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再論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價值澄清與平衡反思

2018-05-30 04:52:38劉明越莊金玉
江蘇農業科學 2018年9期
關鍵詞:智慧生態

劉明越, 莊金玉

(1.內蒙古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 2.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表現為一種具有積累性的地方性知識,在代際間不斷地被新實踐所修正和傳遞。蒙古族游牧人基于傳統草原畜牧業的非平衡生態系統的特點以及與草原生態系統互相協調的互動關系形成了游牧制度。游牧制度是對環境不確定性的一種應激反應,需要從整體上認識其內涵和結構。正是傳統草原畜牧業系統的產業結構和游牧制度形成了蒙古族游牧人的生態智慧體系。

1 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架構

蒙古族本身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和管理者。蒙古族的游牧史證明,蒙古高原的游牧人屬于典型的歐亞游牧人,他們從事的產業可界定為經典的草原畜牧業[1]。草原畜牧業(classic pastoralism)是指在草原上進行的粗放式食草家畜生產,這種生產使人們能夠在一般不適于農作物耕作的廣大地區生存下來,是牧區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2]。傳統草原畜牧業是一個牧民在牧區場域內以游牧勞動為主要的生產生活的方式,并利用牲畜繁續后代的機理,把草地資源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畜產品的產業部門[3]。

蒙古族的傳統草原畜牧業的框架是由人-畜-草共生構成的生態系統。蒙古國著名畜牧學家N·額爾敦朝格特完整地刻畫了蒙古族草原畜牧業系統的產業結構和經營系統(圖1)。蒙古族游牧人選擇傳統草原畜牧業從根本上說是對環境不確定性的一種反應和適應。蒙古游牧人根據蒙古高原氣候、水文和草地資源稟賦,選擇了流動性的戰略管理模式。傳統草原畜牧業是一個涵蓋多個學科的生產和生態體系。蒙古族游牧人在草原系統中不僅要依靠放牧來創造生產力維持生計,還要馴服其他野生動物作為生產的輔助工具,以提高生產力和降低自然災害的侵蝕程度。因此,傳統草原畜牧業還將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動物學等科學納入到其產業體系當中。

蒙古族游牧人基于傳統草原畜牧業的非平衡生態系統的特點以及與草原生態系統互相協調的互動關系形成了游牧制度。游牧制度從根本上說是對一種不確定性的整體性反應,即機會主義的管理方式,游牧依據草地資源的時空變化、牲畜所需要的營養組合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來調整牲畜組合和放牧的時間及空間分布,同時儲備避險的資源,以使災害對牲畜的沖擊降到最低程度[4]。而“游牧”則是靈活管理措施和戰略的核心內容。拉鐵摩爾認為,技術的適用性和重要性取決于社會對它的需求彈性[5]。因此,具有歷史意義的問題,是社會與技術相互影響,而不是技術造成了社會[5]。“逐水草而居”是對傳統畜牧業生產和生活行為的科學表述。因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制度不是無秩序、無計劃、無管理的生產生活行為,更不是生產者因為生產力落后而選擇的經濟形態,而是因為對環境和資源稟賦的一種應激反應。游牧經濟的社會規則就是移動性,移動循環的規則是根據蒙古高原環境的差異和傳統畜牧利用可控資源的特別方式所決定的。“移動性”是蒙古族傳統畜牧業最為基本和精致的生存智慧,它不僅體現了對生態條件多樣性的適時應對,還體現了社會組織在“不確定”中保持秩序與整合力的能力[6]。因為只有將牲畜在移動的牧場上進行放牧活動才能使牧場體現其價值,因為沒有一個牧場經得起長期的放牧[5]。“逐水草而居”本身就是牧群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是根據季節性氣候變化、人力資源結構、草地資源分布和資源獲取程度決定的。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J·湯因比(Toynbee)曾對此高度評價:“與農業生產方式相比,游牧民族生產方式保持了草原的原始狀態,保證了其文明的完整性”。

傳統草原畜牧業不是一種低效利用自然的粗放型的生產方式,而是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牲畜、自然與牲畜的循環產業運作模式。在歷經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滋養代際相傳的、共生的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草原畜牧業為蒙古高原歷代少數民族國家的建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文化基礎。成吉思汗建立的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偉業,其經濟和軍事基礎便是蒙古族傳統草原畜牧業。《蒙古秘史》所記載的成吉思汗在 12—13 世紀期間統一蒙古高原部落戰爭史充分佐證了這一事實。傳統草原畜牧業創造的游牧文明也能夠與其他文明創造的優秀的成果相媲美。古代中華長期保持著2種文化的界限,即介于古老長城兩側涇渭分明的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由于文化差異及其文明形成的不同文化的邊界形成了國家的界限。正是由于文化邊界的佑護才使得游牧文化及其產生的生態智慧保持著生命力和原生態。

蒙古族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又稱為本土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草原本土知識是指游牧土地利用方式,人們根據水和飼料的可獲得性的變化同牲畜一起移動[2],表現為一種被新的經驗和觀察所修訂的積累性的地方性知識。“本土生態知識”是一套關于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知識、實踐與信仰的累積性體系[6]。傳統生態知識(TEK)包括生物物理學的觀察、技巧、技術以及社會關系,如構建人與環境互動的道德與制度[7]。本土生態知識是使用者及其群體在特定的自然、文化、社會和經濟背景下,通過與這些背景因素密切相互作用而集體獲得的經驗和技術[8]。本土知識是動態的,既受到牧民創造力和經驗的影響,又受到制度變革的沖擊。草原本土知識主要是由自然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狀況決定的,這為牧民的彈性放牧提供了技術支持。

游牧制度與環境的不確定性密切相關,需要從整體上認識其內涵和結構。正是傳統草原畜牧業系統的產業結構和游牧制度形成了蒙古族游牧人的生態智慧體系。蒙古游牧人根據蒙古高原氣候、水文和草地資源稟賦,選擇了流動性的戰略管理模式。從生態條件和資源稟賦維度講,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和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環境,以及形成的草地資源只提供了從事典型游牧型畜牧業的自然條件。在草原生態系統中,游牧人只有與環境構建互動的道德與制度,即同牲畜、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共贏才能保證和維持自己的生計,才能維系生態環境的原始狀態和創造不竭的生產力。而蒙古游牧人的傳統草原畜牧業生態智慧也正是從游牧生產者的生產活動嵌入到草原生態系統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本文將生態智慧劃分為經驗知識、實踐體系、社會資本和價值觀等3個層面。

(1)經驗知識,即蒙古族游牧人認知和掌握的生態知識。這些生態知識包括草場資源的分類、對植物的認識和利用、對生態過程和變遷的認識。草場資源的分類是游牧人根據植物-動物-環境的知識和管理實踐嵌入到草場資源分類當中。這些知識包括區域氣候、植物知識、動植物區系、土壤肥力、水源狀況、家畜適應程度等,以及這些諸多因素對游牧人和牲畜能夠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等方面的綜合知識。蒙古族游牧人會根據本土的植被結構狀況改變畜群結構(牛和綿羊構成食草性牲畜,山羊和駱駝構成食葉類牲畜)和構建不同牲畜的組合,以便為牲畜提供最為合適的營養組合。對生態過程和變遷的認識主要取決于自然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這反映了牧民對所處環境在時空中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為牧民提供了代際傳遞的游牧管理技能,使他們將牲畜的營養搭配同變化多樣的自然環境相契合。

(2)實踐體系,即蒙古族游牧人通過游牧管理形成的生態智慧。這個層面包括游牧活動形成的生態智慧和蒙古游牧人利用生產工具創造生產力的生態智慧。“游牧”是蒙古族游牧民在不同季節選擇具有不同地形、不同植被、不同氣候條件放牧場所的生產活動,并且是對生產行為進行適時修訂的一個完整的體系。這種游牧制度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而蒙古族的傳統草原畜牧業經營的基礎是對放牧場的正確選擇和有效利用。草原戰略管理相關的本土知識從根上說是對蒙古高原環境不確定性的一種應激反應和適應性調整,這是草原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決定性因素。“逐水草而居”,即“流動性”。“流動性”是草原畜牧業中心管理策略,是畜群在資源不同地區進行季節性的流動,大多采取不同范圍的轉場放牧的形式[2]。牲畜的流動可能受到季節性氣候模式的影響,受到規律性的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可以受到重要資源獲取渠道的影響,還有可能是為了避開季節性的疾病和出于政治或經濟方面的原因[2]。世界上大部分草原生產規律一般是通過牲畜采食,然后再將牲畜遷徙到其他放牧場,給被采食的植被恢復生長一定的時間。因此,牲畜的遷徙和流動對于實現既有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非常關鍵。牧民首先依據掌握的放牧場的信息來及時調整放牧安排。牧民根據需要改變季節性放牧方向(選擇冬夏放牧場),選擇更適合放牧條件的地區進行輪牧;對環境脆弱、極易受到牲畜破壞的放牧區域定期進行休牧,直到再次達到放牧的標準。牧民還將一些重要的放牧場區域作為草地(儲備草)資源保護起來作為保留地,以便確保畜群的應急之需。游牧經濟本身則限定在移動性的利益之中[5]。因此,移動權比居住權更為重要[5]。從中國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政權交替的歷史變遷中可以看出,當古代游牧文明獲得中華統治權時,移動性對于財富的要求會更重要;而當移動性被農耕文明所替代之后,其民族特性開始弱化,新的民族政權就產生了取代其統治地位的可能。已往的一些研究將蒙古族傳統草原畜牧業視為一種低效和無序管理的生產方式,正是這種將“移動性”脫離于蒙古族傳統草原畜牧業發展史的詮釋,阻礙了我們對其生態智慧的科學解讀。

蒙古族游牧人利用生產工具創造生產力的生態智慧。在牧區的場域中,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于價值創造者的能動性和智慧,還取決于其在草原生態系統中與動物(牲畜)和草原之間的互動效果。牲畜既是消費者(消費者是針對以植物制造的有機質為食料和能量來源)又是生產者(動物有機質的生產,畜產品的產生)。蒙古族游牧人以“五畜游牧人”(牛、馬、駱駝、綿羊和山羊)聞名于世,是因為蒙古游牧人在蒙古高原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馴化了5種家畜(蒙古人馴化動物的特殊能力在恩和教授的《草原牧民的生態智慧:傳統畜牧業中的草畜關系》[1]一文中有較完整論述),并積累了與5種牲畜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蒙古族傳統畜牧業將馬、牛、駱駝作為運輸工具,并將這些牲畜作為其創造財富的來源。蒙古游牧人培育了能夠適應蒙古高原自然環境和氣候特征的5種家畜品種。這5種家畜將其優質基因遺傳給后代,形成了蒙古高原特有的優質畜種。此外,他們還將馬、駝、犬、鳥等動物馴化為用于生產用途的輔助工具和用于狩獵活動的助手(獵鷹、獵狗等)。蒙古人在稱雄蒙古高原的13世紀就已馴化犬、狼、虎等動物,廣泛用于蒙古貴族的狩獵活動。

蒙古族游牧人作為草原先進的生產力代表系統地掌握了與家畜及野生動物共同創造生產力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包括牧民用于表示家畜體表不同部分的專用名詞、家畜毛色的名稱、根據畜齒的形狀識別牲畜的年齡等生產常識。蒙古族游牧人創造了與牲畜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并將其運用于畜牧業生產活動中,即“家畜心理學”。“家畜心理學”是牧民在牲畜尚處于幼崽時就開始調教和互動的結果,這些技術包括牲畜能夠辨認主人的輪廓、聲音、形象,以及牲畜能夠按照牧民創造的行為語言和指示信號進行遷徙活動等。蒙古族游牧人利用這些具有科技含量的生產智慧為提高牲畜的生產力提供了技術條件。

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生態智慧。蒙古族游牧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一種綠色節約型的,即較少從自然索取、與自然和諧共處、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游牧人購置簡易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不置備奢侈的家庭財產和生活用品。蒙古族的居住模式就是與自然和諧交往、節約自然資源的實例。蒙古包是游牧民居住和生活的重要載體。蒙古包是游牧人生態智慧和游牧生產方式相結合的優秀文化遺產。蒙古包的建筑構造充分適應了蒙古高原特殊環境,其構造使其具有冬暖夏涼、采光好的功能,此外,其構造還最大限度地緩解了自然力對它的沖擊。牧民借助蒙古包具備的聲波傳導功能有效地管理和保護牲畜。蒙古包的建筑結構還充分體現了節約耗材的建筑理念(建造材料一般為繩索、氈子等畜產品的加工品以及喬木)。而且蒙古包便于牧民搭建、拆卸和運輸,不需要借助過多人力便可建構。

(3)社會資本和價值觀層次,即“人-畜-草”和諧共生產生的牧區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牧區形成的社會資本是嵌入在草原社會和文化當中的,包括牧區社區內的互惠制度、信任關系、社會網絡和地方規范。社會資本具有“資本”屬性,這種屬性源自于特定社會結構的功能。布迪厄(Bourdieu)視社會資本為一個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包括道德資源),而資源必須與某種持續的社會網絡相關聯,這個社會網絡是社會成員共同構建的一種體制化的網絡;社會成員通過這種社會網絡相互聯系,并從集體性網絡中持續地獲得資本支持,為其聲望提供保障。社會資本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必須關注個人獲得社會地位的能力,正是個人利用社會資本的程度決定了社會網絡發揮功效的最大化程度。科爾曼(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為行動者提供了社會結構特征所潛藏的價值,即社會結構特征是行動者取得利益的資源,這種社會結構特征包含了義務和期望、信息渠道、以及限制和鼓勵行動的有效規范和懲罰制度。社會資本作為公共資源可以為進入社會結構的個人提供便利,構建網絡關系,形成人與人之間和組織之間的互惠、信任關系,以及非正式規范。普特南(Putnam)將社會資本界定為社會組織的一種特征,指的是社會組織中信任、規范和網絡等特征,它們可以促進合作行動而提高社會效率,并將社會資本研究的視角置于國家層次和社區層面,其功能是在現代社會中形成矯正社會秩序的公共物品。社會資本能夠促進集體行動網絡和規范的形成,本身具有社會性,其結果是集體行動。奧斯特羅姆(Ostrom)認為社會資本是關于互動模式的共享知識、理解、規范、規則和期望,個人組成的群體利用這種模式來完成經常性活動[9]。任何社會互動領域內的自治體系的形成取決于不同形式的社會資本(工作規則、參與者建立的網絡以及他們采用的規范)。林南(Lin)將社會資本定義為鑲嵌于社會網絡,可被行動者取得和利用的可以用于社會網絡的資源。人們要想獲得持續的社會資本就必須不斷投資于社會資本,這樣才能獲得經濟回報。社會資本取決于一個社區范圍內共享的規范和價值,也取決于犧牲個人利益保護更大范圍利益的愿望,而共享的價值使得行動者相互信任[10]。

社會資本具有結構和規范的2個方面,結構的社會資本包括固定的角色、社會網絡和制度、規范等;規范的社會資本則是指社會成員間共享的價值、信任的態度和信念等。社會資本具有生產性和規模效應,具有合作性和互惠性,還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

牧區社區內形成的社會資本是由牧民共享的生態智慧產生的共享的價值、規范和文化,而社會資本與生態智慧之間又是不斷互補和相互增進的。牧民依據共享和共生的本土知識在牧區社區內重復互動產生了社會網絡、信任、合作和規范制度。社會資本的本質是信任(trust)、互惠(reciprocity)、規范(norms)和合作(cooperation)。科爾曼將信任視為社會資本的形式之一,普特南強調信任是社會資本的來源,福山則把信任等同于社會資本本身。信任是集體行動和公共決策之間的紐帶,在牧區社區范圍內產生了公共道德資源。信任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信任者和被信任者提供了相互增加福利的期望和機會。牧民間的共同生活經驗(生態智慧)決定了他們合作和互惠的意愿程度。當牧民之間形成了信任的社會結構,并且處于獎勵誠實行為的制度環境下,信任就可以得到增進,并形成一種學習效應和規范功能。當牧民間的信任文化形成,合作行為也就自然而然地自發形成,并形成一種非正式規范。牧民可以通過反復的合作抑制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為個體建立自身的聲譽提供保障。牧民還可以憑借相互交往積累起來的信任來克服由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外部不經濟效應。

社會資本是重復的囚徒困境游戲的結果。社會資本作為共同體和民族的特征,既是原因也是結果。牧民移動的權力和利用社會網絡以獲得各種資源的能力,是牧民適應環境不確定和外在政治經濟制度變革的前提。牧民在共同的本土知識經驗上塑造了內部規范和互惠制度。規范是社會中所產生的一種公共道德資源,往往表現為一種非正式制度。互惠規范意味著在建立長期互惠關系的人們中存在某種程度的對稱性。當網絡關系中存在一個有效的規范時,關系網絡成員之間彼此合作、分享知識和收益的意愿則越強。建立互惠制度不僅僅是社會成員間利益互通,而是通過社會儀式這種信任和制度,來達成一種相互幫助的互信,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11]。互惠制度形成了一種社會責任,這種責任隱匿在交換關系當中。這種社會資本在道德心理學上依賴于同情,體現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基本能力。傳統游牧制度中的規范和互惠制度要求不同的游牧者或者部落之間相互承擔義務,這種制度使游牧民能夠獲得一種緊急避險的權力或預期可以獲得其他人幫助和合作的可能。這種互惠制度內化成一種社區的道德準則,保證了在出現緊急情況下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它保證了當一個社區里牧民因為氣候災害(干旱或冬季的暴風雪)要進入另一個社區草場尋求庇護時,可以不被拒絕[7],這種彈性需要通過災害時期相互越過邊界利用資源的互惠制度得到強調[12]。這種關系成為庇護——受庇護關系,這是一種涉及功利性雙邊(兩人)關系的特殊情況[13]。而傳統儒家強調照顧貧困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因為貧窮容易導致消極情緒,然而富有卻容易以一種合乎道德的方式行事:“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14]。規范制度還可以使正常年景時相鄰的群體分享放牧資源,并在資源短缺時協商解決對關鍵資源的使用。而如何使生態智慧發揮其作用則取決于社會網絡和牧民之間形成的規范和互惠制度。牧民之間共享的生態智慧有助于他們建立信任、互惠關系、學習網絡,有利于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有利于降低生產和生活的交易成本。例如,內蒙古牧區公社化時期公共產品的集聚主要是依靠集體力量建立起來的:物質資本投資由集體承擔,技能培訓費用由集體負擔,公共物品由公社人員自己生產[15]。

規則體系作為社會資本的重要形式既是自然演化的,又是人們自覺設計的。在傳統的蒙古族社會中成員間共同抵御自然災害時的共同避險行為集中地體現了牧區的合作傳統和公共道德精神。合作是社會資本的本質和文化規范。合作之所以成為制約社會網絡的文化規范,是因為在合作規范約束下的經濟行為能夠超越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2種互動模式的局限性。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都具有追求單向利益的訴求。合作則選擇追求最大的聯合利益,形成行動者之間的信任和互惠,使行動者之間即形成“自律”,又形成“他律”,促使人際互動行為的理性化。生態智慧作為牧民共同的歷史經驗產生了認同感和非正式規范,形成了相互之間的合作關系。合作關系又促生了成員間的組織學習行為,組織學習行為又增進了組織成員間的認同感。認同感導向合作行為,使牧民更加關心群體表現的過程與結果,以集體行動的方式承擔風險和共享收益。

在傳統游牧的生產方式下,對共有的生態知識和理解強烈反映在草場使用的道德規范和放牧實踐當中,產生了一個靈活流動的牧場利用系統,并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維系了數百年的時間。在這樣的情境中,資源管理制度在生物社會學上可持續的基礎就是共有的生態知識[7],即生態智慧。牧民擁有的生態智慧大體是相同的,雖然他們所掌握的生態智慧在種類、數量和質量上存在差異,但是他們不斷地將其嵌入于傳統文化和道德之中,并通過社會化過程代際相傳。

2 現代產權制度對傳統草原畜牧業生態智慧的消解

新中國成立后的集體經濟時代,牧區的土地產權制度還未消解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牧區人民公社化時期產權制度變革保持了傳統的游牧制度。人民公社在地域上基本等于原來的蘇木范圍,生產隊則相當于原來嘎查的范圍。牧區人民公社生產隊有大小不等的草場,面積大的達幾百平方公里,小的也有一二百平方公里。全國實行人民公社化以后,牧區生產隊都采用劃分季節草場、遠距離輪換放牧的方式,也就意味著,放牧半徑依然能夠承受相當程度的“流動性”放牧。因此,生態智慧依然是主導著牧區系統的運轉的道德與制度。

產權制度正式化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它給法律上制定的權利所有者提供的穩定性[12],這種穩定的、排他的、正式合法的產權給牧民帶來了經濟效益;但其帶來的負面效應則是一定程度上解構了生態智慧及其形成的公共道德規范。國家作為產權制度的制定者和保護者易于忽略產權對于個人和社會道德的意義。產權制度的強化、科技的進步和科層制的形成過程中往往使生態智慧逐步被邊緣化和工具化。

生活在時空多變環境中的牧民對資源的使用權有著相互矛盾的特征。改革開放至今的牧區正式產權制度變革忽略了這種矛盾[這種產權制度變革源于20世紀80年的承包責任制,以及在其后30年間陸續的產權制度變革:198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的家畜承包到戶和部分草場承包到戶產權制度、1990年代中期的草畜雙承包產權制度(雙權一制)、2013年的草畜全部承包到戶的產權制度(雙權一制加草畜雙承包)、2014年至今的草場土地流轉權的產權制度]。改革開放后的牧區土地的產權制度變革是國家強制性制度變遷的過程和結果。國家強制性制度變遷打破了傳統蒙古族共有的土地觀念和道德規范,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傳統牧區社會形成的社會資本,牧民也因此失去了運用和傳承生態智慧的能動性。國家正式產權制度往往強調這一理念:不用強調公民的道德,靠清晰的產權和自由競爭的市場就可以激發自利動機的全面展現,并進而會理所當然地實現公共利益[16]。實際則不然,正式產權制度有2個內在危險,一是草場的碎片化難以保證涵蓋資源的多樣性,以確保有足夠的彈性以降低災害的破壞程度;二是固化資源利用過程中可能存在潛在的不平等。產權制度打破了傳統牧區社會的神圣放牧邊界。草場承包到戶的制度人為地對牧場進行分割(草庫倫或草圍欄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游牧制度。劃分草場的產權制度形成的是一種規范性的制度,要求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和多長時間進行放牧,它強調的關鍵是資源如何被利用的規范,而不是資源如何配置的規范。再加上國家產權制度導致的“政府失靈”和市場本身的“市場失靈”形成了外部不經濟的效果,這就使牧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不能有效利用生態智慧維系社會資本來獲得自由移動的機會,以致在災害時不能通過保留放牧場實現緊急避險和牧民之間的互惠合作。牧區草場天然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共有產權特性。這種特性使牧民共同享有草場的使用權,排除群體之外的使用者,并按照成員達成的協議和規范使用草地資源。而草場共有產權的悖論也正是源自于牧民需要能夠容納這種具有靈活性的穩定使用權。穩定性保證了他們在需要的時候有儲備資源,而靈活性保證他們在出現緊急情況時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穩定性依賴于清晰界定的領地邊界和群體成員資格,以及這些邊界界定的能力,而靈活性則要求空間和神圣邊界是可滲透的和有彈性的[12]。

國家主導的牧區土地產權制度變革是建立在對傳統生態智慧慢慢退化的基礎之上的,突破了集體性的規范體系,這種正式產權制度非但沒有化解“公地悲劇”的困窘,反而加劇了這一矛盾。

3 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的價值澄清與平衡反思

價值觀是人們所具備的潛能,但人們又時常在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持有的價值觀時就做出了選擇,所以需要在外部環境和科技進步的影響下,以及他人的思維干涉下逐步予以澄清。價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的目的在于幫助行為人澄清自己所持的價值觀點,對此充滿信心并且付諸行動。價值澄清的基礎是對社會文化根源的充分認知,這樣才能幫人們透析價值體系中的缺點而不至于損害他們的自尊。

草原實行承包制以來,草原系統的“失序”狀態在生態危機的現實與話語中逐漸膨脹。學界也因此開始關注產權制度安排、生態智慧的解構以及草原系統“失序”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于是治理草原生態系統惡化的各種制度設計成為草原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就草原的生態危機治理問題,20世紀末政府采取的制度安排和治理規制措施都未達到預期的效果,草原生態的惡化狀況未得到有效的抑制。筆者認為在對傳統畜牧業的生態智慧加以價值澄清的基礎上,才能科學認知傳統畜牧業生態智慧體系及其價值,才能對產權制度設計與生態智慧關系,以及生態智慧與草原系統的關系進行更好的梳理。產權制度設計與生態智慧二者的交互影響是價值澄清和平衡反思的關鍵。對于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和擁有生態智慧的理性游牧人而言,則必須在其形成的歷史維度和發展的跨度中加以價值澄清,這樣游牧人才能堅持其正確的價值選擇。

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的價值澄清還需借助反思的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的方法。反思的平衡是理性的預設,即通過反復的詢問,在不同原則與判斷之間進行反思進行的。一旦判斷的調節性原則得到闡明,我們可能就要改變我們現在已經被考慮的判斷。而對原則的認識也可以引出進一步的反思,使我們修改這些判斷[17]。羅爾斯的原初狀態的構設的表達與正義原則之間的關系就是這種反思的平衡關系。原初狀態是對一種“公共理性”的設計,尤其在共同體都處在不利的情形下可能存在維護善的能力。反思的平衡方法就是要將傳統畜牧業的生態智慧置于原初狀態,只有將傳統畜牧業的生態智慧置于原初狀態,研究者才能以公平的視角對待生態智慧,以及還原其對維系草原生態系統的正外部性作用。生態智慧的道德認同必須與社會平等和包容的目標平衡。這一點對于游牧文化本身形成的獲取倫理本身不具有排他性非常重要。因此,保留和傳承傳統生態智慧需要傳統游牧制度的存續,并繼續發揮生態智慧的道德規范作用,進而牧民才能依賴生態智慧增強其獲取重要資源的能力,這相對于產權穩定性則更為重要。

4 簡要結論

價值澄清在于幫助人們對本身所持的價值觀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學會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在澄清的基礎上堅持正確的價值理解,自發修正原有的價值理解,才能做出合理的價值選擇。

蒙古族的傳統草原畜牧業已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游牧生產方式和文化“優勝劣汰”的過程證明了游牧型草原畜牧業才是牧區合理的產業選擇。畜牧業經營管理模式并不是管理低效的“自由放牧”,而是蘊含本土生態智慧的適應性管理。我們只有將傳統草原畜牧業及其生態智慧重新置于其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當中,才能審視其創造的價值對于維系整個草原系統協調運行的重要性。游牧蒙古人是草原生態智慧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他們在推動草原畜牧業向前發展的千百年間,諳熟草原系統中的人(蒙古游牧人)-畜(5種家畜)-草(草原生態系統)的辯證關系,從而能夠維系畜牧業經營模式長達數千年之久。蒙古族游牧民的生態智慧體系既是畜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游牧文化的精髓所在。對傳統草原畜牧業及其生態智慧的認識必須具備證偽的精神,這樣才能對其加以價值澄清,才能傳承和發展草原畜牧業生態智慧體系中的價值,牧區才能可持續發展。生態智慧先進抑或落后、科學抑或愚昧、經驗抑或實踐,必須經過研究者去證偽。而關心游牧文化及其發展的學者也有責任去挖掘和傳承傳統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智慧。

[1]恩 和. 草原牧民的生態智慧:傳統畜牧業中的草畜關系[C]. 首屆中國駱駝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2010-08-29.

[2]Jonathan Davies. 草原畜牧業和草原牧民[M]//國際草原大會. 草原牧區管理——核心概念注釋.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65,67,69.

[3]包玉山,額爾頓扎布. 內蒙古牧區發展研究[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1:18.

[4]張倩. 草場管理的生態學基礎:平衡與非平衡生產系統理論的結合[M]//王曉毅,張倩,荀麗麗. 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2.

[5]拉鐵摩爾. 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M]. 唐曉峰,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45-47,54.

[6]荀麗麗. “失序”的自然:一個草原社區的生態、權利與道德[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4,81.

[7]瑪瑞亞·費爾南德斯-希門尼斯. 蒙古族生態知識在草原管理中的作用[M]//王曉毅,張 倩,荀麗麗. 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22,436.

[8]Sabine Homann. 草原本土知識[M]//國際草原大會. 草原牧區管理——核心概念注釋.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09-110.

[9]奧斯特羅姆A. 流行的狂熱抑或基本概念[M]//曹榮湘. 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27.

[10]索菲·龐休克斯. 社會資本的概念:一個評判性的回顧[M]//周紅云. 社會資本與民主.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60.

[11]黃 平,王曉毅. 公共性的重建——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上)[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92.

[12]瑪瑞亞·費爾南德斯-希門尼斯. 空間和社會的邊界與草場產權的悖論:后社會主義蒙古國的案例研究[M]//王曉毅,張 倩,荀麗麗. 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19,222,231.

[13]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 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72.

[14]貝淡寧. 文化和平等的發展:儒家對財產權的限制[M]//薛曉源,李惠斌. 當代西方學術研究——前沿報告.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8-80.

[15]達林太,鄭易生. 牧區與市場——牧民經濟學[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87.

[16]塞繆爾·鮑爾斯,赫伯特·金迪斯. 社會資本與社區治理[M]//周紅云. 社會資本與民主.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90.

[17]龔 群. 當代西方道義論與功利主義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34.

猜你喜歡
智慧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與創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決定成敗
網球俱樂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伊人电影|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色婷婷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欧美日韩午夜| 色综合五月|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第一色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网址|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久久a级片|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在线欧美a|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1024精品|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91视频区| 久久综合干|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中国毛片网|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超碰色了色|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视频你懂得| 亚洲三级a|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亚洲人在线| 欧美亚洲欧美区|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