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菊
摘 要:在教學工作中,學生經常會向教師提問,學生的問題就像一面鏡子,不光反映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也是教師反思自己教學不足的途徑之一。重視學生的發問,巧妙回答學生的問題,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潛能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發問;解答;教學效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7-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71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問題。”“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從疑生,疑解則成。”可見,學與問有著密切的關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途徑。解答學生的疑問也是教師的職責,教師要對學生的疑問要有足夠的重視。
一、班級中的善問者往往是對本學科內容感興趣的同學
善于發問的學生,由于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自己的疑問及時得到了解決,知識的掌握中沒有斷點,所以成績較好;而學習中很少或從來不提問的學生,缺少了積極思考的過程,或者不知道自己該從哪里下手去問,或者感覺自己不會的知識點太多,或礙于面子,怕教師和同學笑話,缺乏與教師和同學的思維碰撞,日積月累,不會的問題越來越多,學習興趣逐漸降低,最終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發問意識,調動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讓思維活躍的學生帶動并影響其他學生;教師還要更重視不善發問的學生,鼓勵他們多提問題,把盡量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加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他們游離在課堂之外。
二、對學生的問題有問必答,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問問題,可能是鼓足了勇氣才提出的,如果教師當時不能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學生會認為教師對他的問題或他本人不重視,自己不是教師喜歡的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可能提問題的次數越來越少,對教師所教科目的學習積極性會下降,甚至對教師本人產生誤解,認為教師偏心。比如在習題課上,一個有難度的問題可能不會的同學較多,剛開始有同學問的時候教師逐一耐心講解,然而問的人多了,教師解答幾遍之后再有學生問的時候教師可能會說:“這個問題不給你講了,一會兒在黑板上一塊講吧。”學生就會認為,為什么給他講不給我講?這就是偏心。所以遇上這樣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把學生問題集中的題目寫到黑板上,學生就明白這是教師要講解的重難點,自然就避免了師生間的誤會。也不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屑一顧,要換位思考,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耐心解答。
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巧妙回答
學生接觸的東西多、范圍廣,學習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思維活躍,提出的問題可能有的不在教師的知識范圍之內,教師一定要實事求是地告訴學生或查詢后再告訴學生正確答案,從而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認識:人無完人,教師也不是全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知識的短板,要勇于承認,給學生樹立一個實事求是的榜樣。有的時候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偏離課堂內容,讓教師感覺措手不及。如果給出解答勢必會影響課堂的進度甚至是課堂的效果,千萬不要用一句生硬的“你先坐下,這個問題以后再說”應付了事,要肯定和鼓勵學生,讓他們將此問題作為一道特殊的課下作業去完成,然后在下一次課上做出適當的解答。有的時候,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是為了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故意為難教師,這就需要教師不能亂了陣腳,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幽默的方式贏得學生的敬佩和認可。
四、從學生的問題去反思、審視自己的教學
教學提倡備教材、備學生,只有教師課前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鮮活的水,才能在課上給學生“一杯水”。雖然教師在課下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并不會每一節課都圍繞教師的指揮棒轉,每時每刻把自己的思維和教師的思維保持在同一頻道,學生有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接受知識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足夠重視。比如,教師認為比較簡單的知識點,學生的接受程度會高,可能在課堂上一帶而過,而在講完后仍然有同學提出疑問;再如,教師在講一個新知識點的時候,認為學生已經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但是在實際授課中學生的反映并沒有預想的好,沒有在師生間形成有效的互動,授課過程沒有預想的順利,這都說明教師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問題就像一面鏡子,在里面看到的不只是學生自己,更讓教師看到了自己教學和備課中的不足,只有及時調整、改進,不斷地反思、總結,不斷地學習、充實和提高自己,才能在學生的問題中不斷提高和進步。
五、通過學生提問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小者則小鳴,叩之大者則大鳴。”鼓勵學生提問題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不再靠一根粉筆、一張嘴打天下,單純的講授式教學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我們強調的是生生、師生間的互動,重視的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可以想象,沒有學生提問的課堂將是一節死氣沉沉的課堂。理想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學生之間不斷發問、學生自己解答,教師適時發問、學生解答的過程。通過多次的碰撞和交流,學生變得善于發問,善于思考,在提問中學習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效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再只停留于表面和形式,而是深入到了知識的內部和本質,學生的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總之,只有教師重視學生的發問,課堂才會變得生動起來,師生之間的交流會大大加強,師生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和諧,教學效益也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暢霞.教師應重視對中小學學生提問積極性的培養[J].現代閱讀,2011(2).
[2] 秦小娟.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政府法制,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