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教學內容開展經典詩文誦讀,符合教學要求,還能更有效地組織好教學,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培育健康的人格
關鍵詞:經典誦讀;教學模式;生活體驗;感悟生活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科目,包含心理、道德、法律、文化等知識,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內容豐富、綜合性明顯突出。它從各個方面加強了對學生愛國主義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其教育的核心不僅僅在于傳遞知識,了解知識,而更注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育。教育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備必要的法律知識。顯而易見經典誦讀與《道德與法治》課相結合,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不僅符合教學發展的要求,還能更有效地組織好教學活動。經典誦讀活動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提升學生誦讀能力的同時,加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更能提升青少年各方面素質,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
一、順應時代發展,開拓新思維,創造新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分為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培養。讓初中生在情感上認同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從長遠出發,必須順應時代發展,開拓思維,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汲取原有教學模式精髓的基礎上,積極探討順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時代,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可以把經典誦讀活動引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之中,讓它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經典誦讀中學習,在經典誦讀中體驗,在經典誦讀中收獲知識,在經典誦讀中增長見識。讓以往死板沉悶、沒有活力,缺乏激情的課堂發生質的變化。
政治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過課堂誦讀、討論、辯論、游戲、自測、調查、課堂模擬采訪等活動擴大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常言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經典誦讀活動的加入,可以讓全班參與其中,符合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的踐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最終目的就是在于踐行,然而要想踐行,必須首先要理解,理解才會運用。而經典誦讀對教學知識的理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思考、反思和踐行。如:《少年有夢》這節課設計中,我首先通過分角色誦讀的形式誦讀了《我為少男少女歌唱》這首詩。通過誦讀,讓學生理解詩歌中青少年是青春、活力、熱情的一代;激發廣大青少年熱愛生活,追逐夢想,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力,發奮圖強,實現中國夢。導出本課的內容:少年有夢。進一步通過誦讀,通過聆聽引導學生認識青春的美好,認識到少年有夢想的重要性,啟發他們編織好自己的夢想,為夢想揚帆起航。再充滿激情的誦讀中,在詩歌熏陶感染下不斷激發學生們生命的熱情和勇氣,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出書本知識:有夢就有希望,努力能實現夢想。在《少年有夢》這課最后,播放視頻《少年中國說》進行情感的升華,讓學生伴隨著音樂進行誦讀,在激情誦讀中明白少年有夢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關系到國家興旺,關系民族發展。層層遞進,慢慢升華,讓學生們在活躍激情的課堂中,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課堂氛圍中明白生活在新事物不斷更新的時代,生活在信息千變萬化的時代,我們青少年更要珍惜時間,清醒的認識到沒有夢想的青春是混沌的,沒有奮斗的青春是迷茫的。從而樹立刻苦學習好習慣,從一點一滴做起,孜孜不倦、勤勤懇懇,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努力。最后得出書中結論努力就有改變,進一步說明夢想對青少年的重要性。
二、讓經典誦讀走進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學生對生活的體驗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世界絢爛的瑰寶。中華經典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是文化教育的精華,是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不僅僅能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與書本知識相結合,讓優秀的文化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養和文化修養。
經典誦讀的加入能使初中生在情感上認同所學的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教學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從長遠出發不僅能讓學生提高道德修養,也能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傳承。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經典誦讀創設特定的情景,并以此為背景設計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從書本中獲得方法,并嘗試著運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較好地將能力提高、道德品質培養和人格完善融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如: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在講授《親情之間》時創設了這樣情境:首先多媒體展示《弟子規》視頻,讓全班跟著視頻誦讀《弟子規》。然后讓大家在誦讀后思考,并小組相互探討《弟子規》中是怎樣孝敬父母的。再次出示《弟子規》分別讓孩子們指出他們在以下情境中是怎樣孝敬父母的?讓學生根據詩句分析,然后教師在進行總結點評。知識不僅在于識記更在于在生活中的運用。讓他們根據《弟子規》的相關知識,自我反思和總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今后應該怎樣與父母相處,怎樣孝敬父母。結束時在伴隨音樂誦讀《游子吟》升華學生的情感認識。課堂之中通過此類的情景體驗生活,讓靜止的知識從紙面上站立起來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
課堂教學形式、教學過程都是多樣化的,有探究分享、閱讀感悟、方法技能、體驗生活等。無論什么樣的活動形式還是教學過程,都可以和經典誦讀相結合。誦讀經典作品是一種感化熏陶,是一種寶貴的教育,會讓學生受益終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經典誦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在經典詩文誦讀之中受到教育。讓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生活、感悟生活、體驗生活,提升自身修養,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關注社會,關心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同時經典誦讀也讓《道德與法治》課變得生動,更好的發揮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化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霞.如何在少先隊工作中深入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黑河教育,2014.
作者簡介:張輝,常德市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