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澗橋 郭曉明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趨緩,以往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動力機制逐漸失靈,居民消費、科技創新以及民營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優化區域經濟發展動力展開分析與探討,旨在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1.消費多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發展呈現顯著的模仿型排浪式特點,而步入新常態后,這一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觀,當前消費形式不再以一種消費為主導,民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日益顯現。在產品品質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消費增長的驅動因子逐漸由從眾模仿向供給創新轉變,同時國家也更注重從消費者的具體需求出發,科學制定宏觀、微觀消費政策,這對于釋放國民消費活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2.競爭差異化。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國內市場競爭都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不同區域的產業、企業、產品嚴重雷同,這種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基本上就是價格競爭。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轉變,企業的成本空間進一步壓縮,以往以價格戰為核心的競爭策略已然行不通。對此,各行各業紛紛上演差異化競爭,這不但有利于資源要素在區域之間的合理流動及分配,而且有利于深化區域經濟改革,推動區城市場向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
3.投資機遇大量涌現。現階段,國內傳統產業的投資空間已經接近飽和,而新的產品、技術、商業模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知識經濟、網絡經濟、互聯網+等,為投資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部分新興領域的投資機會甚至呈幾何級增長。與此同時,新的投資機遇也對投資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以資金驅動的投資方式對區域經濟的貢獻不再明顯,基于技術、理念創新的個性化、差異化投資方式給投資者帶來了更豐厚的回報,而區域經濟發展也在這個過程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優化
激活居民消費的經濟拉動作用。要扭轉消費占比較低的局面,關鍵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的占比,這也就意味著國家要適當調節居民、企業以及政府三方的收入比重,確保更多財富流到居民的口袋里,這樣居民才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來購買自己中意的商品和服務。從另一方面來說,隨著居民口袋的富足,其精神、物質需求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釋放,這部分釋放出來的需求必將深刻影響現有的經濟發展格局,引導產業資源的流向,進而對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應注意的是,在提高居民收入占比這條道路上,切忌拔苗助長,要重點發揮市場配置的積極作用.這樣才能起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正面拉動作用。除此之外,要改變原始投資策略,將促進銷費作為投資考慮的重要因素,積極圍繞當前居民消費的新方向、新熱點進行有效投資。
發揮科技創新的經濟驅動作用。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現狀來看,科技創新所起到的貢獻依舊有限,今后隨著環境、資源、競爭等方面壓力的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還會進一步凸顯。為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經濟驅動作用,政府首先要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營造更為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經濟環境,促使企業從原始的價格、資本競爭轉向技術競爭,進而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轉變為人才的知識創新能力。其次,政府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加大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今后打造高效、開放、活躍的區域創新平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再次,加強知識創新力度,逐漸由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我國歷經多年模仿創新,已經為自主創新進行了大量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準備,當前應當加強自主創新力度,制定與自主創新相關的財稅優惠政策,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為企業自主創新保駕護航,充分利用創新的群聚及擴散效應來拉動區域經濟的增長。最后,積極打造官產學研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導,以政府為宏觀指導,以高校及科研院所為創新源泉,以中介服務機構為橋梁和紐帶的官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改變傳統產學研模式下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之間松散合作、信息滯后的局面,確保官產學研創新體系盡快取得實質成果及市場效益。
強化民營經濟的經濟推動作用。民營經濟的體制機制靈活、創新意愿強、發展后勁足,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推手。與此同時,民營經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居民增收、刺激消費方面功不可沒。但當前的經濟體制環境對民營經濟并不十分友好,如區域審批制度就給民營經濟發展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因此,必須盡快推動審批制度改革,消除門檻限制,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其次,民營企業資金實力薄弱,貸款需求高,但傳統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設置的貸款門檻較高,導致民營企業融資難度非常大。對此,必須盡快建立健全企業征信體系,加快要素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改革,降低民營企業融資難度,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第三,要大力推動產權制度改革,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做到一視同仁,切實保障民營企業產權安全,激活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活力,真正發揮民營經濟的經濟推手作用。第四,加快民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例如,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鼓勵民營企業通過聯合經營、資產重組、智力資本投資等途徑參與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改造;通過聯合、聯營、特許招投標等形式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基礎性行業,利用民間資本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活動;從傳統第三產業向以金融、保險、中介、物流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邁進,將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區域制造業發展有機結合到一起,大力提升為現代制造業服務的能力。
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所積累的負面因素開始釋放,一些原本被掩蓋的經濟弊病開始顯現。在新的內外部形勢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轉變,今后,應積極發揮居民消費、科技創新、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動力引擎作用,重構區域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為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經濟發展新目標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