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幼兒階段是兒童接受知識與生活經驗的關鍵時期,教師作為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與實施者,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幼兒語言的教育問題為契機,針對現階段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言語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育;教師言語
一、引言
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通常情況下人類語言的獲得是在傾聽者與說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中通過一定的觀察與模仿產生的,人類通過在環境中的互動來實現語言與思維的發展,外部的環境會給幼兒語言教育帶來一定的刺激,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語言會發生內化作用。另外,三到六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作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其言語行為是幼兒語言學習的主要模仿和觀察對象,對幼兒語言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言語存在的問題
(1)教師言語行為具有高度的控制性
目前,在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的言語行為通常占據主導地位,在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常常使用具有指令性的語言來控制幼兒行為或者是教學活動,受傳統“師道尊嚴”的影響,教師通常掌握著課堂教育的話語權,例如某示范園教學活動中,教師講授“平衡”,在摞起的4本書上面放了一根50厘米長的直尺,尺子左右各放了一個幼兒日常喝水用的不銹鋼杯子和一個陶瓷杯。教師問幼兒,“你們看,現在平衡了,兩個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樣多???”大部分小朋友說不一樣多。剛開始,教師還耐著性子“引導”:“你們再看看是不是一樣多的?”小朋友不買賬,繼續說不一樣多。教師生氣了,把兩杯水端到每個孩子面前,質問道“仔細看清楚,到底是不是一樣多?”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都說“一樣多”,幼兒都被逼迫著說出了違心的答案,長此以往造成了教師與幼兒之間對話不平等的問題。
(2)教師提問有效性不足
從當前的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來看,教師提問多是封閉性的,缺乏對內容啟蒙性與教育性的考慮,許多時候教師只是一個接一個的、瑣碎的問“喜歡嗎”“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而孩子們也大多都只是機械地、不動腦筋地去回答、去應付“喜歡”“好”“對”。幼兒回答問題時只能按照教師預想的方向進行思考,雖然有利于教學的順暢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兒的語言思維的發展,使語言學習變的更加被動。
(3)對學生情感關注不足,表揚缺乏針對性
據相關調查數據了解,教師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采用積極強化言語行為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比重在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大部分教師缺乏對幼兒情感的關注,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對幼兒表揚不夠具體缺乏情感,影響了幼兒的自信心以及師幼之間的情感信任。比如,手工活動結束后一群幼兒圍繞教師爭先恐后地陳述自己的手工作品,教師被嘰嘰喳喳的聲音弄得很不耐煩,并無心聽幼兒表達,只是敷衍地用“你真棒!”泛泛式贊許或應付兩句便打發了幼兒,幼兒并不知道自己“棒”在了何處,這種傾聽與表揚實際上偏屬于“物理”性質上的聽覺,實際上是在敷衍幼兒,并不利于兒童早期閱讀能力以及語言技能的培養與發展。
三、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言語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由于教學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新,導致部分授課內容單調重復,甚至部分年長教師照搬教案內容,工作內容不能與時俱進,影響幼兒語言學習;其次,幼兒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教師教齡以及思想觀念都會通過言語行為體現出來,對幼兒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幼兒園某中班,L教師經常與表現優秀的孩子親昵在一起,稱呼幼兒“寶貝”。同班某男孩方言很重,在班級里顯得很另類、少言、孤行。教師與其他家長私下說,“別搭理他,從農村接過來的,渾身壞習慣,用衣服擦鼻涕、搶人家東西!”有所偏愛和歧視的錯誤觀念違背了教育公平性原則,給弱勢幼兒群體的心靈帶來了傷害的同時也背離了教書育人的職責。最后,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采用引導性語言,及時反思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方法上調整和優化教師語言,立足于實際采取針對性措施解決問題,為幼兒語言教育的發展強有力的保障。
四、關于提高幼兒教師言語行為的主要措施
(1)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加強對新課改內容的研究,認清職業性質對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影響,牢固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將幼兒作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尊重和平等對待他們,增強幼兒課程參與度,提升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另外,教師要堅持人性化原則,雖然幼兒年齡較小但并不意味著幼兒作為語言學習的主體地位就要因此喪失,幼兒教師應當逐漸實現由傳統權威角色想教引導者的轉變,在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投入更多的情感,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能力。
(2)構建平等、民主、自由的師幼對話關系
教師與幼兒的平等對話能夠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消除幼兒內心的緊張與不安,進而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信任和依賴,更愿意敞開心扉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自信心,真正實現“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目標。
(3)提升教師語言行為的有效性
哲學家約翰.奧斯丁說過人們說話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行為的實施過程,這種行為就是通過語言表達來實現的。如果說教師說過的每一句語言都是一種行為,那么教師應當定期進行反思,其語言行為是否產生了積極地教育效果。教師語言行為的有效性表現在提問過程中應當做到對幼兒的啟發性,適當加入開放性的提問,給幼兒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另外,幼兒回答之后教師要進行積極地反饋,有針對性的進行表揚,讓幼兒明確自己進步的點,從而有的放矢,達到強化的積極效果。
(4)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為幼兒的語言模仿對象,只有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增強語言的趣味性與生動性,才能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語言刺激,激發幼兒語言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正確使用名詞,避免重復使用代詞,提升語言的可理解性。
五、結語
總之,教師只有真正認識到語言教育的實質與內涵才能實現教學方法的轉換,才能使幼兒語言發展水平邁向新臺階。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龍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