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因其歷史久遠、自成一派而備受重視。幾千年以來,已有許多人對它進行過研究,無論是哲學,還是經濟、政治、行政管理方面,都有不少研究論著。本文選取《道德經》中三個章節的內容,以探索為人處世之法則為出發點,結合相關案例,分析和歸納出幾條為人處世之道理。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處世哲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作為先秦諸子的道家代表作之一,已經有許多人對它進行過研究,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均有涉及。崔健、張博寫了《對老子“為而不爭”思想的幾點思考》一文,李富強從天道觀與人道觀進行探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江向東發表《“道”、“自然”與“反”——老子<道德經>新詮》,從“道”、“自然”與“反”這幾個點之間的關系出發,對《道德經》做出了新的詮釋,頗有新意,他認為,“老子哲學”是一種忘世治學,因其所肯定之“自我”境界駐于“情義”一層,故其取“觀賞”世界之態度,由此即成就中國古代純粹藝術精神;“道”乃《道德經》一書中最核心的概念,老子正是以對“道”的探索為邏輯起點展開其關于宇宙與人生問題的全部論述;此書所首要關注的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故老子《道德經》中之“道”等核心正是其與外部世界“對話”中獲得的理論成果,而“道”以“自然”為其貫穿始終之最高原理或原則;“自然”這一概念,在老子《道德經》中之本質的含義,指被建構為指稱一種非“人為干預”的“思維模式”或者說“思維境界”;依據老子《道德經》中的觀點,現實世界之諸多“苦難”與“問題”,其實都不過是源于“亂作為”或曰“不自然”,故“道”只能以“反”的方式歸于“自然”。
基于此,本文圍繞老子《道德經》中的幾個章節,從哲學角度進行探索和分析,得出一些處世智慧,
一、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道德經》第十二章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認為,多彩的顏色、繁雜的聲音、美味的食物等會使人的五感受損、欲望放大,所以,圣人向來只追求飽腹而拒絕聲色犬馬的生活。然而,隨著歷史的前進和時代的發展,人類科技日趨發達,我們的世界越發多彩,且充滿著誘惑。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辨別,如何去彼取此呢?
答案就是:遵循“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的原則。
“適可而止”指說話做事不能太過,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停止。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時代,都不能丟掉這一準則。
以“建安之杰”的天才型文學家曹植為例來談。起初,曹植的才華得到父親曹操的大加贊賞,父親也有意在各方面鍛煉他。無奈曹植身上文人放蕩不羈的性格太過明顯,幾次三番惹惱自己的父親,挑戰他的權威,最終被大哥曹丕奪走得太子之位。從此,曹植的人生走向了另一種境遇,處處被打壓,縱有滿腹才華,也無處施展。長期的抑郁不得志使得曹植年僅41歲便走向生命的終點。
“過猶不及”則是指事情做得過了頭,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淮陰侯韓信在與高祖談論各自領兵能了時說了一句“臣多多益善”,卻為自己功成名就之后慘遭殺害埋下了禍根。君臣之間、父子之間、朋友之間、夫妻之間同如若沒有把握好一個度,反之,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結局。
正所謂:凡事“適可而止”,其實“過猶不及”。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善于了解他人可稱為明智,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稱得上聰明。在老子的觀點里,一個人能夠很好地了解他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以此去揣測別人的心思,或者因此去做一些溜須拍馬的勾當,從而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
怎樣做算是有自知之明呢?
首先,我們應該從內在關注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學會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正確了解自己的內心后,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在幾十年的人生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其次,我們應該不斷超越自己。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我們不能一味地事事都追求人生第一,要做的,是不斷超越自己,時刻督促自己進步,成就優秀的自己。陶淵明在幾次三番之后,深知自己不適宜混跡在黑暗的官場,索性回歸自然,做一名普通、悠閑的百姓。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思考,不斷地感悟自然的力量,將自己的境遇述諸筆端,成就一派山水田園詩風,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等等
知足常樂,不忘根本。“知足常樂”就是要求我們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都要懷有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不忘根本”指的是我們要牢記自己最初的夢想,不要因為在途中遇到別樣的誘惑或挫折就放棄了它,最終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好比有的官員最初身為他人之楷模,但因為官場的誘惑而蒙蔽了雙眼,遮蓋了自己的真心,從而走上“貪官”的不歸路。
人生沒有長生不老,我們能做的唯有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斷地提升自己,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盡最大可能去增加生命的高度和拓展生命的寬度,而并非一味地及時行樂。
三、為而不爭,功成身退
《道德經》里提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金錢、名譽、地位都不可奢求太多,即便才華橫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有退休的一天,這是自然之道。
“滿招損,謙受益。”古來之談。一個人胸懷大志、身懷絕技是好事,但不能鋒芒太露,這樣很容易招來禍端。另外,一時成功的人不能永遠躺在功勞簿上不下來。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或許在第一步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此外,做人要謙遜。不能恃才傲物,盛氣凌人,這樣很可能隨時為自己埋下禍根。如《三國志·魏志》中的楊修便是慘淡收場。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歷代王朝更迭,沒有不流血犧牲的,也會成就不少英雄人物。昔日劉邦打天下,身邊功臣良將云集,個個戰功赫赫,如韓信、張良。但在實現漢朝大一統后,子房選擇歸隱山林,快活地過完自己的后半生,而韓信被封淮陰侯不久就離奇死亡,這其中不乏因功高蓋主且不知隱退而遭致滅頂之災。
在各種關系中,我們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時時刻刻帶著主角光環出現,只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做到進退適宜,讓有能者居之。正如《尚書·堯典》中提到三皇之間的相互禪讓,體現的便是這樣一種精神。
因此,“為而不爭,功成身退”,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種哲學觀。功成身退,也就是回歸自然,這便是“大道”。我們當認真揣摩,加以運用。
四、結論
朱熹曾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生在世,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處世哲學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沒弄明白其中的一點。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為人處世之哲學,只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便足以將人生過得順暢而且通達。一是深諳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之道;二是正確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爭取做一個智明之人;三是做到“為而不爭,功成身退”,可以為了事業而不懈努力,但取得成功后不可耀武揚威,低調做人。
參考文獻:
[1]張明娜.諸子百家[M].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3版.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
[3]朱議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11月.
[4]崔健,張博,劉曉晨.對老子“為而不爭”思想的幾點思考[J].傳承,2016,(04).
[5]江向東.“道”、“自然”與“反”——老子《道德經》新詮[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7,(01).
[6]李富強.老子的天道與人道觀探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5,32(06).
[7]許結.老子人生哲學與智慧[J].中國德育,2017,(08).
[8]程靈生.老子執御的意義[J].華夏文化,2016,(04).
[9]何忠東.論老子《道德經》的實質兼點滴啟示[J].南方論刊,2014,(12).
作者簡介:許婭(1991—),女,漢族,貴州普定人,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