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素燕
楊振寧說過:“優秀的學生倒不在于他的優秀成績,而在于他的優秀思維”,而優秀思維能力的提升與創新能力的提升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關聯。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尋數學奧秘,尋求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發現數學的內在本質規律,這些過程尤為重要,是現代教育價值觀的徹底轉變。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熱愛數學——培養創新能力的必備條件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良好的學習興趣是保證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內驅力,也是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動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建立需要興趣來維持,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前提
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尊心,學生也不例外。作為教師,要努力去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燃起學生內在的主體意識與創新意識,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例證。
建立樂學情境——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教學應引起良好的情緒感覺。”只有建立起一個輕松、愉悅、活潑的學習情境,把課堂變成一個歡樂的求知海洋,學生才有可能積極主動地探尋知識,才會覺得學習是一項美妙的活動,從而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所保證。反之,在一個毫無生機可言的填鴨式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得到什么樣的發展呢?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將學習的內容精編成簡短的故事或者一個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片段,讓學生熱愛教學活動。
開展豐富的數學活動——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推手
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數學活動是一個良好的窗口。比如,通過開展二十四點比賽、數學故事會、數學小發明等學生喜愛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數學活動中展示自我,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享受成功的喜悅,體味數學的快樂,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學習興趣,以此來推動創新能力的發展。
猜想、預測——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與質疑。所謂猜想,即讓學生依據已有的材料或數學經驗去估計與推測,它是一種帶有一定直覺性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調動直覺思維去推測,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當然,猜想不是空想,而是根據已有的數學經驗對未知的、有可能的知識做出的一種合理推測,其前提是要敢想。蒸汽機的發明、衛星的上天等,每一個都是在敢想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猜想、預測在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中的作用可見一斑,所以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猜想,從而觸發成功的預感。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慧認為:“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 這也正是我們教師要努力的方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能根據已有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對遇到的問題與現象做出一定的猜想與預測,有時卻很難做出正確而合理的解釋,但學生能主動去猜想與預測已經非常不錯,所以教師一定要及時鼓勵、肯定學生,給予他們鮮花與掌聲,使其享受到積極地調動思維后帶來的成功喜悅。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定會得到一定的發展。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公式之后(這三種物體的體積問題都可以使用底面積乘高來解答),我便讓學生猜一猜:圓錐體體積是不是也能用這個公式來計算?我鼓勵學生去觀察、比較、猜想、預測。像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善于捕捉知識點,給學生創設猜想情境,提供猜想機會,并注意聆聽學生的猜想方案,給予其適時的指導與及時的評價、鼓勵,逐步培養學生進行數學猜想的習慣,并借此進行數學思考。
營造思維空間——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會議報告——《學會生存》中曾經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的雙重力量”,如果在教學活動中拋給學生的問題過于單一與枯燥,那么學生的思維活動就沒有了空間,也就窒息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這種行為司空見慣。而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機會,充分相信學生,為其提供一定的思維空間,這里的思維空間包含以下兩個維度。
時間維度
時間維度是指教師提出問題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火花的迸發。在這一點,許多教師往往做得不夠,舍不得花時間去靜待花開,常常花了很長時間去設計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卻沒能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師直接通過填鴨式的方式教給學生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
空間維度
空間維度是指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有空間跨度,即要有一定的縱深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創新能力,要鼓勵學生有所創新與突破,哪怕只是一點點。教師要經常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求異思維訓練,從而讓學生有可能去創新自己的思維。比如,在教學《圓》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題,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車軸裝在什么位置最好?為什么?
創新人格——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受教育的功利性及教師日常事務冗雜的影響,教師往往喜歡學生循規蹈矩、言聽計從,再加上學生受多方壓力的影響,當今學生也漸漸只會一味地學習。同時,教師與學生也越來越“懶”,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大多數是依教師的葫蘆去畫瓢,沒有半點的思考與突破。學生的創造性不僅受認知因素的影響,也受其個性、心理、性格、品質的影響。現有研究成果顯示,凡具有高度創造性的人,往往都有較多的自由解決問題的機會。總之,我們要培養的是這樣的良好個性和人格:活潑、好動,既注重實際,又不囿于傳統,敢于突破常規,具有否定精神。
實踐操作——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
人類的智力成果無一不來源于實踐,它們都是在生活的基礎上去開發的,從而進行轉化,最終高于生活。實踐能調動人的多個感官參與進來,同時也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然途徑。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數學實踐,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大膽的實踐與操作,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塊不規則土地,利用所學知識求它的面積,每一個學生定會結合具體情況想辦法解決。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們不要給學生過多的條條框框,更不要去約束學生的個性發展。每一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只有尊重他們的性格多樣性,讓他們有自由的空間與時間,其思維才能活起來、動起來。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定會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