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蓮, 霍軼珍, 田志強
(河套學院土木工程系,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河套灌區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連年干旱少雨、蒸發強度高,且地下水位較高,使得土壤鹽漬化問題尤為突出[1-2]。河套灌區作為內蒙古地區重要的糧油產區,土壤鹽漬化日益嚴重的現狀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威脅到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相關研究表明,土壤中施入聚丙烯酰胺(PAM)后可顯著提高作物產量,史吉剛通過研究土壤中施入PAM后對胡蘿卜產量的影響發現,與對照相比,施用PAM后胡蘿卜可增產1.91%~3.82%[3];杜堯東等通過研究施用PAM對不同坡耕地作物產量的影響,與對照相比,作物平均增產18.7%~32.4%[4]。施用PAM能提高作物產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PAM作為特殊的土壤結構調理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土壤結構和物理性狀,從而有效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氣熱條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形成。針對PAM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眾多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胡霞等通過研究施用PAM對黃土地土壤結構的影響發現,PAM可顯著改善土壤的結構狀況,使得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大幅提高,從而有效防止了土壤結皮的形成[5];劉東等通過研究不同PAM施用濃度對土壤容重的影響發現,PAM可顯著降低土壤容重[6];韓鳳朋等通過研究不同PAM施用量對土壤孔隙度的影響發現,隨著施用濃度的增加可顯著增大土壤總孔隙度,但當濃度達到一定值時增幅減弱[7]。
針對PAM的增產增收效應以及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眾多學者已經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研究主要是針對非鹽漬化土壤,而針對鹽漬化土壤的研究鮮有報道。本試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取河套灌區4種典型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室內試驗研究不同PAM施用濃度對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飽和含水量、土壤田間持水量的影響,旨在明確PAM對鹽漬化土壤物理性狀的改良效果,從而為今后PAM在灌區農業生產實際的應用提供參考依據,對灌區農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采用土壤為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陜壩鎮沙濠渠試驗站0~20 cm土壤,采樣時間為2015年5月16日,土樣分為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土壤質地參照國際制土壤質地分類標準,土壤鹽漬化等級參照我國鹽漬化分級標準進行劃分。土壤物理指標見表1。

表1 土壤基本物理性質指標
試驗在河套學院土木工程系實驗室進行,取樣后對樣品進行風干、過篩(2 mm),將各類型土壤與PAM按6種設計施用濃度混合均勻,不同處理的PAM施用濃度分別為(PAM質量 ∶干土質量)1 ∶20 000、1 ∶10 000、1 ∶7 500、1 ∶5 000、1 ∶2 500,以不施PAM為對照,按4種土的容重將其分層裝入直徑 350 mm、高100 mm的灌溉模擬器中進行模擬灌溉試驗,各處理3次重復。填裝完成后,按照田間持水量的20%灌水 450 mL,每隔15 d灌溉1次,共灌溉4次。
4次灌溉結束后采樣測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飽和含水量、田間持水量。
土壤容重采用環刀法測定:采用標準環刀采集土樣并稱質量,同時采用烘干稱質量法測定土壤含水率,根據測定指標計算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采用公式進行計算: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比重)×100%,其中土壤比重采用比重瓶法進行測定。
各處理采用環刀取土,將帶有濾紙的有孔底蓋置于環刀底部并稱質量,稱質量后將其放入搪瓷托盤內浸水8 h,托盤內水深保持在3 mm左右。8 h后取出環刀蓋好頂蓋稱質量,然后再次將環刀放入托盤,每隔2 h稱質量1次,直到質量穩定后計算土壤飽和含水量。之后去除環刀底蓋,將其放在盛有沙層的托盤中3 h后稱質量,計算土壤田間持水量,稱質量完畢后將環刀放入烘箱進行烘干后稱質量。其中,田間持水量=(置沙3 h質量-環刀干土質量)/(環刀干土質量-環刀質量)×100%。
采用Mircrosoft-Excel 2003進行數據處理并繪制圖表,利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 17.0進行試驗數據的方差分析。
土壤容重是表征土壤緊實狀況的物理參數,其大小直接影響土壤的透氣性、持水能力、入滲性能和土壤抗侵蝕能力等。土壤容重越小,土質越疏松,土壤孔隙度越大,對作物的生長更為有利;反之,土壤容重越大,土壤越緊實,土壤孔隙度越小,土壤結構較差,對作物的生長發育不利[8]。
從圖1可以看出,隨PAM施用濃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整體表現為先降低后提高的趨勢,且在PAM施用濃度為 1 ∶7 500 時達到最低值,此時不同程度鹽漬化土壤容重分別較對照處理低5.82%、2.86%、2.03%、1.69%。當PAM施用濃度超過1 ∶7 500時,土壤容重呈增加趨勢,但均低于對照,在施入濃度分別為1 ∶5 000和1 ∶2 500時,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分別較對照低5.12%、2.55%、1.65%、1.45%和1.18%、1.09%、0.13%、0.07%。表明在一定PAM施用濃度范圍內,隨施用濃度的增加,不同鹽漬化程度土壤容重呈明顯下降趨勢,但當濃度超過一定范圍后,這種改善效果逐漸減弱,本研究結論與劉東等的研究結果[6,9]相同。通過對比不同PAM濃度施用條件下不同鹽漬化土壤容重較對照處理的改良程度可知,改良效果依次為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表明土壤鹽分含量同樣影響著PAM對土壤容重的改良效果。

土壤孔隙度是土壤中孔隙體積占土壤總體積的百分比,土壤孔隙度大小直接影響到土壤的結構特征及土壤的水肥氣熱條件,進而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從圖2可以看出,隨PAM施用濃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整體表現為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且在PAM施用濃度為1 ∶7 500時達到最高值,此時不同程度鹽漬化土壤孔隙度分別較對照高15.86%、14.92%、11.54%、3.92%。而當PAM施用濃度大于 1 ∶7 500 時,土壤孔隙度呈現一定的減小趨勢,但均明顯高于對照,在施入濃度分別為1 ∶5 000和1 ∶2 500時,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孔隙度分別較對照高13.81%、11.78%、6.32%、2.80%和 8.18%、7.59%、1.92%、1.40%,表明施用PAM可不同程度增加土壤孔隙度,但當超過一定濃度時改良效果減弱,這與韓鳳朋等的研究結果[7]相同。不同PAM濃度施用條件下不同鹽漬化土壤孔隙度較對照的改良程度,改良效果依次為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

從圖3可以看出,施用PAM可顯著提高土壤飽和含水量,且隨PAM施用濃度的增加呈顯著上升趨勢,本結論與員學峰研究結果[10]相同。本研究發現,在PAM施用濃度為 1 ∶2 500 時,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飽和含水量平均較對照高26.57%、14.44%、6.98%、5.07%,處理間差異明顯。且隨土壤鹽漬化程度增加,其改良效果逐漸減弱,改良效果依次為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表明土壤鹽分含量不同程度影響PAM對土壤顆粒的吸附,進而影響改良效果。

田間持水量是指土壤中懸著毛管水達到最大值時的土壤含水率,表征田間灌溉水量的最優狀態。從圖4可以看出,隨PAM施用濃度的增加,土壤田間持水量呈明顯增加趨勢[10],在PAM施用濃度達到1 ∶2 500時,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田間持水量平均較對照處理高24.30%、23.21%、24.07%、22.12%,處理間差異明顯。對比相同PAM施用濃度下的改良效果可知,輕度鹽漬化土壤的改良效果要優于其他土壤條件,改良效果依次為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非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本結論與張建研究結果[9]相同,這可能是由于適當的鹽分含量有利于促進PAM對土壤田間持水能力的改善。
PAM對鹽漬化土壤具有較好的改良效果,土壤容重隨PAM施用濃度的增加呈現先降低后提高的趨勢,且在施用濃度為1 ∶7 500時改良效果最優,改良效果依次為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表明土壤鹽分含量影響PAM對土壤容重的改良效果。

隨PAM施用濃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且在PAM施用濃度為1 ∶7 500時達到最高值,此時不同程度鹽漬化土壤孔隙度分別較對照高15.86%、14.92%、11.54%和3.92%,改良效果依次為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
隨PAM施用濃度的增加,土壤飽和含水量和田間持水量呈顯著上升趨勢,且均在PAM施用濃度為1 ∶2 500時改良效果達到最優。隨土壤鹽漬化程度增加,對土壤飽和含水量的改良效果逐漸減弱,依次為非鹽漬化土壤>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對田間持水量的改良效果依次表現為輕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非鹽漬化土壤>重度鹽漬化土壤。
:
[1]劉和林,楊改河,張生軍. 內蒙古河套灌區引黃灌溉對鹽漬化的影響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5):948-950.
[2]倪東寧,李瑞平,史海濱,等. 套種模式下不同灌水方式對玉米根系區土壤水鹽運移及產量的影響[J]. 土壤,2015,47(4):797-804.
[3]史吉剛. 保水劑、PAM施用對土壤特性及對胡蘿卜生長的影響[D]. 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08.
[4]杜堯東,夏海江,劉作新,等. 聚丙烯酰胺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田間試驗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0,14(3):10-13.
[5]胡 霞,蔡強國,劉連友,等. 聚丙烯酰胺(PAM)對黃土結皮形成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04,18(4):65-68.
[6]劉 東,任樹梅,楊培嶺. 聚丙烯酰胺(PAM)對土壤水分蓄滲能力的影響[J]. 灌溉排水學報,2006,25(4):56-58.
[7]韓鳳朋,鄭紀勇,李占斌,等. PAM對土壤物理性狀以及水分分布的影響[J]. 農業工程學報,2010,26(4):70-74.
[8]張婉璐,魏占民,徐睿智,等. PAM對河套灌區鹽漬土物理性狀及水分蒸發影響的初步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12,26(3):227-231.
[9]張 建. 聚丙烯酰胺對鹽漬化土壤節水保肥與作物增產效應的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5.
[10]員學峰,汪有科,吳普特,等. PAM對土壤物理性狀影響的試驗研究及機理分析[J]. 水土保持學報,2005,19(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