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全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一步深入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這些勞動人口的子女因為戶籍限制等客觀社會原因被留在農村,交由其父母或者親屬做監護人,這些孩子的年齡大都在15周歲以下,被稱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他們因為監護的局限性和教育的缺失而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如果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就會影響他們的生理健康、性格形成和人格完整。筆者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認知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偏差有生活層面和人生觀與價值觀層面:生活層面的認知偏差表現為,將他人傳達給自己的信息無意識地向消極方向進行認知,他們敏感,易出現情緒危機;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層面,外出務工的父母用物質、金錢補償不能陪伴在身邊的孩子,容易讓留守兒童產生拜金主義等認知偏差。
品行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通常由隔代親屬或者親屬來照顧,缺乏與父母的有效溝通,導致孩子們不善于交流。同時,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教導易使其在學習生活方面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頂撞長輩、遲到早退,更有甚者出現了校園霸凌等行為,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情緒性情感障礙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無法獲得及時穩定的父母關愛,易產生情緒性情感障礙,他們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一方面,表現為易沖動、易怒和易具攻擊性,遇到突發情況時不考慮后果,容易與他人產生沖突,選擇用暴力手段來解決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的原因,留守兒童常處于不穩定狀態,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情緒上的不穩定表現為孤獨、焦慮、冷漠。
個人性格障礙
農村留守兒童還存在個人性格障礙問題,表現為自閉、內向、叛逆、偏激等。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表現出的固執和偏激等心理問題較為明顯,由親戚代為看管的留守兒童則多表現出孤僻、不自信、不愿與他人交流等性格障礙,寄宿的留守兒童則更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因為親情的匱乏、隔代親屬或者其他監護人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同齡人之間因社會交往、自我意識的對比而產生的失衡等客觀原因,極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人從出生到完全適應社會,家庭環境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不完整的家庭和自身獨有的特殊的家庭氛圍不能支持有效的親子溝通和教育,直接導致無法為孩子提供身心的滿足和精神的慰藉。
學校教育體制不完善
學校是孩子們獲得知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正確道德觀的重要場所。農村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尤其是寄宿制學校,是留守兒童生活的主要空間,但無論是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不盡如人意,不能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理想的成長環境。
社會給予的重視度不夠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政府和社會雖然盡可能地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安全穩定的學習、生活、娛樂場所(例如甘肅省從2009年5月起在全省建設了1800多個“留守兒童之家”),但還未關注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對策
家庭層面
加強父母與留守兒童的情感聯系和督促隔代監護人轉變教育方式是家庭層面應采取的主要對策,父母應盡量讓家庭結構維持在半留守的狀態,這樣可以照顧和教育孩子。此外,還要經常與孩子溝通,讓留守兒童感受到親情和關愛,有安全感和歸屬感。農村隔代監護人文化素質不高,學??赏ㄟ^家長座談會、及時家訪等方式來指導監護人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對孩子尊重而不遷就、理解而不溺愛。
學校層面
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學校條件、完善校方寄宿環境以及增加心理輔導課程是學校層面應采取的主要對策。相對而言,教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懷與相處是解決其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需在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和持續的教育。此外,開展心理輔導課程可以使留守兒童及時消解心理困境,或者能夠使其通過自我疏導來改善心理問題,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
社會層面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它的解決還要靠政府主導。從教育與社會層面的關系來看,要引導社會克服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同時解決城鄉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象。首先,政府要引導社會健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政策體系,出臺各項政策細則來滿足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需要,如,通過產業扶貧來鼓勵農民回鄉創業,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其次,要發展農村文化體系建設,用正能量的社會文化教育來影響留守兒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基金項目: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2017]GHB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