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雪頓節是藏民族的傳統節日,雪頓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富特色的儀式;而這些儀式凝聚著藏民族的智慧。雪頓節雖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但是國內對于雪頓節儀式的研究較少,在這種背景下本文作者以實地調查、人員采訪、翻閱古籍等方式對拉薩雪頓節的儀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雪頓節;展佛;儀式
一、雪頓節概述
“雪頓”在藏語中的意義為酸奶的盛宴,拉薩雪頓節于每年藏歷6月30號正式開始。雪頓節以哲蚌寺的曬佛拉開序幕,觀賞藏戲演出、吃酸奶、過林卡等都是過雪頓節傳統儀式、習俗。雪頓節最初是由印度傳人西藏的。在古印度,夏季有長達3個月的時間不能外出走動。因為夏季正值蚊蟲最多的季節,僧人們為不殺生而閉關在寺院內,這時境內的百姓便向僧人們獻上牛奶、酸奶。在印度佛教傳人西藏后這種在夏季閉關不出門的習俗也傳人西藏,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院。論其發源,雪頓節并不是西藏本土的節日,但雪頓節不僅完美地融入了藏族人的生活,還在這一片土地上大放異彩。
二、雪頓節展佛儀式
在藏歷6月30號這天的凌晨,哲蚌寺的僧人們便開始為早晨的展佛儀式而做準備。整個展佛活動的最主要的主持人分別是:哲蚌寺的堪布、芒澤、格過(“堪仁波切”、“褚莫拉”、“格過巴啦”)。在雪頓節之前寺內各個“扎倉”內僧人們就向上級遞交自己在雪頓節那天的時間表,6月30號那天有閑暇時加的年輕僧人就很可能會被選去進行6月30號早晨的展佛。展佛儀式所展出的巨幅唐卡被保存在“錯欽大殿”內,6月30號凌晨僧人們前往“錯欽大殿”,開始出歲(清潔唐卡,除去污垢。)入涅(誦經開光)當讓(獻祭)這三個工作。在錯欽大殿內完成這些工作后為首的數十名喇嘛點燃桑煙、吹響法號,喇嘛們組成一支“色征”隊伍緩緩走向頗瓦朗日山。在走向“頗瓦朗日”的過程中信眾也不斷的加入搬佛隊伍,信眾手持藏香、口誦經文,與僧人們一起把唐卡大佛運送到頗瓦朗日的展佛臺上靜靜等待太陽從東方升起。當清晨第一束陽光照到展佛山時唐卡上的那層遮蓋布也被慢慢拉開,佛像上的的大佛半瞇著眼睛,慈祥地俯視著眾生;從各地趕到哲蚌寺的人們也紛紛在大佛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祈求大佛護佑為天下生靈、來年風調雨順。
此時身著袈裟的眾多喇嘛們仍然誦讀佛經(吉仁波切經、六字真經);佛像在拉薩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格外宏偉莊嚴,場面異常壯觀。展佛過程往往要持續兩三個小時,待觀佛的人群慢慢退去后喇嘛們就將巨幅唐卡小心翼翼地收卷起來,以同樣的隊列扛著送回哲蚌寺的錯欽大殿內,以待來年再次展曬。
三、雪頓節儀式的發展過程
雪頓節最早由印度傳人。夏季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廟開始的“雅勒”(夏休),夏休開始兩周后正式藏歷6月30號(朗卡)。因大宗教活動的主持人“措欽習諾”的選舉在哲蚌寺舉行,所以在藏歷6月30號這天為慶祝“措欽習諾”的新舊更替儀式而特意舉行曬佛活動。
雪頓節第一天在哲蚌寺舉行完一切儀式后,第二天就會在布達拉宮內為達賴喇嘛演出,這時噶廈政府內的官員才能入布達拉宮陪達賴喇嘛一同觀賞藏戲。八世達賴強白嘉措在羅布林卡內里修建了格桑頗章宮。11世達賴克珠嘉措在11歲時(1849年)在拉薩羅布林卡的格桑頗章的旁邊五葉寢殿得以重修,之后羅布林卡便成為了真正夏宮,每年夏季達賴都會從冬宮(布達拉宮)搬移至夏宮羅布林卡。13世達賴正式執政后各大藏戲團體也得到空前壯大,13世達賴規定12個藏戲團體都要在每年雪頓節進行富有特色的演出。
每年藏歷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并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貝、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戲班子,一個牦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幾年后,平民百姓可以在雪頓節期間進入羅布林卡觀賞藏戲表演,但不可大聲喧嘩,缺少過節的歡樂氣息。漸漸地,雪頓節的儀式活動逐漸豐富,形成全民性的重大節日。
結束語
雪頓節最初是從印度傳人西藏,在西藏不斷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雪頓節。其中雪頓節的展佛儀式又極富特色。雪頓節的儀式一直在發展變化,而變化的總體趨勢是大眾化、全民化、娛樂化。雪頓節原是純宗教性的節日,但雪頓節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增添了許多娛樂性。雪頓節儀式的變化可以反映出時代的變化,也可以看出藏民族生活方式上的改變,當代雪頓節可以客觀的反映出民族生活質量的提高。
作者簡介
德吉央宗(1997-),女,西藏拉薩市人,中央民族大學2014級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