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 王文薈
摘要:單元體驗式教學研究,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種教師教研方式。它將教育科研融入日常教學工作,助力教師解決無研究時間、無專業引領、無實踐路徑的突出問題,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簡單易行見實效。“單元”是將重要研究方法整合為一個研究流程,教師“體驗”基本科研過程,經過若干個“單元體驗式”研究即可持續優化各種教學行為,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單元體驗式教學研究;教學行為改進;教育科研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0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4A-0035-04
單元體驗式教學研究是在教育理論觀照下,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發現、理解和感悟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實踐活動。它是教師針對一個教學問題,經歷基本科研流程,改進某種教學行為的探究過程,是行動研究法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應用,提供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緊密結合的一條途徑,為一種創新的教研方式,簡稱“體驗式研究”。其中的“單元”,包含聚焦研究問題、進行現狀調查、查閱文獻資料、提出研究假設、開展實踐驗證、總結行為變化等六個基本要素,是教師教學研究的基本單位,具有改變教師個人教學行為的特定功能。
一、價值追求
體驗式研究是教師關于個人的教學研究。“體驗”注重個體的深度參與、內在感受和系統思考,在豐富的實踐情境中,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的不足,研究自己的課堂,解決自己的問題,持續改變自己的教學樣態。體驗式研究是教師掌握研究方法的教學研究。“單元”是進行教育科研活動的載體和平臺,在研究過程中突顯研究的環節,將富有特點的孤立方法整合成基本流程,是教師一次教科研歷練的過程。體驗式研究是教師改變教學行為的教學研究。它聚焦教師在教育觀念指導下指向教學內容的系列教學管理動作,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這也是體驗式研究的本意。
單元體驗式教學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追求:
1.解決實踐中的真實問題
研究源于工作需求,幫助教師把握教育教學的基本原理及學生成長規律,樹立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研究結果提供教育教學工作的新行為。
2.優化日常教學工作方式
合理分配工作時間,研究過程真實,研究方法適切,教師由經驗性思維向探究性思維轉變,教育實踐由經驗的水平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3.體驗教育科研基本過程
教師聚焦研究問題,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科學的工作態度,具備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與提高專業素養。
如果我們拓寬學校教學管理思路,支持每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單元體驗式教學研究,形成學校濃厚的教學研究氛圍,教師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親身經歷、貫穿情感、內化生成,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的有效性就會不斷增加,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我們就獲得了大面積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
體驗式研究與教學工作一樣,都是教師的一種工作常態,但在本質上又不同于教學工作。體驗式研究是以創造性地探索未知的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以改變教學行為為主要任務,是在理論指導下開展工作;教學工作是依據課程標準,以學生可接受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傳承的教學活動,是在經驗基礎上進行工作。體驗式研究強調科學探究,關注邏輯線索,突顯規律認識,注重行為變化,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二、基本過程
體驗式研究是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研究活動的集合。它關注研究的問題化、情境化和操作性要求,抓實教師研究過程,引導教師真實思考,扎實運用研究方法,促進教學行為切實改進。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研究筆記,主要采取“三個一”的形式:教師在辦公桌上放一本理論書籍、一個筆記本、一支簽字筆,有時間就學習理論,有想法就實施驗證,有做法就記錄下來。將研究活動融合在日常工作中,這是真實研究的保證。
為了確保此項工作有序推進,我們選擇六個樣本學校進行試點,涵蓋公辦、民辦學校,高中、初中、小學學段,教研組、年級組、學校層級,經過努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結合泗陽縣雙語實驗學校周淑青老師的研究案例《繪本輔助習作教學——培養學生樂于表達的興趣研究》闡釋研究過程。
1.聚焦研究問題
教師經歷豐富的教學情境,產生諸多教學困惑,體驗式研究以此為基礎,在研究過程中更新視角、深入思考,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司空見慣中,發現問題、梳理問題、表述問題,分析自己的教學癥結所在。教師可以通過各級各類的評優課、示范課、研究課展開研究活動。教師在這些課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容易發現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實地調查、查閱文獻、提出假設、實踐驗證等環節,將學術性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性措施,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
例證:每周四的三年級習作指導課,孩子們就開始犯愁,習作題布置后無從下手,上交的習作內容貧乏、語言平淡、言不達意,缺乏真情實感,許多教師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參與體驗式研究后,我開始關注這種現象,感覺到習作教材是以主題安排為主,缺乏內容規定性和指導有序性,很少有循序漸進的習作基本功訓練,習作教學效果依賴教師個人素養。教師在習作課上往往簡單地提一下基本要求,缺乏有效的指導,讀讀范文就草草收場,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加上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寫不出真情實感也就不奇怪了。究其原因,是缺少習作教學資源和教師習作指導行為不當。
2.開展調查研究
現狀調查是教學行為改進的邏輯起點,必須掌握目前教學狀況的具體事實。教師本人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錄音和錄像,訪談其他教師觀察結果,對學生進行詢問,通過聽反映、看現場、查資料的方式,將學生談話、課堂觀察、教學設計、試卷分析等第一手資料進行記錄,并及時整理分析調查材料。在充分占有大量事實的基礎上,反思自己教學行為中存在問題的根源,根據教學經驗探尋改正策略。
例證:針對這一問題,我開始積極尋找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首先對同組的老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同年級其他班級習作指導課的教學現狀,老師們在習作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其次抽取五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個別學生進行談話交流,了解他們是否喜歡習作指導課、為什么害怕習作、對習作課堂有何期待。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習作課是不喜歡的,學生缺乏生活經驗,缺乏創作想象力,不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有一個令人欣喜的發現,就是學生對繪本閱讀很感興趣,看完繪本都很樂意交流講述,即使平時很少講話的學生,也能根據繪本中的插圖敘述一二。因此,我確定了一個研究主題“繪本輔助習作教學,培養學生樂于表達的興趣”,進行繪本習作教學研究。
3.查閱文獻資料
查閱文獻是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基本保證,提供教學觀念內化的理論支持。在確定研究問題后,就要圍繞中心內容,閱讀各種教育文獻,廣泛查尋網絡信息,切實研究相關資料,捕捉解決問題的行動措施,幫助我們對研究的問題有初步的認識。體驗式研究是就事論事的研究,研究實際存在的問題,但也要有理有據,對實際問題做出必要的理論分析,加強經驗上的總結、理論上的提升,發現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途徑。
例證:對于習作教學中的困惑,我向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請教,上網查閱了一些相關的習作策略,才發現近幾年已有人把繪本閱讀運用到習作指導課中,而且很有成效。于是,我搜集了有關繪本閱讀、繪本教學、習作教學的文獻資料,學習作文教學理論和相關專業知識,及時了解繪本習作和習作教學動態。我還積極參加臺灣著名作家花婆婆方素珍的“兒童繪本閱讀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研讀管建剛的《我的作文教學主張》以及彭毅的《圖畫書》,在組內積極開設繪本習作研討課,不斷提升自身繪本習作教學水平。
4.提出研究假設
提出假設是教學行為改進的中心環節,是發展教師思辨能力的重要路徑。結合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結果,采用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揭示具體事實的內在本質聯系,提供比較可靠的研究假設。正確的假設以客觀性、操作性和預測性為主要特征,往往是在教學現場產生靈感,包括遵循的原則、具體的路徑、采用的方法等。研究假設將豐富的經驗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通過心智活動進行推理,將模糊的認識轉化為清晰的認識,引導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例證:通過現狀調查和研習文獻資料,我真正認識到,繪本中的圖畫與文字相輔相成,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利用繪本進行習作教學深受孩子的喜愛。我經過深入思考、反復論證,提出一種假設:如果能夠充分挖掘繪本中豐富的語文學習因子,利用圖畫的張力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鏈接學生生活實際,就能喚醒學生習作的愿望,激發學生樂于表達,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5.進行實踐驗證
實踐驗證是教學行為改進的修正過程,是整個體驗式研究的關鍵步驟。教師要把研究假設放在每天的課堂中去驗證,在實踐中甄別結論真假,判斷行為優劣,對理性認識進行修改,采取系列行動得出可靠的結論,從而改進原有的教學行為。學校領導、科研人員、學科同行通過觀察課堂教學,對教師教學行為進行觀測,檢驗是否與教學狀況相適應,來評估研究假設的有效性,使教學行為趨于完善。
例證:按照自己的設想,我在每次的習作教學中都滲透繪本學習,逐漸有了自己的習作教學思路,形成了合理的習作指導行為。舉一例說明,我根據臺灣作家幾米《童年下雪了》中的一篇故事《鹵蛋》,進行《我的愿望》習作教學的過程。
上課伊始,我出示文中關于鹵蛋吃飯前、過馬路、睡覺前的祈禱畫面及文字,學生迅速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類似經歷,馬上興致盎然,積極探討愿望是什么。經過師生共同討論,總結出愿望就是自己心里最看重的東西,表達愿望就是說出最真實的想法。我又引導學生想象:鹵蛋考試前,他又會許下什么愿望呢?激起學生自由創作的欲望,引發了學生第一次動筆。各人寫好后,我及時組織大家結合繪本內容進行交流。學生發現鹵蛋的愿望真是很奇特,但不會完全實現,那么我們會有什么愿望呢?引發學生第二次動筆。本次習作指導課,經過討論愿望、鹵蛋的愿望、自己的愿望三個階段啟發引導,依托繪本畫面激發學生想像,學生們很容易寫出了自己的愿望,在首尾各加一段,一篇習作就輕松地完成了。
我特別邀請教研組內老師參加此次活動,圍繞繪本習作教學進行研討。他們一致認為本課習作教學很成功,同時也提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完善了我的繪本習作教學思路。我的探尋還帶動了組內全體老師積極參與研究,形成了深厚的繪本習作教學研究氛圍。在此基礎上,我又將繪本習作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以《小繪本 大課程——我談繪本習作》為題開設講座,與全校老師進行分享,并且送教下鄉幫扶薄弱學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6.總結行為變化
體驗式研究不需產生關于教學的普遍規律,需要研究結果適合于任教對象的教學情況,關注是否形成新的教學行為,要求教學行為變得更加有效,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
例證:通過一學期的體驗式研究,我不再是按部就班走傳統的習作教學程序,而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習作指導策略,注重學生表達興趣的培養,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習作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學生對習作顯示了濃厚興趣,能依據繪本提供想象的空間進行有效的創造,進行擴寫、仿寫和續寫,學生表達欲望強烈,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找到了寫作的樂趣,習作水平穩步提高。所有這一切,都源于自己習作教學指導行為的改進。
上述六個環節組成的“單元”是一個整體,各環節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多次運用,先后順序也可做適當調整。在研究過程中,要記好研究筆記,積累原始資料,隨著研究工作的推進,不斷將資料進行加工和提煉,變成具有概括性的研究結論,增強自己的教學理解能力,感悟到自己的教學思路。這樣的研究促成教師對教學現狀的認識和對教學實踐的改進。
三、效果體現
根據六所試點學校反饋,教師響應迅速、參與率高,不少教師癡迷于這種教研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密切關注自己的研究問題,教學成績高于平行班級。大家一致認為,這種教研方式好理解、切入快、易操作、有實效,容易形成學校的研究氛圍,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體驗式研究經歷完整的教學研究流程,重方法、重體驗、重過程,積累豐富的探究經驗;體驗式研究基于教師自己的實踐,體現從實際問題出發,到探究教學規律,再到轉變教學行為的真實過程;體驗式研究側重于教學細節研究,解決了教師自己的教學問題,得出了自己的研究結論,優化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取得了自己的教學成績。
教師親身體驗教育科研過程,通過查閱理論文獻、深度思考和課堂實踐,不斷改進教學行為,對研究主題的領悟就會達到一定水平,研究問題由現象的認識上升到本質的認識,研究結論由個別的實踐轉化為普遍的運用,特別希望自己的研究經驗與他人共享,產生強烈的公布研究成果的欲望,這時撰寫論文已是順理成章。每位研究教師都可以把自己在體驗式研究中積累的一些個別性、碎片化、淺層次的研究素材,憑借自己的深入思考和精細表達能力,形成一篇優秀的論文,做一次精彩的報告,這在本地試點工作中已得到驗證。教師在撰寫研究論文的過程中,還要細心地做好研究筆記的整理、分析和歸納工作,力求把握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走向,隨時觀察現象、總結經驗和充實資料,經常與同行交流研究信息,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論文的具體內容,還能提升論文的學術水平,充分體現成果的社會價值。完成一個體驗式研究的周期一般是一個學期,每次解決一個小問題,得出一個小結論,經過若干個“單元”研究即可形成自己的系列論文,構建自己的成果體系。
通過單元體驗式教學研究,教師將在新的高度、深度和精度上,從新視角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新動力強化自己的理論學習,用新觀念組織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體驗式研究的時間可能有長短不同,研究的水平可能有高低不同,研究的成果可能有多少不同。但是,教師以“單元”為載體實施“體驗”的教學研究過程,改進了自己的教學行為,解決了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適應當前教學變革的要求,也發展自己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實現一名教師從“經驗型”向“學術型”的轉變。正是在這樣的行為改進過程中,教師實現了教學水平的突破,同時也促進了學校教學管理向縱深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丁偉紅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and Teachers Teaching Improvement
WANG Tong & WANG Wen-hui
(Siyang Bureau of Education, Siyang 223700, China)
Abstract: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is a kind of teachers research summarized in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It integrates educational research into daily teaching, which helps teachers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research time, profession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path so that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ir teaching behaviors and heighte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ffectively. “Unit” means that the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s are integrated into a procedure of research, and that teachers experience the basic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result, a number of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can continuously optimize various teaching behaviors and teachers can gradually construct their own teaching styles.
Key words: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teaching behavior improvement; research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