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 吳新磊
摘 要:中學化學是在原子、分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新課程標準對中學化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極為關鍵的教學方向。為此,本文分析了當前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具體的優化策略,以便為加強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一、新課程標準下中學化學的教學本質訴求
在新課標背景下,中學化學的要求更加傾向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學習計劃,降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的訓練模式,是新課標對于中學化學提出的全新評估標準。中學化學既包括理論知識諸如元素周期律、物質結構、反應速率與衡、電解質溶液理論等,也涵蓋了化學實驗技能和有機化學知識化學計算技能等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上,必須寄托于學生的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保障學生在獲取化學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能夠利用收集有效信息的觀察視角,重新認知化學現象和實驗規律,并在實驗過程中深入思考和交流,達到中學化學教育的積極引導力。因此,無論從新課標對于中學化學的要求,還是從化學課程知識體系的學習規律中都不難發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優化課堂教學質量的本質訴求,而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是化學素養的最終培養目標。
二、當前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
在以往時期,中學化學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受限于高考目標的教學體系,在本質上并未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化學課程的設置本身缺乏趣味性,無法真正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感。而化學研究方向更加偏向于客觀規律的總結,實驗現象的發現,相對于脫離新課標理念的化學課堂教學內容,實質上也是一種偏離教育路徑的現象。教師并未將學習的主動權交于學生,同時規劃課程內容過于單一,僅圍繞教材內容探討化學知識,很難激發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也弱化了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雖然在實驗教學活動中,學生具備較強的參與感,但是并未養成獨立實驗的良好習慣,甚至在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后無法單獨完成化學實驗。因此,諸多現象表明,中學化學課堂教學并未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且缺乏吸引學生的課堂元素,欠缺開發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能力的教學模式。
三、新課程背景下優化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積極策略
(一)設置問題線索自主探究
設置問題線索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化學規律的積極策略,是將學習權利交還學生的有效方法。在中學化學知識體系中,其本身的連貫性較強,化學教師可以將每一節課程的重點作為引導學生思考的原始素材,由學生自主預習來完成知識的傳授。這樣的翻轉教學模式,既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的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人教版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中的第一課時“分子和原子”的課堂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將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粒子作為預習問題,同時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由學生自行學習后在課堂進行統一講解。此時學生對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學結構產生了諸多聯想,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模式,轉化相對抽象的學習內容,設計形象突出的多媒體教學案例,客觀認知分子和原子的化學結構,開拓探究式教學的學習路徑。
(二)補充生活化的教學資源
中學化學的課堂教學內容設置過于生硬,學生對于諸多抽象問題并未產生積極的思考動力。課堂教學中氣氛沉悶,知識體系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難以產生真實聯系,以至于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退化。針對這樣的現象,需要以開發生活化教學資源的方式,為化學知識注入新鮮的感官體驗維度,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興趣。而化學知識本身也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教師可以從中尋找恰當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產生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思考維度,進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以人教版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將重點教學內容金剛石、石墨、C60的相關物質作為教學案例,諸如設計鉆石和鉛筆芯的物質比較,引導學生掌握生活元素中必然存在的化學知識,從而構建形象認知化學知識的思考角度,并了解碳元素的化學活性,及其能夠反應生成的各種衍生物。當學生在化學知識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中找到其必然存在的聯系之后,便會產生更為形象的認知,從而降低化學知識抽象度,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
(三)支持自主完成化學實驗
學生化學現象的觀察、總結、分析、解決能力是中學化學實驗課程的主要培養方向。需要以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內容為主要方式,開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是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較強,無法獨立完成的現象較為明顯。為此,化學教師需要以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為主要培養方向,在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對于化學現象的觀察能力,同時加強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從而消解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以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為主導,通過分層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掌握客觀的實驗規律。以“不同催化劑對雙氧水制氧氣的影響”的實驗課題為例,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無法體現實驗現象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現觀察其他學生的實驗方法,從中對比自身實驗操作的不足之處。并由其他同學的解答來強化自身對于實驗操作的主觀認知。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思考方向的干預較少,學生仍然以觀察實驗現象的規律為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因此,可以逐步弱化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轉化為自主探究問題的主觀思考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對于中學化學教育的具體要求已經發生轉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發化學教學內容的興趣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于化學規律的掌握程度,均為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優化方向。為此,需要設置問題線索自主探究,補充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支持學生自主完成化學實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更好的完成新課標任務,優化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汪俊生.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J].考試周刊,2011(36):192+191.
[2]崔偉.提高化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良好教學策略的應用[J].化學教育,2010,31(S1):4-5.
[3]陶春敏.優化課堂提問 提高教學效率——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課堂教學策略[J].化學教與學,2010(04):27-29.
作者簡介:張民(1973—),女,漢族,北京延平人,本科,高級教師。
吳新磊(1990—),男,漢族,北京延慶人,本科,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