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近年來,國家對扶貧問題提起了高度的重視,出臺系列政策文件和多項實施方案確保職業教育扶貧富民工程順利實施,把實施職業教育扶貧富民工程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推進教育扶貧的實施,給貧困學生的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職業學校教育扶貧思路創新的轉變
國家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就需要加大對產業的扶貧、教育扶貧以及技能扶貧等等,教育扶貧首先就要解決人們的素質問題,多引導貧困農民家庭積極工作發家致富,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扶貧必扶智,只有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才有更好的能力去改變生活現狀,根據國家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教育還處于滯后的階段,并且城鄉以及東西部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因此應該在觀念上就加強交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也要對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提高重視,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讓更多的高端人士接觸到貧困地區的教育讓他們伸出援助之手,也可以多組織一些城市教師進行支教活動,讓互聯網技術也走入貧困地區,確保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平等、高質量的教育平臺,孩子們在基礎設施良好的環境中學習對其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一個貧困家庭能夠有一個孩子考上大學,那么在其畢業之后就可以有能力帶動一個家庭脫貧,貧困家庭有了文化與知識就有了發展的希望,這也是教育扶貧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同時只有深刻的認識到如何貫徹扶貧開發思路,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民。首先,新思路的貫徹也是順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任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順應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幫助扶貧事業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因此在落實了扶貧開發計劃之后也能相應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其次,實現教育扶貧新思路也是新時期新階段的迫切要求,國家為了更好的貫徹扶貧開發目標、戰略重點等就應該從實際出發,堅持從貧困地區出發根據有效的扶貧開發政策,通過實踐證明可以看出,過去的扶貧計劃呈現出單一、短期、分散的特點,這不符合新時期的發展要求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現狀,對于這種情況,就應該嚴格按照中央的指示,在加快經濟發展推動經濟進步的同時,根據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的四個發展為主要理念來進行扶貧開發計劃,同時也要多凝聚各個方面的力量,創新扶貧開發的基本模式制定出相應的機制與方法,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文化全面發展。
二、職業學校教育扶貧思路的創新問題
要想探索出一條新型的扶貧模式就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新穎。在一方面中要重點強調從根本上著手,多發現相關的扶貧對象與政策,同時相應的提升貧困者自身的能力,同時可以對相應的政策進行推廣與傳播,利用多途徑的方式來實現真正的脫貧。二是模式新穎。要想實現教育扶貧思路的創新就需要推出全新的扶貧模式,在這其中對扶貧對象的素質提升也是重點所在,將全部的扶貧資源進行一定的整合可以以村為主也可以以村民自身為主,無論處于何種情況都要將村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據實際情況來將幫扶計劃落實到實處。三是作風新穎。扶貧團隊在進行工作的時候要本著嚴格、細致、落實的基本工作作風,只有做到了這幾點才能使得扶貧項目得到更好的、更加規范的運作,同時扶貧教育工作也得到根本變化。
三、扶貧思路的轉變的對策與建議
通過近年來的教育改革,大多數貧困地區的教學情況已經好轉,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改善,但是僅僅依靠國家的扶持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國家提供給貧困學生一種再生的能力。
(一)建議自治區層面出臺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細則
針對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過程存在一些誤差和“邊緣貧困”的客觀實際,建議從自治區層面不斷深化改革,出臺并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的細則,以便規范地方操作的客觀性和統一性,確保貧困地區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如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補助這項工作,建議上級出臺相關文件是建檔立卡戶學生非寄宿生和寄宿生全部獲得資助。北流市出臺更準確的教育扶貧政策。
(二)建議自治區在政策、資金、項目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加大對全區重點貧困縣教育的投入力度,優先支持貧困村義務教育學校規劃建設,全面改善其基本辦學條件,讓山區孩子能就近享受公平優質教育資源。逐步改善貧困地區軟環境,加強對職業學校的指導,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解決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和企業用工困難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升特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加大對建檔立卡貧戶中職學生的資助扶貧力度,對其就業進行系統后續跟蹤扶持。
(三)加強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
從自治區層面定向培養貧困村學校教師,加快改革農村教師培養機制,定向培養一批農村貧困家庭出生的優秀畢業生。每年選派一批城區學校優秀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提高貧困鄉村學校教師待遇,嚴格執行邊遠山區教師津補貼政策,落實貧困地區學校教師績效獎勵機制。建議對有條件的鄉鎮在鎮區附近的鄉村學校教師公租房,這樣方能改變年輕教師下得去留不住的現狀。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引進高素質人才。
(四)加強貧困學生“情商扶貧”力度
針對應試教育缺失、傳統文化得不到傳承、道德滑坡等問題,在開展扶貧助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這部分學生“物質上的貧困”,更要關注這部分學生“精神貧困”,要將物資資助與精神激勵、情感交流和心理關懷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多元化的教育輔導,設置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專門課程。通過組織受助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黨員主題活動等方式,創造和拓寬貧困學生回報社會的途徑,讓他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價值觀教育。
(五)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組織和宣傳力度
從自治區層面要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力度,有效地形成政府組織宣傳,貧困生積極參與培訓,學校嚴格培訓的模式。加大宣傳力度,各級勞動就業部門要利用各種信息渠道,如報紙、廣播、網絡等進行廣泛宣傳,使政策宣傳到貧困村,到貧困學生,促進“兩后生”培訓政策落到實處,也進一步推進培訓學校的“兩后生”工作。
作者簡介:鄧斌(1974—),男,漢族,廣西玉林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公共管理、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