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娟
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徑,是國家長期發展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針,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正處于關鍵時期,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及新內容,在高等教育中需要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堅定統一思想并堅定不移地走教育改革發展路徑。
高等教育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教學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高等教育中面臨著教學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問題,首先,現階段高校的教學管理機制是在我黨委領導之下的校長負責制度,這種高校管理機制是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及教學方針下決定的,具有不可動搖的特征,但是在黨委領導之下的校長負責制度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在具體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如何協調好校長與黨委領導之間的關系、解決好領導工作與基層工作之間的協調性、如何健全政黨議事的程序及決策路徑等。其次,現階段高校的自主權利有待提升,高校內部的治理結構不清晰、權利監督的機制不夠健全等,因此高校應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評價與外部監督機制,加快民主、依法的建設管理。
教育評價體系的定位不清
現階段我國高校的教育評價機制不夠完善,高等院校及高等教育中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若不解決高等教育中同質化的問題,高校教育將會存在定位不準確、分類不清楚及缺少個性化特點的問題。
首先,高等教育中缺少分類的管理模式,分類管理是一種綜合考慮高校功能定位、建設個性化學科的基礎管理方式,但當下高校并未充分利用辦學歷史、區域經濟、資源條件等優勢,開展具有特點及優勢的辦學模式。
其次,高等院校學科的建設缺少優勢及個性。學科建設是高等院校中突出辦學特色的關鍵,因此應將學科的建設放置在關鍵位置上,注重調整學科的結構優勢,建立起具有獨特性的學科品牌。目前看來,我國高等院校與地方區域經濟之間的聯系性較弱,地方資源與社會企業對高校教學改革的支持幫扶力度不夠,并未形成高校教學升級的后備力量。
國際化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提升,因此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高等教育中應加強國際化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能力及水平?,F階段我國高校的教學能力并未達到國際化的趨勢,并且切實地實現高等教育中建設一流大學提高社會生產質量、促進經濟改革發展的目標。首先,高等教育中的中外合作辦學的開展不夠深入,高等教育并未充分地利用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將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引入教學活動中,滿足高校及社會中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其次,外籍教師的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大批量、高質量的外籍教師,但現階段針對外籍教師的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統一標準,距離建設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團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于質量核心下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
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
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能夠切實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水平,解決我國現階段發展的主要矛盾?,F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的增長速度較快,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仍能保持強勁的勢頭。基于現階段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價值及意義?,F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呈現出不協調、不平衡、難持續的問題,因此創新驅動、改革發展成了主要的路徑,高等教育作為科技進步及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社會主義人才培養及資源匯聚的重要結合點,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順應教育現代化的改革
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經之路,是順應全球化發展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發展浪潮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我國的國際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舉措。在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各國對于高等教育的引領能力及發展期望更加緊迫,注重人才的培養及時代的發展趨勢較為重要,因此,應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發展,基于質量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成了順應教育現代化改革的舉措。在新科技革命及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對于人才的能力及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對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模式及人才流動應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開拓全新的研究領域。
解決高等教育的問題
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及水平是我國現代化發展中的關鍵命題,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谫|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能夠解決現階段高等教育在工作中的矛盾問題,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腳步?,F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缺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職業培訓體系,部分高校缺少危機感及緊迫感,對教學改革的投入力度不足,缺少長期的戰略謀劃。通過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能夠有效地改善高等教育中憂患意識及危機意識缺失的問題,增強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觀,通過推動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張及內涵的提升,打造出國際化的高等教育發展路徑。
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徑
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徑中,應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教師隊伍是教育活動的第一資源,教師的專業素質及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及有效性。首先,高校應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改革教師的教學評價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引導大學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其次,完善教師任聘的機制及改革制度,高校應積極地公開招聘制度,鼓勵教師獲得校外學習及實踐工作的經歷,優化教師的整體結構模式。
加強高等教育的改革
基于質量核心下高等教育改革路徑的選擇中,教學質量是考量高校教育質量水平的核心標準,近年來,我國的教學改革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部分院校仍存在教學理念落后及教學方式陳舊的問題,導致學生出現知識面窄、適應性較低等問題。首先,高校應創新教學的理念及模式,加強專業教育的質量,對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應適當調整課程模式及教學內容。其次,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網絡平臺及實踐的環境。
提高學生的傳承創新文化能力
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徑,高校應提高高校的科學研究質量、社會服務質量和文化傳承能力,打造出相互支撐及整體質量提升的格局。首先,在高等教育中應加強科學研究的質量及效率,促進教育協同創新能力的提高,充分發揮多功能學科的特點,形成創新、融合及共享的良好局面。其次,高校應積極地拓展社會服務環節,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及平臺,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及服務社會的能力。
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
基于質量核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徑,高校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優良校風的建設,營造出有利于人才培養的良好校園環境。首先,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指導,弘揚崇尚科學、堅定理想信念的教學氛圍,以形勢政策教育、國情教育、國防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為主的教學活動。其次,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品牌及文化陣地的建設,通過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塑造當代青年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綜合能力,促進優秀的傳統文化及先進的時代精神的建設發展。
結語
在高等教育中,高校作為規模較大的社會組織,其中高等教育的管理機制是較為復雜的系統。因此,為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管理機制的改革,應明確高校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解決高等教育中最為基本的問題。通過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確保我國的國家建設及經濟發展能夠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