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欣怡
摘要:2007年《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將案外人的實體權利爭議納入訴訟程序的軌道,這種做法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意義重大。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現行的立法以及司法解釋中有關執行異議制度的規定仍然不盡人意,加上司法實踐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說明對其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本文探討了執行異議案件辦理的相關規范問題。
關鍵詞:執行異議;司法實踐;審查要點
一、辦理執行異議之訴案件可能出現的問題
異議人主體資格認定錯誤。依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有資格提起執行行為異議的人,必須是執行案件的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執行行為對其利益產生影響、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對其利益不產生影響、與其沒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則不具有異議人的主體資格、不得作為異議人提出執行行為異議。
在案外人異議裁定或執行監督裁定書中賦予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執行復議的權利有誤。依民事訴訟法規定,適用執行異議、復議程序進行審理,對執行異議裁定不服的,才能申請執行復議;對案外人異議裁定不服的,不得以申請執行復議作為救濟途徑;案外人異議和執行監督程序中作出的裁定書均不得賦予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申請復議的權利。
對是否達成執行和解協議認定錯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6條,執行和解協議應該具備一定的形式要件,即應當是采用書面形式,或者記入法院的執行筆錄并經由雙方當事人簽章確認,并且提交給法院附卷。不具備上述形式要件的,不得認定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
以執行和解協議沒有履行完畢為由申請恢復執行的,錯將執行和解協議作為執行依據采取執行措施。依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之規定,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人民法院恢復執行的,應該是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而不是恢復執行和解協議。能作為法院強制執行依據的,只能是原生效法律文書。案件恢復執行后,應嚴格按照原執行依據確定的內容執行,而非繼續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
異議裁定遺漏審查異議請求事項。異議人提出兩個或多個異議請求的,異議裁定只對其中的部分請求事項進行審查并作出回應,而未對其他異議請求事項作出處理。
二、規范執行異議之訴案件的對策
(一)執行異議之訴裁判結構的確定
2008年《執行解釋》第18條、第22條只規定,案外人與申請執行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提起訴訟,由執行法院管轄,但未明確由執行局還是審判庭來處理。鑒于目前執行機構審判力量的相對薄弱,該類型案件應當由審判部門進行審理。同時,應進一步區分審判部門,一般應由作出原生效裁判、調解書的民商事審判庭依照訴訟程序審理;執行依據為其他生效法律文書或執行法院并非作出原生效裁判、調解書的一審法院的,應當根據案外人提起執行異議所依據的基礎法律關系的性質,由各歸口民商事審判庭進行審理。
(二)民事執行異議之訴的提起事由的界定
鑒于2008年《執行解釋》第15條規定對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的事由的規定的過于籠統。在審判實踐中,應當結合我國的現行實體法相關規定,以下事由應為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提起事由。案外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提起訴訟的,須主張其對執行標的物享有足以阻止其轉讓、交付的實體權利,具體包括:(1)所有權,包括單獨所有權和共有權;(2)用益物權,但執行不妨害案外人占有使用的除外;(3)租賃權,但執行不妨害案外人占有使用的除外;(4)股權;(5)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其他實體權利。案外人有多個異議事由的,應當一并主張。
(三)民事執行異議之訴審理程序的完善
1.關于訴訟主體的界定
執行異議之訴的原告,目前的法律有明確的規定,實踐中沒有太多爭議,主要是被執行人的主體地位問題。2007年《民事訴訟法》及2008年《執行解釋》規定,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中,以申請執行人為被告,如果被執行人反對案外人所主張得的實體權利,應當以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為共同被告;申請執行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提起訴訟,請求對執行標的許可執行的,應當以案外人為被告,被執行人反對申請執行人請求的,應當以案外人與被執行人為共同被告。那么,被執行人同意原告的主張或者不置可否時,其地位如何沒有規定。調研組認為,鑒于被執行人對案件一般具有重大的利害關系,該情形下應當依當事人的申請或依職權將其列為訴訟主體參加訴訟。被執行人不反對案外人或者申請執行人請求,其主體地位類似于民訴訟法上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依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人民法院依職權將被執行人追加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被執行人下落不明,無法對案外人或者申請執行人的請求表明意見的,應將其列為共同被告。
2.適用證據規則的問題
(1)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的目的在于否定申請人和被執行人在執行標的上的權利,故在此情形下,執行依據不宜直接作為證據加以使用,但應由案外人承擔主要的舉證責任。即使被執行人對案外人的權利主張表示承認的,亦不能免除案外人的舉證責任。
(2)法院在執行程序中調取的證據應作為審理程序中證據予以適用。異議之訴程序的啟動以執行程序的啟動為前提,異議之訴的提起正是基于原、被告與第三人對執行程序中的執行標的存在實體權利爭議,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與執行程序的執行標的具有重疊性,有時甚至是同一性,兩個程序的證據具有關聯性,其證據的證明對象均指向所爭議的執行標的(訴訟標的),因此,執行程序的證據可在異議之訴程序中予以使用。
3.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表述問題
執行異議之訴意在阻止執行程序的進行,同時又是訴訟標的實體權利的爭議,因此,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應當首先具有請求停止執行的主張。案外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訴訟請求應當表述為請求對執行標的物停止執行。申請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訴訟請求應當表述為請求對執行標的物許可執行。當事人訴訟請求不明確的,法院應當予以釋明。同時,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案件中,案外人一并請求確認其對執行標的物享有實體權利或要求對其主張所依據的相關實體法律關系進行裁判的,一般應當合并處理,被執行人應當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案外人未同時請求確認其對執行標的物享有實體權利的,法院應當予以釋明,經釋明其仍堅持不增加的,法院不在判決主文中予以宣告,但應當在判決的事實和理由中予以闡明。
三、結論
執行異議之訴,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在2007年修改后才確立的一項制度,不過,在當前的審理實務中,還存在著爭議或模糊之處。我們需要結合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加強學習,切實提升思想認識,增強工作責任心,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努力提高辦案質量。
(作者單位:銅陵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