗,于體驗生活中體驗道德魅力,培養學生德行,達到于春風化雨中潤澤德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使得一個個被動的、自發的生命成為一個個主動的、自覺的生命,并逐漸得以形成優質自我。
【關鍵詞】 評價;養成;德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這一觀點深刻說明了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2012年,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我校開始實施“養成教育”這一工作內容,堅持學校德育從“小事”著手,回歸學生生活,關注學生體驗,引導學生在自主實踐中,從各種生活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做到律人律己,養成各種好的習慣,在各種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成長為有道德的人。同時,我們緊緊依托學生發展性評價這一平臺,及時評價,引導學生行為的文明發展。
一、回歸生活,養成習慣
(一)日常生活
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中學,幾乎全部學生在校住宿。因此,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我校實施養成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在工作過程中,我校以學生日常生活為基礎,注重生活細節,關注發生或促成發生于學生身上的點滴小事,通過實踐道德的生活,培育孩子良好的習慣意識和行為。
比如每學期開學時,我校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內務整理學習與評比,從漱口杯內牙刷和牙膏等物品的擺放,到衣服和被子的疊放,均有要求,每學期開學一周內,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疊被子比賽,表現好的,給予肯定,不合格的,通過教師指導和學生幫扶,一直到合格為止;在校園,我們教育學生使用文明語言,并通過督導檢查進行實施,使文明禮貌教育滲透在校園生活的所有場合,讓學生養成知書識禮、彬彬有禮、尊老愛幼、團結向上的習慣,從而增強校園互尊互敬的文化氛圍,營造文明環境。
為了加強寢室建設,增強學生們的凝聚力和創新力,我校還開展了“溫馨家園”的建設與評比。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全體室員動腦動手,設計寢室名片。就這樣,一張張圖文并茂、張揚個性、突顯寢室精神風貌和特色的名片就誕生了。
根據中學生年齡段的特點,在開展日常生活的教育時,我們還分年級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主要是教育他們要學會生活自理與自立、學會合理使用零花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主要是教育他們過健康安全的生活、學會拒絕不良誘惑以及防范侵害、保護自我;對于九年級的學生,則是教育他們過富有情趣的生活,要保持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并追尋高雅生活,學會陶冶情操。
(二)學習生活
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徑之一是學科教學。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離開了智育,德育勢必走上假、大、空的邪路。”課堂教學既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外在形式是教學,內在靈魂是育人,抓住了課堂,才算抓準了學校德育的命脈。我校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以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的身份親近學生;要善于把不同學科中的品德教育自然、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要善于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經歷,以自己的真實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引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他們交流的欲望,同時享受體驗的快樂,并最終在平等真誠的溝通交流中形成共識,在融合中進行道德的自主構建。
在其他學科中,老師們利用集體備課的機會,梳理課文中的德育要點,緊緊抓住德育點,結合學生實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背影》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的力量,《故鄉》里“我”和閏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錢為標準衡量兄弟關系的炎涼世態,從反面告訴學生友情和親情的可貴,失去這兩樣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在教學中,老師們組織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親情和友情,回憶曾經錯失的或者是忽略的親情和友情,自然變得格外珍惜和重視神圣的感情。
(三)社會生活
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我校還積極拓寬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內容,充分發揮好校內外各種教育平臺的作用,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參加校外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社會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與教育能力,開闊視野,增長才干,了解社會,完善自我。
我校建立了由值周教師指導、值周學生為主體的校園管理值周班制度,讓學生融入校園生活之中,自主參與校園管理的全過程,以“小社會”中平等成員的身份,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應盡的義務,在管人與被管的互動中明辨是非、認識美丑,這樣的切身體驗容易內化為學生的自我道德意識,升華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
(四)主題生活
近幾年來,我校緊緊抓住“文明伴我成長”這一專項主題活動,利用班團活動課、國旗下講話、每日潔校活動、觀看文明禮儀片和哲理短文賞析課等形式,讓學生在直接的實踐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生活的意義。
同時,學校利用少年宮這一活動平臺,利用現有的師資和硬件,成立了乒乓球、英語口語、軟筆書法、科技制作、象棋、信息技術等興趣小組,組織全校學生進行選課,讓孩子們結合自身特長有選擇地參加。
二、評價習慣,成就文明
(一)在價值導向上——促進學生自信發展
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從評價手冊的設計,到信息收集和評價等各個環節始終以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堅持正面引導為主,反面警示為輔,堅持反思與行動并重,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學會反思,自主全面發展。
(二)在體系設計上——突出學生動態發展
“素材信息中心”依據綜合素質評價的五個維度(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十五個要素設置日常表現的記錄項目,這些項目分設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兩個區域。一是“綠燈行”區域,主要記錄平時優秀的表現;二是“紅燈行”區域。主要記錄平時不良的表現。根據這些表現獲得的難易程度或危害程度分別附一至五星,為后面的“星級評價中心”提供依據,并附有質性材料粘貼區域。
“星級評價中心”由學生本人、小組依據“素材信息中心”的記錄定時進行定量評價。
“評價診療中心”即學生根據“星級評價中心”的結果,先進行“自我診療”,也就是總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然后自主聘請他人(同學、老師、家長等)給自己的發展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實現他人診療。最后制定下一階段的自我完善目標和具體措施。
(三)在評價管理上——體現全員互動策略
評價了內容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將個部門的工作內容與目標全部以“發展性評價記錄冊”為載體和介質,由德育部門統一安排利用專門的德育時間讓學生一日一記錄,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診療”,一期一鑒定。由教學科研部門組織實施與落實。即利用日小結時間以自評方式在“素材信息中心”記錄自己各維度的亮燈表現;利用周小結時間以互評方式核實周內記錄情況并進行簡單的互評;利用月小結時間以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定量(在“星級評價中心”計算自己在各維度的得星數)與定性(學生在“診療中心”進行自我診療和請他人診療)評價;學期或學年結束時,學生整理記錄冊,將結果應用到綜合素質評價中去,即通過學生自我描述,教師描述性評語加上各維度的定量結果綜合評定等。由于平時記錄及時,自評互評操作規范評價到位,加上科任教師、家長的定期和不定期參與,幫助學生不斷實現動態發展,增強了評價結果的效度和信度。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我校從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入手,關注學生日常表現,評價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的發展由單一的傳遞轉向互動、參與、實踐、體驗,于體驗生活中體驗道德魅力,培養學生德行,達到于春風化雨中潤澤德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并逐漸得以形成優質自我。
【參考文獻】
[1] 張玉娟. 教學評價 促進學生良好習慣養成[J]. 學校教育研究,2017(11).
[2] 宋海濤. 引導學習反思 促進自主學習[J]. 黑河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