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峰, 李 丹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糧食安全研究中心,江蘇南京 210095)
“人力資源開發”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Harbison和Myers(1964)提出,它是指通過綜合利用教育、培訓以及公共醫療設施和衛生計劃等方式來全面改善工作人口的知識水平和健康狀況,以此來提升整個社會中所有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過程[1]。規模化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對于地區人口和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國農村面積大,人口眾多,同時,受制于教育和培訓水平,農村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普遍低于城鎮水平,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隨著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經濟發展對農民的文化、科技素養和經營管理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進一步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文化層次和技能水平。因此,關注農村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對人力資源開發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但縱觀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現狀是不明確的,不僅缺乏系統的理論分析,也鮮有相關的實證研究。通過總結過去10年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第一,關于農村不同群體以及不同農村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特殊性,現有的文獻大多只是就某一群體或某一地區進行研究,缺乏整體的分析;第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到底有哪些代表性的模式,已有的研究也缺乏系統的歸納和總結;第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一種多主體的行為,應該把政府、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等共同納入開發主體范疇,只有明確不同開發主體應承擔的不同責任,才能真正確保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但現有研究大多是以政府為中心,缺乏對開發主體的全面分析。
為了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對10年來與國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有關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概括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現狀、成果及不足,以期為未來我國有關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指明方向。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的期刊數據庫和超星數字圖書館為檢索源,檢索年限限定為2007—2016年。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民工開發”“農村女性人力資源開發”和“新型農民開發”為主題詞在知網中進行檢索,檢索的期刊限制為核心期刊,最終得到核心期刊論文123篇。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新型農民”“新生代農民工”為關鍵詞在超星數字圖書館中檢索,得到專著20篇,最終以這143篇文獻為研究樣本。
本研究為全面、系統地總結過去10年來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現狀,將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這2種研究方法。文獻計量法是一種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以文獻的外部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來描述、評價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方法,主要以定性的問題假設為起點,并采用定量的統計方法和工具來處理研究對象,最終結從統計數據中得出定性結論[2]。
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可以反映某個領域一個時間段內的研究進展和水平。對2007—2016年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143篇文獻進行統計(表1),可以看出國內關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總體上可以劃分為2個階段:第1個階段(2007—2012年),每年發表的文獻數量均在10篇以上;第2個階段(2013—2016年),每年發表的文獻數量穩定在10篇及以下。可見國內關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7—2012年,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民工培訓、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民利益等政策。如2007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必須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群體;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提出務必要通過多種措施促進農民工就業,加大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2012年,國務院繼續推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農民負擔監管制度,加強涉及農民負擔事項的檢查監督,嚴肅查處涉及農民利益的違規違紀行為,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國家對農民問題的高度重視必將引起國內學者對農村人力資源研究的關注。

表1 2007—2016年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的文獻數量
注:數據根據檢索的文獻樣本整理。下表同。
2.2.1 第一作者所在單位 根據文獻中標注的第一作者單位來源情況的統計分析發現,國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的主體主要來自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政府機關等。結果如表2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收集的樣本中只有130篇文獻標注了作者來源。其中,高等院校(包括農業院校、普通綜合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成果發表的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共發表114篇,占總數的87.69%;科研機構和事業單位發文13篇,占10.00%;政府機關發表2篇,占比1.54%;另有1篇來自其他性質單位。可見高等院校占比最高,是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表2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文獻第一作者單位分布情況
2.2.2 作者合作情況 對文獻中的作者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有77篇為合作文獻。其中跨單位合作情況的判定主要依據各作者工作單位的第二級數據(部門)進行,單位不同和單位相同但部門不同均算作跨單位合作,只有當所有作者的單位和部門都一致時才可算作非跨單位合作[3]。由表3可知,除2008年和2011年之外,歷年合作文獻中,非跨單位合作的文獻數量均高于跨單位合作文獻。因此,非跨單位合作仍是目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合作形式。
基金資助是支持知識創新、促進學術發展的重要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研究的背景和質量[4]。在全部樣本中,共有65篇論文獲得不同級別的基金贊助,約占論文總數的45.45%。其中省部級課題資助的論文最多,共有41篇(占51.25%);其次是教育部課題資助的論文,共有22篇(占27.50%);再次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共16篇(占20.00%);最后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共有1篇(占1.25%)。雖然只有45.45%的論文獲得各級基金項目資助,但關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得到基金資助的數量總體上呈現出明顯增長態勢(表4),這一方面反映了國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領域日益受到各類基金的關注與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水平日益成熟。

表3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文獻的合作形式及趨勢
注:由于部分文獻未標注作者來源,故統計總數不足77篇。

表4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論文歷年基金資助情況
總結10年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文獻發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類別呈現出極不均衡的現象。其中,理論研究類文章占據了最大比重(120篇,83.92%),這是作者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其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借助現代科學理論和理性的思維來挖掘深層次的含義,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實證研究類文章則占少數(21篇,14.69%),它是指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而綜述類文章最少(2篇,1.39%),這是研究者在充分收集、閱讀、分析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經理解、融會貫通,綜合分析和評價組成的文獻。
對文獻的研究主題進行梳理有助于把握過去10年來國內學者關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的研究重點,揭示該研究領域在國內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未來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通過對123篇核心期刊論文和20篇專著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發現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對象、開發區域、開發模式以及開發主體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以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增強農村人口就業能力,提高農村人口收入為宗旨。然而,因不同類型的農村人口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需求,其開發措施也必然有所差異。因此,農村不同群體的人力資源開發成為學術界的重要研究主題。本研究通過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143篇文獻的歸類統計發現,其中有68篇文獻討論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象(表5)。

表5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象的分類
3.1.1 農民工的開發 作為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農民工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群體。農民工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由于大多數農民工技能素質較低,導致其在城市從事的大多是苦、累、臟、險的工作,不僅經濟收入低,勞動強度大,而且居住和飲食環境都很差。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幫助農民工提高就業技能,改善其就業現狀,是“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這一主題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不少學者在研究中提到了農民工培訓工作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點: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農民工的需求,依據農民工的不同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5];其次,要建立包括農村勞動力資源庫、培訓信息資源庫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庫在內的的農民工開發信息系統[6];同時還應形成以政府為主體,企業、培訓機構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相輔相成的農民工培訓體系[7]。
3.1.2 新型農民的開發與培訓 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新型農民。但由于當前我國農民素質較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新型農民的培育問題必然是未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研究重點。在“新型農民人力資源開發”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們主要圍繞新型農民能力素質要求展開研究。基于新型農民必須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群體,相關學者認為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應從培訓主體和培訓方式兩方面著手。從培訓主體來看,一是要強化政府的職能,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支持機制,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以及優化社會環境等[8]。二是要引導農民轉變觀念,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培訓[9]。從培訓方式來看,新型農民的培訓要注意采用多種培訓形式,不斷完善培訓內容,加大培訓長效機制的創建力度等[10]。
3.1.3 農村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與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轉移日漸普遍。這使得婦女成為農村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并越來越多地承擔了農業生產和農業勞動,這引起了國內學者對農村女性人力資源的廣泛關注。圍繞“農村女性人力資源開發”這一主題,目前學術界比較統一地認為農村家政推廣是提高農民素質,尤其是提高農村婦女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11]。以生活教育為主題的農村家政推廣教育,不僅能使廣大農村婦女對家政知識有更系統的了解,而且對于提高廣大農村婦女的文化素質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一種促進農村婦女發展的有效手段[12-13]。
3.1.4 新生代農民工的開發 進入21世紀后,農民工開始經歷代際更替,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我國農民工群體的主力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這些出生于1980、1990年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類工作,也不愿意從事農業勞動,他們進城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希望融入城市,留在城市生活。但各種因素的制約,使他們融入城市,實現市民化的需求難以實現。在這一背景下,研究者們對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市民化問題的解決上。相關學者認為,從政府、企業、城市居民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自身4個層面出發,是解決市民化問題的關鍵。從政府層面來看,需要改革與戶籍綁定的相關政策[14];從企業層面來看,需要積極強化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支持型人力資源系統[15];從城市居民層面來看,需要包容接納進城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從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層面來看,需要積極參與各種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勞動技能[16]。
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均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它們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當地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進行探討,一直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的重要方式。本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整理發現,共有32篇文獻涉及區域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表6),國內學者重點關注的是西北、西南、東北3個地區。

表6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區域的分類
3.2.1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位于亞歐大陸的中部,是佛教和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并向中原傳播的起點和通道;受到多種文化影響,宗教形式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這對西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曹子堅等指出,宗教信仰對西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具有雙重影響,有些宗教因素會有益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而有些宗教因素則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進程[17]。因此,西北地區在制定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政策,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項目時,應充分考慮各民族內部人力資源現狀的差異,要在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宗教文化中鼓勵勞動、倡導學習等各種積極成分,大力發展宗教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功能[18]。另外,由于西北不少民族地區多使用方言,對漢語及其文化掌握不夠,與外界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所以,在西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還應特別注意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源通用語言的培訓,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消除工作中的溝通障礙[19]。
3.2.2 西南地區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南地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其民族種類約占全國民族總數的2/3,且大多分布在農村地區。由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體系,且生存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農村人力資源,其價值觀、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必然受其文化的影響;因而與東部、中部區域乃至西北地區相比,西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沈鴻等在研究西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因素時發現,與教育、經濟、法律法規、人口等因素相比,民族文化對該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20]。因此,西南民族地區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應重視對少數民族的文化保護和科學引導,在充分考慮不同民族人力資源異質性的基礎上,努力尋求適合不同民族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設置不同的人力資源開發方案[21]。
3.2.3 東北地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視程度的提升,東北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然而,由于東北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地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鄉土觀念重。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使得東北人普遍缺乏冒險精神,一些人甚至存在封閉保守的心態,不愿意外出打工。因此,東北地區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選擇上應著重考慮地域文化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22]。姚麗霞等指出,在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和計劃經濟體制對東北人思維及行為模式的影響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應以“結構戰略”為主[23]。
農村人力資源存在哪些開發模式,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領域一個永恒的研究主題。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發現,具有代表性的開發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
3.3.1 綠色證書模式 綠色證書模式是一種由政府統籌,通過在優勢農產品產業上建立科技培訓基地,讓農民將生產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達到將45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培養成農業生產技術骨干為目標的一種培訓模式[24]。它是在新修訂的《農業法》中明確規定要開展的、受國家高度重視的一種培訓模式。它具有培訓目標明確、培訓內容系統、組織管理規范化等特點[25]。
3.3.2 企業帶動模式 企業帶動模式是指企業組織的以技能為主、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科技培訓形式。這種培訓主要針對與企業簽訂合同的農民工,培訓內容為企業特定崗位的操作技能,培訓目標是培養一批適應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覺悟高、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者。該模式的特點是針對性強、見效快,企業可以根據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使其掌握標準化的崗位技能。
3.3.3 創業驅動模式 創業驅動模式是指創業者為了獲取創業收益而產生人力資源開發需求,并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一種培訓模式。這種模式源于國家對農民創業的扶持,勞動力個體在國家創業政策和創業環境的影響下,產生創業動機并通過政府提供的創業培訓等方式,使創業動機轉變成創業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個體通過自主學習,能不斷提高綜合素質[25]。
3.3.4 資源吸引模式 資源吸引模式是指以特色資源和優質資源為載體,以此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或優質人力資源來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該模式主要是針對一些擁有特色資源和優質資源的地區,如擁有重工業發展基地的東北地區,擁有先進科學技術的一線城市等。它主要從2個角度來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第一,通過優勢資源吸引各類資本投資,從而帶動當地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和創業。第二,通過優勢資源吸引優質人才,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
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不同的開發主體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因此,探討不同主體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職能,也一直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對相關文獻進行統計發現(表7),國內學者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體的研究大致涉及以下幾類:一是政府;二是企業;三是教育培訓機構;四是勞動力個體。

表7 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主體分類
注:由于同一篇文獻可能會涉及多個開發主體,故會存在重復統計。
3.4.1 政府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準公共物品特性為政府的界入或干預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據,因此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職能包括以下4種:一是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長期以來,我國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效果。所以,政府必須加快改革和完善相關保障制度[26]。二是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成立專門的機構。由于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涉及部門較多,協調管理難以統一,造成資源浪費。因此,亟需政府成立專門的機構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進行統一管理[27]。三是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各種信息支持。信息不暢是制約農民外出務工的重要因素,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理應成為政府的職責之一[28]。四是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經費保障。資金投入不足是導致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應在確保自身投入主體地位的同時積極拓寬資金來源,逐步建立“以政府為投入主體、用人單位出資、培訓機構減免經費、農村人力資源適當分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29]。
3.4.2 企業 企業作為農村人力資源工作的重要場所,企業培訓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業主要通過內部機構或受托的外部機構(如教育培訓機構)對招收的農民工進行培訓來參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由于企業是完全按照自身發展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因而企業作為主體對農民工進行培訓一般具有較強的實效性[30]。但是,目前我國不少企業都認為對農民工進行培訓投入,只會增加企業成本,不一定能保證培訓投入有效回收[6]。因此,企業培訓意愿不足往往是該類培訓方式的主要問題。和震等通過調查發現,在2009—2011年3年間焦作、洛陽、鄭州、漯河4市有53.8%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在企業從未接受過培訓[31]。
3.4.3 教育培訓機構 作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主體,教育培訓機構主要通過向農民提供專業化文化知識、勞動技能等培訓服務來參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由于教育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和授課時間上都會結合實際,設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培訓班,使農村人力資源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隨時開始學習[32]。所以,這種主體培訓方式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但是,目前我國大量的教育培訓機構過分追求中短期盈利,甚至部分培訓機構還出現胡亂收費的情況,因而該類培訓方式可能會存在收費過高的問題。
3.4.4 勞動力個體 勞動力個體作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主體之一,主要是通過發掘自身需求,采用自學、當學徒或參加培訓等方式進行自我培訓。由于是勞動力個體主動學習進行自我開發,因而這種方式下,費用一般很低,且所產生的效果也比較明顯。但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個體普遍存在自我學習意識差、自我開發意識淡薄等特點,往往不會主動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只能被動接受培訓。因此,目前以勞動力個體為主體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效果欠佳[33]。
本研究以CNKI(2007—2016年)核心期刊123篇論文和超星數字圖書館20篇專著為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法,分析總結了近10年來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的時間分布、作者情況、基金資助情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題,研究發現:(1)國內關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7—2012年,由于國家對農民問題的高度重視必將會引起國內研究者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關注,所以這一成果的取得可能與當時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相關。(2)根據樣本文獻分析,作者基本情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作者所屬單位集中并以高等院校為主;二是非跨單位合作仍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合作形式。(3)國內關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日益受到各類基金管理的關注和重視,基金資助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4)目前,關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國內研究以理論分析為主,而實證類研究卻相對較少。(5)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主題分類統計發現:首先,關于研究對象,新型農民和新生代農民工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其次,區域性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以西部地區為重點;最后,政府在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占主導地位,有關政府職能的研究最多,關注度最高。
未來國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的研究將更加突出以下4大趨勢:(1)實證類研究將逐步增加。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從理論的角度論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很多研究缺乏數據支持,相關的實證研究更少。對研究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對于相關現象的探討,研究者們基本上停留在問題的描述和對策制定上,并沒有經驗證據支持,這使得提出的對策很難在實際中應用或收效甚微。因此,亟需研究者們通過實證調查,運用經濟計量方法來研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問題。(2)新型農民和新生代農民工將成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研究重點。這是因為,第一,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又離不開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新型農民研究的增加。第二,隨著第一代農民工年齡的增長和返鄉,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陸續進入城市并取代第一代農民工成為農民工的主力軍,隨之而來的是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這必將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3)更加關注西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西部貧困地區一直是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反貧戰略的重點和難點地區,西部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發展,消除西部地區貧困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同時,開發西部農村人力資源也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內在要求。因此,只要東西部差異還在,只要西部問題沒解決,西部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都將是國內學者關注的問題。(4)在研究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主體時,關注范圍要更為廣泛。以往國內學者目光多聚焦在政府身上,而對企業、培訓機構等組織的關注甚少,忽略了企業、培訓機構等組織在農民培訓中的作用。因此,未來的研究既要關注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也要關注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等組織的影響力,鼓勵調動全社會的共同力量,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
[1]Harbison F H,Myers C A. Education,manpower,and economic growth:strategi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Science,1964,145(3635):917.
[2]朱 亮,孟憲學. 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比較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6):64-66.
[3]李朝旭,于 振,張 偉,等. 近五年來《心理學報》與《心理科學》文獻計量比較研究[J]. 心理學探新,2011,31(6):564-570.
[4]陳 斌,陶 冶,張 皓. 近十年國內社會保障研究歷程與展望——基于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5—2014年)的數據統計[J]. 山東社會科學,2015(8):184-192.
[5]張曄林,應瑞瑤. 農民工對培訓需求的優先序選擇及投入主體角色定位[J]. 農村經濟,2007(11):107-109.
[6]張向前. 我國農民工開發研究[J]. 理論探討,2008(6):93-97.
[7]趙急時. 新形勢下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思考[J]. 中國勞動,2011(11):20-21.
[8]魏學文,劉文烈. 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與培育機制[J]. 農業經濟,2013(7):73-75.
[9]李 俏,李 輝.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理念、機制與路徑[J]. 理論導刊,2013(9):82-84.
[10]陳良鳳,黃大金,劉純陽. 試論新型農民培養的途徑[J]. 湖南農業科學,2008(3):175-178.
[11]張瑞強,陳 曦,楊建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家政推廣對策探討——基于河北省1 566個村的實證調研[J]. 農業經濟,2011(9):29-31.
[12]高雪蓮,高啟杰. 美國的農村家政推廣對中國的啟示[J]. 世界農業,2008(9):57-58,75.
[13]黃 雯. 西部農村女性人力資源開發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153.
[14]王玉峰.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現實困境與政策分析[J]. 江淮論壇,2015(2):132-140,155.
[15]張宏如,李 群. 員工幫助計劃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模型——人力資本、 社會資本還是心理資本[J]. 管理世界, 2015(6):180-181.
[16]劉玉俠,尚曉霞.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會認同考量[J]. 浙江社會科學,2012(6):72-76,82,158.
[17]曹子堅,韋惠蘭. 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基于西北四省區的實地調研[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105.
[18]郭寧等. 新疆城鄉協調發展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57.
[19]潘明明,龔新蜀,李光明. 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成效、影響及對策——以新疆南疆三地州為例[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6,18(2):44-54.
[20]沈 鴻,趙永樂,胡中峰. 人力資源開發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為例[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4):99-103.
[21]沈 鴻,趙永樂.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四省少數民族農村地區963份調查數據[J]. 經濟問題探索,2011(9):60-65.
[22]房國忠. 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力資源開發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8-71,126.
[23]姚麗霞,房國忠. 東北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研究[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55-58.
[24]馮 晉.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模式與策略[J]. 農業經濟,2015(11):69-71.
[25]俸曉錦,徐樅巍. 我國西部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驅動模式探究[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1(2):75-77.
[26]李文政. 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政府管理職能的優化[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8.
[27]萬 忠,楊小平. 國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典型經驗及啟示[J]. 廣東農業科學,2009(11):258-261.
[28]白 云. 基于農民增收視角下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究[J]. 學術交流,2010(4):119-121.
[29]霍玉文. 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障礙因素分析及對策探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4(3):62-67.
[30]袁慶林,林新奇,洪姍姍.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培訓主要模式及其比較研究[J]. 南方農村,2011,27(5):89-94.
[31]和 震,李 晨. 破解新生代農民工高培訓意愿與低培訓率的困局——從人力資本特征與企業培訓角度分析[J]. 教育研究,2013,34(2):105-110.
[32]譚綺球,鄧保國. 人力資源開發視域下的農民工技能培訓[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401-403.
[33]徐本禹,王雅鵬,周 磊. 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分析及開發對策[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