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媛
摘要:本文以法學中的法律理論研究和其思維方式作為切入點,從規律導向、純化價值立場、邏輯化和觀察式等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并總結了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思想變革帶來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法學;思維方式;變革
現階段,我國在法學研究上停滯不前,因此,我國的法學學者十分看重對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改變。事實上,我國早就提出過對法學思維方式進行調整與改革,但是一直未得到社會和人們的重視,對思想進行改革是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的發展基礎。一些歐洲國家的法學學者早就提出了法學新思想和法學新流派的推廣,我國也應該及時學習國外的先進法學理念,引進其他學科方法論與思想觀念,在改造現有法學理論的同時,衍生出新的法學理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思維方式的變革。
一、法學中的法律理論研究及其思維方式
(1)規律導向思維
從法律理論角度下的詮釋的法學理念,需要將現有的法律現象進行詳細的描述,深入分析法律的理念和結構,在實踐中總結分析逐漸形成法學的新思維。法律的規律要將歷史與現實的各種法律聯系起來,在認識和理解的過程中使法學的思想體系條理化,并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最終形成法律的依據。因此,法律中規律的探究是研究法學理論思維的重點。
(2)純化價值立場思維
從法學的思維的角度上看,想要尋找法學的規律,就要在法律理論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純化立場。當然,在任何時間地點的法學理論思維都不存在絕對的純凈,在對法學進行認識和詮釋時,想要做到用沒有任何思想理論或觀念的心理去重新審視和理解思想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并且有資格作為法學學者對理論進行重新認識的人必將是已經具備了當代社會的法學思想和理論。由此可見,法學中的要求的純化價值立場,其實是要求法學學者要堅持自身的理論價值觀點和立場并且不可以隨意變換,還要盡可能的排除情感、情緒、主觀偏好等影響因素,實現在保持頭腦的調價下進行理性的法學理論思考。
(3)邏輯化思維
法學的法律理論也特別注意假象理論的可實現性,進而在推導的過程中遵循在邏輯上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來保證所得理論的可實現性。客觀的來說,法學中的法律理論就是運用邏輯化的思維方式來表達法律的中心思想和價值觀念,其本質上就是在探討法學的法律理論中結合歷史與現實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而形成的理論。
(4)觀察式思維
規律是在實踐中慢慢積累而總結出的經驗,那么在實踐過程中就要進行觀察性思維來達到這個目的。法學學者在觀念上要處于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法律的理論和理念進行重新的審視和觀察。其學者在進行觀察式思考時,不能僅僅依靠單純的法學知識,還要有相關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知識基礎。
二、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思想變革的重大意義
(1)規范法學的功能區分
我國對法學的研究和進行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對規范法學的功能區分起著關鍵的作用,指導法律有序的實踐。我國還存在著一種現象,就是意識到不同法學功能之間的聯系和內涵,更沒有認識其思維方式的獨特性??偟膩碚f,法學中的法律理論想要揭示某種規律,就要將這些規律區分為法律理論,與法學的各項功能完整的聯系起來,而這正是我國法學研究必須高度重視的思想問題與方法問題。
(2)推動當代中國法學的理論進步
中國在法學中著重實踐效果,將其作為檢驗法學理論成果好壞的的主要標準,因此,法學學者要實時掌握社會政治動向,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從而滿足人們和社會對法律的相關需求。若不能達到這個要求,我國的法學理論則會舉步維艱,在國際法學中缺乏真正的思想與理論自信,這就考驗我國當代的法學學者是否能夠真正地理解法學的根本。
(3)加快我國法學學術評價標準的形成
我國想要在法學研究上更進一步就需要相對完善的評價標準體系,而對法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就是加快我國法學學術評價標準能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國在法學學術研究上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思維方式進行相應的學術研究和規范,根據社會要求和需求的法學質量和標準,制定出符合法學內容的規律和特點的評價標準,進而有效的推動我國法學研究的發展和進步。
(4)為西方法學流派的理論戰爭提供一個新視角
在法學理論和思維方式變革的發展初期,一些歐洲國家因思想上的差異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法學流派,他們在進行思想競爭的同時,也在不僅吸取先進的思維方式和理論。我國的法學理念一方面是針對研究法律規律揭示一些道理,另一方面是推行結合理論與工程,根據其各自的內容特色,來詮釋法學理論。因此,我國對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能夠充分為競爭激烈的西方法學流派提供一個新思路和新思想。
(5)解除世界對中國在引進西方法律理論方面的誤會
西方相對于中國而言,是法學理論的引導者,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較為開放,中國作為法學界的后起之秀,必然要秉承西方文化的理念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演變。所以,我國的法學研究建立與西方法學學術研究之上,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的理念進行復制,現階段我國對法學的思維方式活躍,法學中的法律理論研究成果豐富,也要注意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創新理念,摒除政治方面的顧慮,各個國家之前要相互的借鑒和學習,建立和諧的競爭環境。
(作者單位: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