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穎
人最好的狀態是回歸本真,教育最好的狀態便是“自然”。讓教育自然地發生,是最為理想的境界。幼兒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者不能簡單地扮演“知識搬運工”的角色。由于幼兒的感知通常都是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對自然、對世界的朦朧認識,因此,尊重天性、尊重規律就成為開展幼兒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成都市天府新區永興幼兒園堅持踐行“自然生活教育”,引導幼兒向生活學習,在生活中創造。為促進幼兒獲得本真而又靈動的發展,園所從內外維度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做好掌舵者與護花人。
“親近自然,回歸生活”的辦園理念,無疑最大限度地展現了永興幼兒園的人文教育色彩。自古而今,人類從自然那里得到的饋贈數不勝數,社會文明也是在自然中衍生,同樣地,自然也必會給予教育以雨露。園所在自然生活教育的引領下,確立了“善觀察,好動手,樂探究,愛生活”的育人目標,旨在培養孩子們的多種學習與生活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將游戲和生活的自主權交給幼兒,盡力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園所秉持“社會滿意、家長放心、教師幸福、孩子開心”的辦園宗旨,堅守“懷揣一顆童心、擁有一番耐心、撒播一腔熱心、奉獻一片愛心”的精神,讓幼兒教育充滿溫暖與智慧。
“孩子的成長有順序性,自然的發展有規律性,我們要允許孩子們親近自然、回歸生活,用愛的教育慢慢灌溉他們,陪他們在自然的游戲環境中慢慢長大。”張玉園長的話語,點明了園所的教育態度,體現了園所的價值觀念。以此為前提,園所在環境建設上“挖空心思”,希冀給幼兒營造出最好的學習氛圍。
毋庸置疑,環境能夠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是園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永興幼兒園通過加大資源整合與環境建設力度,給孩子們一片自然純凈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在最自然化的校園中自由健康地成長。從現實出發,園所對班級、園區、游戲區域等分別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包裝”。
首先,創設適宜的班級環境。為了拉近孩子們與生活的距離,園所充分收集各類自然材料,巧妙融入班級環境建設中。把石頭、木頭、竹子、瓦片等投放在美工區,讓孩子們在這些材料上涂鴉、拼圖、粘貼,進行多樣化的美術創作;把泥土投放在陶吧,讓孩子們進行泥塑創作;把螞蟻、蠶、蝌蚪、知了、蚯蚓等小動物放入“自然角”,讓孩子們觀察它們的特點,記錄它們的成長過程;在“建筑區”放置不同大小的木材、竹筒、玉米谷等等,引導孩子們探索不同材質的搭建方法;在“角色扮演區”投放樹葉、玉米殼、粽葉、稻草等材料,讓孩子們進行大膽的創意設計與表演,激發幼兒的表演興趣和想象力。
其次,打造多元化的園區環境。園所大廳中,擺放著各類不同的種子,供幼兒觀察、認識;刺繡的民間故事、二十四節氣介紹圖,使幼兒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一樓(大班)廊道有裝在竹兜里的水稻、高粱、小麥等糧食作物,還有竹席繪畫的成語故事;二樓(小班)廊道里有盛滿蘋果、桃子、西瓜、葡萄、橘子等水果的小筲箕;三樓(中班)廊道里有裝著白菜、芹菜、萵苣、土豆、紅薯等蔬菜的籃筐,在廊架上,還有“雞公車”“籮篼”“竹梯”“木板凳”等本土玩具,這些材料,進一步拓寬了孩子們的學習領域,豐富了孩子們的游戲資源。
再者,充實戶外大區域游戲環境版塊。園所為每個班級提供了約35㎡的種植區,讓孩子們分小組在自家的“自留地”上開展播種、培育、收獲等系列種植活動;利用“角色扮演區——歡樂谷”,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使其成為孩子們展示自我的小舞臺;在“野趣游戲區——幸福果園”中,孩子們可以進行野趣游戲,利用小土坡、草地,用木、竹、輪胎制作的攀爬墻,以及用竹篩、玉米殼、木樁制作的靶場等,開展相關活動,鍛煉孩子們堅強勇敢的品格;“大型建構游戲區——玩具之家”,更是打破了班級界限,以“每月一主題,每周一活動”的形式進行大區域建構游戲,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與集體意識。

>> 張玉園長和小朋友們一起閱讀繪本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規矩的制約,一個機構的運行也要做到有法有章。長期以來,永興幼兒園一直堅持“依法辦園”,認真貫徹落實“三重一大”事項決策機制,即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資金使用都由集體研討決定。同時,高度重視黨建工作,嚴肅落實幼兒園廉政建設,做到黨務、園務、教務、財務四公開,接受廣大教職工和家長的監督;嚴格執行財務、資產管理相關制度,堅持執行一般金額行政會決議,重大金額通過園長辦公會、教代會討論決定的制度,真正讓每位教職工了解幼兒園的資金使用情況;結合“兩學一做”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家委會建設,使家長監督更加廣泛有效;規范教職工崗位聘任和工資待遇方案,采用“以能上崗,以量定薪”的原則,將全園教職工納入統一的崗位體系和工資分配制度,打破崗位界限,確立“公開競爭,能上能下”的崗位聘用制度和“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的工資分配方案,開展多彩工會活動,關心教職工生活,確保教職工的各項權益。
此外,在遵循“喚醒和啟迪幼兒的自我意識,順應和激發幼兒的自然本性,聯系和激活幼兒的生活經驗”三個幼兒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園所修訂了《永興幼兒園章程》,制定了《永興幼兒園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進一步細化了園務計劃及保教、保健、安全、后勤等部門計劃,優化了《永興幼兒園園本課程實施方案》,使園所的管理體系有了明確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常規管理是保障辦園水平提高的基礎。園所通過“每日巡查”的日常教學管理模式,狠抓教學細節管理,完善對一日活動各個環節的監督和調控,并由保教部門定期檢查教師月、周計劃,備課本、聽課本、學習記錄本等,保證每月自查、園查和記錄工作的合理推進,使日常教學的過程性管理變得更加科學、規范。
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安全管理不容忽視。園所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為指導,逐步完善了安全管理網絡,嚴格執行入、離園接送卡使用制度和外來人員登記和排查制度;健全了突發事件的緊急救援程序和上報制度;建立了微型消防站,修訂了《火災事故》《樓道踩踏》等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并通過形式多樣的安全演習、講座、宣傳等活動,使安全防范意識深入職工內心。與之相應的,是針對幼兒層面的衛生保健工作。為使孩子們身體發育良好、體態健康,具有愉快、穩定的情緒,以便適應學習與生活的需要,永興幼兒園制定了《幼兒體格鍛煉方案》《特殊兒童管理辦法》等保健制度,為幼兒在園所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種植區活動

>> 開放閱讀區
創新,是進步的源泉。在教師培養方面,永興幼兒園以創新為方向,堅持開展針對性強的隊伍建設,為園所發展創造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園所認為,管理團隊是“靈魂”,要發揮領頭功能。針對該團隊,園所執行“一巡、一講、一帶、一包”的管理模式,即管理人員堅持“每日一巡”“每周一講”“一帶二徒”“包干一個年級組或教研組”的業務管理要求,落實管理干部職能的量化分工,鍛煉干部的管理能力,強化角色意識,引領管理團隊成長為“管理與業務能力皆強”的隊伍。
對于基層教師,園所著力強化師德教育與分層培養機制。定期組織教職工參加形式多樣的師德專題培訓,并邀請專家到園所開展教職工心理健康培訓活動;帶動全園教職工簽訂了《師德承諾書》,制定了《永興幼兒園教職工師德考核表》,期末師德考核在90分以下者,扣除相應獎金;并根據教學現狀和教師的個性需求,將教師分為適應期(兩年內新上崗教師、轉崗教師)、成長期(從教兩至五年內的教師)、成熟期(從教五年以上的教師)三個層次,為其量身定制了依托“師徒結對”,依托“標桿園聯盟”,依托“教研工作室”“名師工作坊”的培養策略,提升他們的教學組織能力,班級管理水平與教科研能力。
“科研興園”是永興幼兒園的重要課題,園所以教研活動為支點,穩步推進教師培養工作。通過落實“推門課”和“每聽必評”教研制度,園所積極引導教師圍繞日常教學中的問題開展交流研討活動;每月兩次的全園教研活動中,教師們以“大區域游戲中觀察幼兒的行為”“集體教育活動中有效指導策略”等主題為切入點,采用上課、聽課、說課、評課、案例教學、案例分析、案例反思等方式進行反思與探究,促進教師間的互研互學,強化教師的教研教改意識。為形成“人人參研”的良好局面,園所還對園本教研活動機制進行了整合,從“能者多研、培訓為主”模式到“人人參研、人人做主”模式,設立了三個特色教研工作室,每個工作室確立一個特色教研主題,開展教研活動。“改革創新的科研活動是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園所以區級課題《鄉土資源在幼兒園區角活動中運用的實踐研究》為主線開展研究活動,安排教師學習、研討、開課、觀摩,推動課題教研的快速進步及園內資源的共享。園所還以大、中、小年級組為單位,建立了三個課題組,依托幼兒園特色游戲活動“大區域自主游戲”,分別設立了“大區域建構游戲中幼兒建構能力的提升”“大區域游戲中幼兒合作意識的培養”“大區域角色游戲材料投放對小班幼兒角色意識形成的影響”為主題的小課題研究,老師們在研究過程中本著“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原則,敦促自我,精進不休。借助區、市各類現場教學活動、教學成果、幼兒技能等比賽平臺,園所開展了優質課評比、玩具制作、繪畫比賽、現場專題研討、環境創設評、情景故事比賽等活動,為教師們搭建展示平臺,逐漸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課程,既是幼兒園常規教學的載體,又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以“自然生活教育”為根本出發點,永興幼兒園確立了“回歸生活教學”的課程理念,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與自然環境發生互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園所建立了園長負責制下的“三部一體”園本課程管理體系,通過“開發部”“實施部”“保障部”管理網絡,形成橫向協作、上下聯動的管理機制。同時構建了本土化、個性化、多樣化,以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為主題的“1-3-1”園本課程模式,包括情景、體驗、生成式基礎課程,涉及五大領域內容;自主、探索、盡興式的特色課程,種植課程、大區域自主游戲課程、鄉土資源系列課程;學習、發現、體驗式的探究式課程。共同服務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種植文化”是永興幼兒園的特色文化,種植活動也成為與園所自然教育最為契合的教育。班級種植區是幼兒基本的活動根據地,在這里教師和孩子們一起開展了“播種、培育、收獲”的系列認知、觀察和探究活動,幫助幼兒積累自然科學知識,建構科學探究經驗;園所擁有2000㎡的“幸福果園”,種植了不同季節開花、結果的本地果樹,讓幼兒體驗觀察、采摘、分享、豐收的樂趣;利用立體種植墻,種植多肉植物,用竹筒做它們的“家”,由幼兒和老師親手種上各種形態的多肉植物,定期進行培育、觀察活動;“親子種植”“科學探索”“綠閣跳蚤市場”等系列“收獲”延伸活動,豐盈了種植活動的內涵。
另外,園所還十分重視對外界資源的引進與吸收,大力推進“家—園—社區”三位一體的有效合作,擴大對外交流。園所經常開展園級常規家園活動,如家委會、新生家長會、專家講座、家長開放日等;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合理利用家長資源的特色家園活動,如親子春游、親子閱讀、蔬菜義賣、家長種植顧問等;開展以社區為依托的,能夠高效整合社區資源的家園活動,如“學前宣傳月”“招生宣傳”等宣傳活動,以及依托社區特色產業、文化開展的“參觀貝瑞草莓園”“同治龍窯一日游”等活動。并堅持虛心向標桿幼兒園學習,加大對合作幼兒園的幫扶力度,努力與國際接軌,開展“日本觀賞錦鯉贈送活動”等交流活動,及時接受與更新教育理念。
自然界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自然環境是最好的學習場。對自然的敬意,驅使永興幼教人無限地去向生活靠近,向教育的本質回歸。讓教育保有自然本色,理當成為每個教育者的追求,無論面對多少風浪與迷惘,堅守本心,才是最佳選擇。未來,園所將繼續深化“自然生活教育”,統籌多方資源,躬耕不輟,為幼兒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開鋤節

>> 柚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