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雋楠
摘要:作為中國近代女作家,蕭紅的作品充滿著獨特的藝術韻味,無論是作品的敘事模式,還是結構,都具有獨特之處。本文分析了蕭紅小說的寫作特點,并總結蕭紅小說敘事中的反諷現象。
關鍵詞:蕭紅小說;敘事模式;反諷現象
蕭紅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其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小說和散文往往以悲喜交雜的情感為基調,語言剛柔并濟,無論敘事還是結構都具有一種反諷特色。本文分析了蕭紅小說的寫作特點,對蕭紅小說中敘事的反諷現象進行了剖析,為人們重新審視蕭紅的作品提供新的視角和珍貴參考。
一、蕭紅小說的寫作特點
蕭紅的小說文體特征較為鮮明,小說結構具有明顯的場景性。她創造了一種介于小說和散文之間的文體,既能充沛地表達情感,又能較為真實地記錄和反映生活。通過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和自傳式敘事方法,打造了一種非情節化的敘事結構,而其詩化風格更是別具一格,較為完美地實現了現代文學和古典文學在審美意識上的銜接與溝通。蕭紅的作品反映了民國時期真實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底層民眾的生存境遇,以女性形象的塑造著稱,充分地揭露了國民人性的缺陷,作品中蘊含著濃烈而深沉的悲情,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二、蕭紅小說敘事中的反諷現象分析
“反諷”源自希臘文“eironia”,原指希臘戲劇中外表看來懵懂無知的角色,本質反映的是虛假與真實之間的矛盾。蕭紅的小說在氛圍傳遞上與人們的閱讀期待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總體敘事的策略、敘事的語言以及敘事情節的結構等不同方面來構造反諷的矛盾點,在敘事方面形成了獨特的“蕭紅體”,格外引人關注。
(1)總體反諷敘事策略的選用
閱讀蕭紅的作品需要讀者具有一定的整體性領悟能力,因為蕭紅的作品既屬于現實生活的實錄,也具有一定的散文化傾向,文章的脈絡是隱性的,需要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回味。沒有對作品的整體把握,就無法領悟到她想要表達的深刻思想。換句話說,她所采取的這種總體反諷的敘事策略,諷刺的對象并不是十分明朗或個體化,而是對整個人類存在狀況的嘲弄。就《生死場》來說,整篇小說共17章,每章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文中既缺乏領軍人物,也沒有激烈的情節沖突。但小說整體反映了一種普遍的人生態度:生命的堅忍、生活的不易和不甘死亡的掙扎。試想在封閉的小村莊中,人們生與死,與動物無異。無論是赤裸身子在塵土飛揚的火炕上翻滾的五姑姑的姐姐還是在懷孕期間忍受丈夫性欲的金枝,都把女性的尊嚴踐踏在塵埃中,甚至連被親生父親活活摔死的小金枝的死亡也波瀾不驚。陳尸遍地的墳崗和形形色色的生死讓我們震驚,引我們深思。只有從整體把握,我們才會感受到這種深刻到生死的哲學性反諷,文學藝術的張力才因此得以凸顯。
(2)語言反諷敘事策略的選用
蕭紅的語言特色非常鮮明,具有一種原始的野性和張力,直白、自然而富有人生的感悟。這種語言表達已經超出了人們文學創作的常規,具有明顯的蕭紅特色。例如,她經常使用特別的超出語法規則的語句,雖然語言生硬、粗糲,但卻具有原始的風格,其反諷的意味更為強烈。例如,在《呼蘭河傳》中,胡家婆婆給小團圓媳婦治病時,婆婆與道士有一段關于抽貼錢的對話,胡家婆婆一聽說抽一貼要十吊錢,就把十吊錢和生活中吃的豆腐、雞、雞蛋和小豬等聯想到一起,這種關乎人命的抽帖與豆腐等形成了等價關系。這種貧苦人家對待錢的本能在性命有關的時刻顯得那么直白和令人疼痛,對生命的漠視就在有關那十吊錢的一長串聯想中被裸露出來,血淋淋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種看似幽默實則包含諷刺的語言表達令我們不得不對國民的人性產生深刻的思考。因此,蕭紅小說的語言在語言的表象與言語的深層寓意之間形成了一種矛盾,構成了一種實質上的反諷。語言的張力就具有了廣闊的空間。言語越是天真無邪、幽默可笑,作品所體現的情感就越悲涼。
(3)結構反諷策略的選用
蕭紅小說的結構看似散亂,實際上卻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反諷策略的設計,她打破了傳統小說以因果聯系來構建故事結構的模式,無意表達想象中的理想生活狀態。她寧愿尊重生活的原始特征,把生活的復雜、人性的善變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直白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重在體現生活所具有的非理性。從結構上來說,她更愿意通過隱性的線索和跳躍性的敘事來體現生活的真實場景,而不是借助某一個主人公及其有關的生活動態。這種看似松散敘事結構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情感基調和文化氛圍都具有統一性。例如,無論《生死場》還是《呼蘭河傳》都不具備完整連貫的敘事情節,但每個單獨的場景都具有同一種氛圍,十分和諧地反映出生活的本真。《生死場》中的菜圃、麥場和荒山都發生過村莊中看似瑣碎的事情,找羊也好,生產也罷,哪一個也不能脫離村莊的生活背景和民俗氛圍。生與死周而復始,人性的泯滅也不過人物個體的轉換,場景雖然不同,但給人的諷刺意味和悲涼情感不變。
綜上所述,蕭紅的小說在總體敘事策略、語言表達和小說結構選用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反諷現象,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高新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