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治國
一、充分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
黨的十九大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大勢,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宏偉愿景,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顯著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推進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良性互動。這正是持續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增速轉軌、結構轉型、動能轉換的特點。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國民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臺階。
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仍然曲折,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只有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二、深刻領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一)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高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發展的永恒主題。要進一步把提質增效放到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經濟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全要素生產率。
(二)著力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體,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現代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人力資源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把科技、勞動力與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組合起來,協同投入實體經濟,必將有力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行業供求銜接和產業優化發展。
(三)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現代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主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各級政府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的應盡職責,從體制機制上保障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三、進一步明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二是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
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
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四是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
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
四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五)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一是協調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二是協調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三是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六)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
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性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七)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二是拓展對外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優化進出口結構。
三是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
四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絡。
(作者單位:重慶中共巫溪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