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鄉村的歷史是有腳步的,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滾滾中華歷史的必然。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當撥開紛繁復雜的表象,去發現鄉村文化的足跡,并循著鄉村歷史的足跡去把握鄉村歷史文化的規律,實現鄉村文化的再次騰飛。
關鍵詞: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鄉村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方式的載體,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近日重讀了《人民日報》“人民觀點”專欄就隆重推出的以“于傳統中筑牢文化自信”為題的一系列評論文章。特別是《向我們的文化傳統致敬》《用歷史滋養“新的時間”》兩篇文章,高屋建瓴,切中肯綮,發人深省,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深受教益,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頗有啟發,倍受鼓舞。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筑牢全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必須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里來?首先是從傳統中來。正如人民日報評論中指出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安身立命、發展壯大之源,亦是面向世界、走向未來之本”有鑒于此,近年來,舉國上下日益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并取得了一定成績。隨著各地經濟發展和開展旅游事業的需要,大家都在努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恢復重建過去的歷史古跡,或開發文化底蘊深厚的新景觀,借以實現城市改容,進而提升城市形象。我們德州市不少地方的人文古跡得到恢復重建,如德州董子文化街的建設、平原三國文化廣場、夏津會盟臺的建設和慶云海島金山寺、齊河定慧寺、德州永慶寺的復建,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的共同性格就是這一地域的靈魂體現。特別是當今,我們正面臨著“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城鎮化建設的加速推進,使得傳統的鄉村文明和生活方式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保留鄉村記憶,重視鄉村文化對于傳承文化和歷史,對于教育子孫后代非常重要。我們中國是曾經一個農業大國,大小鄉村遍布各個地方,鄉村文化曾經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鄉村文化是地域文化中不可輕視的重要一部分是整個地區或者歷史的“具體而微者”,包含了這個地域城市于鄉村,歷史于未來的的所有生命因子,對于研究歷史、傳承傳統文化起到窺斑見豹、一葉知秋的作用。研究鄉村文化就是走進了中國歷史深處的小街小巷,他們比我們在寬闊大道上更能發現歷史遺存與文化風骨,更能幫助我們找到一段真實的歷史。一棵古老的柳樹、一棟歲月斑駁的陳年老宅、一幅一息尚存的老照片、一個字跡模糊的老牌匾、那一個個歷經風霜的老人……多少年以來,那些許多普通人眼中的尋常之物,隨著時間的流逝,正日益變得稀有和珍貴起來。這些物品、景致,其實承載著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因為,每件物品都有一段歷史,每個人都是一部書。在人和物背后,蘊藏的是整個鄉村的文化史、文明史、發展史。有關這些人和物的記憶,有著深厚的時代烙印、文化烙印、情感烙印,幾乎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一個忘記歷史、失去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民族。有鑒于此,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都在呼吁留住鄉愁、保存鄉村記憶。特別是近幾年時間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們的鄉村歷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也要看到,這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由于或多或少存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辦法措施方面的不足,使得工作成效難免不盡如人意。我們也要看到,各地在弘揚傳統文化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們比較注重保護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古墓、碑刻、老宅、古樹等等,以及一些較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大運河傳說、百年老字號、地方戲曲,特色文藝等,而對于諸如鎮史、村史、家族史,乃至那些極富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鄉間故事傳說、民諺、童謠等的挖掘整理,重視程度不足,保護力度不夠。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極富地域色彩的鄉村文化,乃是多少代人的積累,一旦無人整理,就永遠消失了。
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鄉村記憶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鄉村的歷史是有腳步的,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滾滾中華歷史的必然。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當撥開紛繁復雜的表象,去發現鄉村歷史的足跡,并循著歷史的足跡去把握歷史的規律、勘透歷史的本質。研究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把握今天、預知未來!割斷歷史的現實容易陷入迷茫,如同航船沒有了羅盤。譬如我們曾經讓學生講解自己村莊的歷史和風俗,發現一些學生即使來自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縣市,但他們對于自己家鄉的風俗歷史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我們去一些頗有歷史淵源的村莊考察,村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村史,連一些名人之后都不知道自己的家族之事了。德州學院季桂起教授曾經這樣說“地域文化是歷史的積淀,也是創新的結果。沒有歷史積淀,一個地區的文化就不會有厚度、有深度;而沒有創新,這個文化就不會有活力、有生機。研究地域文化的意義主要有兩個:“古為今用”和“推陳出新”。我們的目標是在傳統與現實、歷史與未來的結合點上,創造體現德州人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的地域新文化。”這也是對鄉村文化的比較全面的詮釋。
我們始終堅信決定一個民族走向的,歸根結底是它的文化。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五千年,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自有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鄉村文化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在恢弘的歷史潮流中,它不應被歷史遺忘,中國鄉村文化不應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被人為的剔除,它是中國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理應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記憶封存在每個中國人的記憶力里。基于此,對中國鄉村文化的研究,應把握好兩點:一是既重視資源發掘,也重視學術研究。通過深入發掘,了解各個鄉村曾經有過的豐富內容;通過學術研究,認識各個鄉村文化的特點、規律及其精華所在,使它們更好地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二是既重視發掘、研究,也重視實際應用。通過發掘、研究、疏理鄉村文化的內涵,明確可繼承的遺產與需弘揚的傳統,過濾已為歷史所淘汰的糟粕;通過實際應用,使歷史文化遺產發揮當代作用,造福人們的現實生活,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也為當代文化的創新性建設提供資源。
我們始終堅信:中國鄉村文化不僅有著光輝燦爛的過去,更會迎來繁華似錦的未來!
作者簡介
付金平(1972-),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學歷,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作者單位:德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