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捷
閱讀分享: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事物說明文);或闡明事理,給人以知識(事理說明文)。
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準確、簡明、周密。其中,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特約教師:山東省泰安市東平明湖中學 張芯)

一節語言課、一節數學課、一節音樂課、一節美術課,總共4個小時的課程,全都離不開“動物們”。有天鵝、兔子、蜜蜂、老鼠、馴鹿、梅花鹿、狐貍、狗熊、松鼠,還有各式各樣誰也沒見識過的教具。
這是芬蘭教育專家馬蒂娜給上海一所小學的學生們帶來的“芬蘭小學的一天”。在芬蘭,小學生們一天只有4個小時的課程,并且這4個小時也被要求“生動、有趣”。“除了學習知識,我更希望孩子們學會與人互動交流、獨立思考,并且有棒棒的體育運動能力。”這位芬蘭教師試圖向中國教師展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現象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對大多數中國教師而言是陌生的。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芬蘭教育部將整個芬蘭的小學、初中教育進行了重大調整,這個連續多年“霸占”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前列的國家,哪怕可能要放棄已有成績,也要堅持改變教育方式。
芬蘭議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席桑娜?勞斯拉赫蒂道破其中玄機:“世界變化太快了,中小學今天教的知識,幾年后可能就會過時,誰也不知道孩子們參加工作時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因此,芬蘭的課改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讓孩子長大以后能夠自我學習、自我發展。
現象教學法的理念是讓學生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步驟可分為:第一步,老師提供幾種生活與社會現象或歷史場景,讓學生在其中選定一個主題;第二步,師生一起研商一個具體的教學計劃。研習內容涉及學科、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和所需課時等;第三步,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在一定課時段(少則幾周,多則一兩個月)完成整個探究性教學活動。這種現象教學目前已在芬蘭的小學、初中普遍推行,部分高中推行。
語文課上,馬蒂娜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繪本故事,然后讓孩子們復述、重編、自己講故事;數學課,她把孩子們分成4組,一組拼七巧板、一組擺棍子做算數、一組拼動物拼圖、一組幫助小動物算算式,每一個步驟4組學生都會輪流做一次;音樂課,她教孩子們唱了與動物相關的曲子;美術課,她讓孩子們用彩色碎紙給自己喜歡的動物貼上“毛發”,并給動物涂一涂顏色。每一堂課,學生們都聚集在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某一項任務。
馬蒂娜的“動物世界”系列課程是她和搭檔蘇明娜,以及25名芬蘭學生一起研發出來的。整個“動物世界”系列課程涵蓋了語言、數學、音樂、美術、生物、體育、動物研究等多方面知識,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可能兩周完成學習,學習能力差一些的,一個月左右完成全部課程。
整個小學6年時間,馬蒂娜和蘇明娜都會伴隨她們的25名學生一起成長,她倆是“全科教師”。“我知道,中國孩子可能會覺得我們教的數學課太過簡單,但如果他們試試動物世界系列課中的動物學研究課,他們會覺得有點難。”馬蒂娜說,往后的課程,孩子們需要知道什么動物有什么樣的生活習性、愛吃什么、脾氣怎么樣,遇到狗熊發怒應該怎么辦,等等,“重點是教會他們適應生活”。
若子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