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香
【摘 要】 創設初中歷史課堂情境,應切實有效,不能嘩眾取寵。初中歷史教師應認真備課,努力提高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初中歷史;情境;有效性;實踐與思考
教學初中歷史,適當設置一些教學情境,可以 “拉近”學生與歷史時空的距離。創設初中歷史課堂情境,應切實提高其有效性。
一、教師的語言要準確,具有感染力
語言是傳達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是架在“教”與“學”之間的橋梁。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時,教師應注重自身語言的準確性,努力使語言具有感染力。
初中歷史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必須與史實相吻合。眾所周知,文學作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融合了作者的思考,滲透了作者的情感,作品與歷史史實有所出入甚至大相徑庭都是司空見慣的。歷史學習過程中,初中生更喜愛文學作品中的人與事,那里的人物更豐滿,那里的情節更曲折離奇扣人心弦。歷史教師要告訴學生真實的歷史,語言必須準確、到位。要讓學生清楚文學作品中的人與事并非就是歷史真實,千萬不能把文學作品中的人和事當作歷史事件而直接傳授給學生。當然,為了歷史教學課堂豐富有趣,教學中滲透一些歷史故事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必須向學生說明清楚。
歷史教師的語言準確還包括概念準確、讀音準確、符合語言的時代特色等。比如,“王權”和“皇權”是國度不同的兩個概念,“宦官”和“太監”是時代不同的兩個概念。一次,互聽課中,某個歷史老師說“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統治”,表達就不確切。實際應該說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帝制。歷史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飽含真情實感,具有感染力。教師要用自己的語言去發蒙、啟智、激勵、引悟、贊美和督促。
二、情境中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
創設問題情境以此造成懸念,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歷史教師經常采取的推動課堂教學進程的有效手段。合適的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和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下課前,結合本節課以及下節課的內容,創設一個問題情境,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和研究的空間,可以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習之中。
創設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問題設計得難易適中,簡單的問題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過難的問題學生則無從思考,失去問題的價值。初中生通過思考,如果能獲得一定的感受,得到一定的認知,他們就樂于思考,也就容易學會思考。情境教學中設計的問題,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一步步指導學生進入歷史知識的深處,便于學生深刻地把握教材內容,達到明理、導行的目的。
比如,學習《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秦的暴政引起了包括陳勝吳廣在內的各地農民起義,并最終推翻了秦的統治。那么,秦滅亡后將會建立怎樣的政權?新的統治者將會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恢復社會經濟發展呢?通過這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學習興趣就很濃。
三、情境須具有生活性
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應貼近生活,貼近初中生的社會生活經驗。通過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上人和事。
比如,學習《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一)》時,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的“雕版印刷術”,我要求學生拿出一塊橡皮擦,在上面反刻上自己的姓名或者格言,并談談刻字時的想法,以及對這種印刷術的認識。學習《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我讓學生談談宋代京城的風貌與我們今天的城市的對比,加深學生對宋代社會風貌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黃牧航. 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2] 張向陽. 歷史教學論[M]. 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