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日碧力戈 趙穎
摘要: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影響深遠,照顧到國家和各民族的利益,尊重歷史,承認現狀,面向未來,定位充滿智慧。他提出的“文化自覺”成為中央領導人提出的“中華文化認同”的先聲。“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認同的“升級版”,意在創新,以鞏固中國政治共同體的精神根基。處理好文化“多”和“一”的關系是關鍵所在:各民族的語言文化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它們互相交融,彼此重疊,形成連續體。
す丶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政治共同體;文化連續體
ぶ型擠擲嗪牛篔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8)01-0029-03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8.01.005
お
一、如何在政治統領下實現文化共生?
人類學者大多認為,文化、“種族”、政治的邊界不容易重合,例如說漢語的人可以生活在中國,也可以生活在新加坡;說英語的人可以生活在英國,也可以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還可以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不過,根據民族主義的“蓋爾納定義”[1],民族主義者要求一個政治屋頂只容納一種文化,不能容納多種文化,因此民族國家或國民國家(至少是西式國民國家)要擴展“同文同種”的理念,將它變成“同文同國”的理念。政治學家和人類學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研究取向和結論也有所不同,把二者結合起來得出的結論可能更貼近現實。
中國是后發的現代國家,舊貌換新顏尚需時日,不可一蹴而就。此外,曲折綿延的中國歷史造就了“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2],雖說中華文明的起源是“滿天星斗”[3],但中原傳統有“同文同種”的取向,華夷之辨是長期的思維定式,甚至在部分人群中至今存在,揮之不去。不過,現代國家畢竟建立在政治和主權的基礎之上,語言和文化要服從政治和主權的需要。同時,當今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多族群的國家,同一個“政治屋頂”之下的“同文同種”,只能是一廂情愿。如何處理好“一”與“多”的關系,這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政治韜略,也需要深入草根的民間智慧:“一”是制度要求,“多”是生活呈現,二者結合,各取所需,相得益彰,屬于中和之道。
中國自古分分合合,碰撞共生,百川歸海,走向共和。根據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政治認同要合二為一,這是對各民族文化的國家統合,無論對執政黨的智慧和遠謀,還是對現行體制的完善和創新,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當代中國得到確認的語言有130種,官方承認的民族56個,各類文化群體更是不可勝數,可謂星光燦爛,五彩繽紛。如果說古代中國是“以文統族”,文治武功,那么當代中國則是先“以政統族”,后“以文系族”,保證多族共和。
費孝通先生經過多年思考,根據自己的民族志經驗,秉承吳文藻等先生的理念,發揚古人“中和”之道,關照國家利益,關照百姓生活,關照多數,也關照少數,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觀點,得到學界內外的普遍認同,也得到中央政府的采納。政治一體,文化多元,是歷史,也是現狀。
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習近平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政治一體和文化多元提出新的各民族文化認同要求,在秉承歷史、承認現狀的基礎上,在政治認同的同時,期待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包容性文化統合。政治一體,文化多元,是歷史,也是現狀,但需要走向未來。習近平主席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彼貏e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彼谑糯髨蟾嫣栒賵远ㄎ幕孕?,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這些講話足見中央高層對于文化建設和文化認同的重視,可以說這是費孝通先生文藝興國論的進一步發展。無論任何民族、任何族群,在創新前行的同時,也要對祖先的智慧懷有敬仰之心,對生養自己的家園懷有思念之情。費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覺”觀,思考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凝聚力所在,總結出四條:通過家庭繼承文化,“上有祖宗,下有子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而不同”“多元互補”的包容性;“推己及人”的精神氣質——由己出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祖孫承繼、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民愛物,這些都是建設和保持民族生態的重要理念。
愛家鄉、愛親人,本能所然,無可非議;愛祖國、愛同胞,義務所在,責任在身。民族不同,語言相異,但這并不影響互相學習,培養共識,凝練認同。由各民族的文藝操演發展廣泛的文化認同,無疑是最可操作、最可行的民族團結途徑。
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首先要培養各民族對彼此文化的認同,尤其是要培養大民族對小民族及其文化的認同,只有文化交互認同,彼此尊重,才能產生共有文化認同;有了共有文化認同,國民和睦就有保障,民族團結就有章法。將心比心,主體交互,從本土人觀點看問題,“進得去,也出得來”,這些都是人類學者的洞見,也是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人類學普及之日,乃文化自覺實現之時。
三、文化連續體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強調的是精神共有,價值同享,而非一蹴而就的同化,更不是驅趕和消滅。如何在共同體的統轄之下建設一個文化共同體?關鍵在于要認清政治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的不同之處。在中央統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共同體已經存在,其性質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一條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边@個規定沒有多義,也沒有二義,明白無誤: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政治上是一個均質的共同體。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文化共同體,只能是一個綜合共同體,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文化連續體。
借用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它可以說一個“紡繩共同體”:一條長長的繩索,兩端距離雖遠,但通過纖維交織遞進彼此有關聯;纖維原本各自獨立,一旦編織起來,就產生交互性,互為主體,股股纏繞,共成一體。中國各民族語言文化彼此交流借用,各相鄰民族共有共享,出于這個紡繩連續體兩端的民族雖然表面上看互不相關,但實際上因中間的各相鄰民族之間的關聯而具有了關聯。例如,原本在文化上彼此不同的藏族和回族,因居中的“藏回”的存在而發生關聯;蒙古族和漢族也因通婚而產生方方面面的關聯。在云南,哈尼族與漢族、彝族、傣族結成“牛馬親家”:哈尼族為一方,漢族、彝族、傣族為另一方,雙方約定(“定親”):一方提供牛、馬、羊,由另一方飼養,生下的幼畜雙方共有,出售或宰殺之后所獲利潤雙方均分。雙方也可以共同提供牛馬,交互飼養和使用。在春天的農忙季節,牛馬歸壩區河谷的各族“親家”飼養和使用;哈尼族夏天栽稻,牛馬就輪到他們喂養和使用;冬天山區氣候寒冷,牛馬被送到河谷地帶的各族“親家”過冬。逢年過節雙方“親家”互相“走親戚”。哈尼族和其他民族通過“牛馬親家”關系,友好相處,和睦共生。[4]從古至今,中國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交往,互相影響,從語言到飲食,從服裝到節慶,從性格到人觀,密切關聯,交叉重疊,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形成文化連續體。
需要說明,這里說的“文化連續體”特指各民族之間、各民族文化之間的橫向關聯和橫向交融,意在創新認知,而非沿襲“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連續觀。“文化連續體”是隱喻,也是現實。它作為隱喻,要實現“民心相通”,美美與共,建設鑄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它作為現實,中國自古有“滿天星斗”的文明起源,也具有各民族互通有無的悠久歷史,有通婚,有借用,有復合。
余論
古人有致中和的智慧,可供后人借鑒。道家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限,負陰抱陽,沖氣合一。一生無限,無限歸一,把“一”和“多”的關系說清楚了。一”是精神共有的“一”,“多”是多樣共生的“多”,二者并行不悖,并育不悖。中國各民族語言和文化豐富多彩,但可以“沖氣合一”,共同構成紡繩連續體。這類似于人類學的“合一”(communitas)。當人們達致“合一”時,他們就超越了一切心理和社會的障礙,[5]萬物玄同,萬象共生。無論是國家還是民眾,各利益相關方都希望和睦共生,追求安定團結,和睦共生、安定團結的“根”和“魂”是“合一”,“合一”來自“大同時刻”——或面臨生死考驗,或陷入癲狂狀態,或因為“感動中國”,或出自“銷魂神韻”。
人類學的優點是看問題全面,能夠考慮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進得去,也出得來”。對于同一個事件,官方有官方的立場,民眾有民眾的看法,學者也會更多地從自己的學術觀點出發看問題。那種把少數民族看成異類,看成“累贅”,甚至看成“威脅”的觀點,是長期受制于概念的結果,持此觀點者多不能從感情上與少數民族溝通,不能“感覺他們的感覺”,“思考他們的思考”。
費孝通先生一生思考富民強國的道理,“行行重行行”,認真坐下來讀書,積極組織和參與學術交流,尤其注重培養和舉薦年輕人??梢哉f,他的文化自覺觀在這個“新時代”真正得到中央高層的認同和采納,真正成為“國家表達”的一部分。光有“主義”的國家建設是不確定的;只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才能讓人們重新找到“祖根國脈”,才能立足其上,仰望星空,遠眺未來。
費孝通先生是一位善于溝通天地的大師。
おげ慰嘉南祝邯
[1]﹝英﹞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
[2]許倬云.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蘇愷之.我的父親蘇秉琦:一個考古學家和他的時代[M].北京:三聯書店,2016.
[4]范元昌,何作慶.哈尼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特征[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06).
[5]Edith Turner, 獵ommunitas: The Anthropology of Collective Joy,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2:3.
お
(責任編輯: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