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星照耀 朱貞翊 韋伊
摘 要: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任重而道遠,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精準扶貧的基礎上,貴州省大力推行少數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計劃。在省內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做好少數民族移民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做好中學外語教育成為當前面臨的新挑戰。此次調研從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成因的分析出發,旨在發現易地搬遷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育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為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易地搬遷移民學生外語教育水平的研究增加新的素材、提供新的樣本,從而更好地推動貴州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關鍵詞:脫貧攻堅;外語教育;措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7-00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19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黨莊嚴承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同時也指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作為少數民族眾多、經濟不發達的貴州,為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力實施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將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居民從原來交通閉塞、信息不靈、土地稀少的地區搬遷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為便利的地區,為有效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然而,易地搬遷在推動少數民族移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因此,如何做好少數民族移民學生的教育,尤其是做好中學外語教學,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少數民族地區易地移民學生外語學習現狀
貴州省共有49個少數民族,居住比較集中,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少數民族占到全省總人口的38.9%,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世居少數民族人口約有1200萬人。2017年,我們以易地移民外語教育為課題,選取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黔南平塘縣克度鎮中學、福泉市牛場鎮初級中學、三都縣都江中學、黔東南雷山縣第一中學、雷山縣第二中學等八所學校作為調查范圍,以少數民族地區易地移民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外語教育為研究內容,采用發放問卷、實地訪談等方法進行調查,獲得了比較客觀真實的信息數據資料。
在以上八所中學中,通過隨機抽取200名學生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重點調查少數民族移民學生外語學習狀況和外語學習態度,了解他們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期望。對每所中學隨機抽取12名外語教師,對其語言表達能力、文化背景、工作計劃及生活狀況等進行調查。同時對部分教師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外語教學、科研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被調查的少數民族地區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性與語言多樣性特征顯著,地域和群體心理意識以及風土人情都比較復雜,在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必定給少數民族學生帶來一定的難度,且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適應,而這一過程明顯地影響了學習的實效。
二、少數民族地區易地移民外語教育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外語能力已成為衡量一個人自身素質的重要方面。因此,重視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育是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振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相對偏遠的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對外語教育的重視程度、認知程度、師資力量等方面的認識還很欠缺。
(一)少數民族移民學生對外語的學習不夠重視
首先,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遠,外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機會較少,有些學生認為外語在實際生活中沒有太大用處。其次,很多移民學生學習外語的目標欠明確,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尚不夠。多數學生學習外語僅僅是因為學校開設外語課程,為了升學考試,對于外語的用途和未來規劃認識模糊。
(二)少數民族移民學生在外語學習上存在自卑情緒
少數民族移民學生往往沒有經過系統的外語綜合能力訓練,外語基礎總體薄弱,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基本掌握英語語法知識,但語言表達能力一般,文化背景知識較少,寫作能力薄弱,對課文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導致外語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同時,由于外語基礎薄弱,導致很多學生思想上存在焦慮和畏難情緒,對外語學習消極應付,不僅影響自身學習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正常的外語課堂教學秩序。
(三)缺乏具有民族特點的外語教材,且教學設施不完善
在調查中發現,貴州易地移民地區在外語教學中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統編版。由于文化和經濟發展差異,移民學生無法理解課本上出現的內容,對該內容外語教師又找不到合適的解釋,教學的實際效果受到影響。貴州是一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省份,大多易地搬遷移民學生的家境貧寒,很多學生都是在接受資助的條件下接受教育的,無法購買有些學習英語必備的工具書。同時,一些學校外語教學所需要的配套設備不足,沒有專設的語音室、多媒體教室,沒有配備相應的英語教學資料,也給外語教學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四)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對一線教師的整體素質,如專業素養、業務能力、教學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調查的八所中學的師資配置來看,正規外語院校畢業的教師人數較少。一些外語教師的知識、觀念陳舊,教學思想保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落后,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外語教學的需要。雖然他們也想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觀念和方法,但是由于教學任務重、經費緊張等原因,教師極少有機會到外進修,不能及時充電,教學力不從心。
三、提高少數民族易地移民地區外語教育水平的措施建議
(一)將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的重要議程
要意識到少數民族易地移民地區外語教學的重要性,將其與推進扶貧攻堅、提升易地搬遷移民學生外語水平緊密結合起來,既扶貧又扶智。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雖然交通不便,但是卻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使得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育必將為培養人才、繁榮地方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少數民族易地移民地區的改革開放、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二)編寫符合少數民族學生實際需要的外語應用教材
編寫者在掌握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情況下,在了解了其外語學習現狀后,依照一定的課程編制原則編寫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英語教材。如在教材中增加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歷史故事等,既讓學生在陌生的語言學習中獲得一種親切感,又激發起學生學習外語的濃厚興趣。當然,還可以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性,積極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到教材內容的選定中,從而樹立少數民族學生外語學習的自信心。
(三)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與外語教育融合統一
在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中,要將自身的民族文化與外語基礎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將外語的學習與民族的文化自然而然地融會貫通。而要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就必須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掌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外語的心理,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組織各種類型的外語教學活動,加強少數民族文化與外語教學的融合。
(四)加大外語教育投資,打造精品師資隊伍
各級學校應確保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完善教學設備,加強教育教學研討與教師的責任感,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組織教師定期進行培訓。同時,教師也應不斷完善自我,改進教學措施,通過學習和深造提升綜合素養,以便按照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英語教學。
總之,做好少數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學生外語教學工作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課程,要通過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不斷努力,才能推動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易地搬遷移民學生外語教育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提高,最終促進貴州脫貧攻堅任務更快捷更高效地完成。
參考文獻:
[1] 羅叢藝.淺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2).
[2] 白燕.年齡與二語習得[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1).
[3] 唐興萍.關于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英語教學水平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3(3).
[4] 李月林.少數民族英語學習的特殊性研究[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03(8).
[5] 王靜.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育的調查與思考——以四川涼山彝區英語教育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
[6] 陳榮.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沖突與整合[J].貴州民族研究,2008(4).
[7] 車文紅.少數民族學校的英語教學模式應具有其特殊性[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