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慧
摘要:“‘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是江蘇省首批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著力“農耕文明”體驗空間架構、“農耕文明”兒童體驗、“農耕文明”品格養成評價三大板塊內容的建設,并希望通過此項目的實施,促進兒童“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基本品格的養成,成全學生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
關鍵詞:品格提升;物型課程;農耕文明;兒童體驗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4A-0039-06
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基于學?,F狀,充分發揮區域物質和文化資源優勢,結合時代要求,確立了“‘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這一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經過層層篩選和激烈角逐,入選為江蘇省首批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項目。
一、項目的價值與意義
(一)傳承農耕文化之校本守望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其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延續至今,并逐漸演化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自強不息、尊老愛幼、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這些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需要我們代代相傳。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偉大事業,學校作為教育人的主要場所,理應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啊r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能夠讓孩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中保持對祖輩生活記憶的留存和思想道德品格的堅守。
(二)回應立德樹人的時代背景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和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立德樹人的基本方向。我校對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了校本化的理解與表達,提出了“健康的體魄、審美的情趣、敏捷的思維、自如的交往”四大培養目標,并在對“農耕文明”特質理解的基礎上,貫徹《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具體化為“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基本品格。
(三)打造學校特色的應然追求
學校坐落在美麗的太湖之濱,地處城郊接合部,是一所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蘇南農村小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庭,農業、農村、農民應該是他們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學校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提煉出“少年農學院”特色課程,該課程先后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啊r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這一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的確立,進一步彰顯了學?!耙磺袨榱顺扇珜W生的成長”的辦學價值追求,是打造學校辦學特色的應然追求。
(四)成全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
國家教育的頂層設計總要通過學校這座橋梁落實到學生身上。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促進和成全每一位學生的生命成長,成全人當下和將來的幸福人生。教育要在理解并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滿足其適應社會的現實需求。為此,基于學校現狀,我校不斷探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培養人才要求相適應的育人模式,“‘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便應運而生。這是學校課程的創新,也是德育模式的創新。我們希望通過此項目的建設,促進“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基本品格的養成,成全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
二、項目的建設與發展
(一)項目內涵界定
基于國家對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具體要求,基于對“農耕文化”的內涵理解,基于“少年農學院”這一物型課程基地的建設宗旨,我們以全面養成為目標,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傳承‘農耕文明 培塑有根之人”的主題,并對主題和項目關鍵詞內涵進行了校本化解讀。
1.主題理解
傳承農耕文化中孕育的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培養血液里流淌著中華傳統文明精神的人。
2.關鍵詞理解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而在我校主要是指學生在基地場館和外圍空間開展的各種勞動實踐和體驗探究中形成的習慣、精神和價值追求。它既是對傳統農耕文明的傳承,也是新時代學校文化的發展。
“兒童體驗空間”是為孩子搭建的一個通過勞動實踐、體驗探究等活動促進基本品格養成的環境。
“‘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是指根據學校地處農村這一特點,因地制宜進行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場館、校園環境、外圍空間等的建構。在這個空間里,兒童通過親自感知、親歷體驗、親悟成長等,在心底留存對農村、農民、農業、農事等的記憶,農耕文化的精神逐步得到化育和養成,實現“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品格的養成和提升。
(二)項目建設目標
遵循“價值引領目標,目標引領建設”的原則,我們確立了本項目建設的三個目標:一是結合時代發展要求,深刻理解“農耕文明”的特質,結合兒童品格成長的基本內涵,根據學校布局規劃,師生共同參與,合理設計開放的主題場所,配置與之相關聯的物件器具,形成可視化的兒童品格養成的物型場域。二是采用學科融入、主題推進等方式,以“兒童視角,成全成長”為理念設計兒童活動樣態,引領兒童有序、有效、有力地自主選擇、自由組合、主動參與。三是在“‘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中,使兒童能夠記住一點農業常識,關注一點農業生活,能夠在“農耕文明”的傳承與堅守中讓孩子保持對祖輩生活的記憶的留存,逐步孕育愛勞動、愛家鄉、愛自然、愛生活、愛探索的鄉土情懷,實現“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品格的自我養成。
(三)項目建設內容
兒童不僅是體驗活動的主體,更是參與空間建構的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共同開發、共同建構適切兒童發展的物型空間與體驗課程,著力“農耕文明”體驗空間架構、“農耕文明”兒童體驗、“農耕文明”品格養成評價三大板塊內容的建設。
1.“農耕文明”體驗空間架構
(1)主題場館建設
在主題場館設計建設過程中,我們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需求性原則。我們向師生、家長發放了近10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00多份,召開了多次座談會,多途徑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活動需求,發現兒童對親歷種植、研究農事、探索未來農業發展、檢測蔬果、手工制作、研究江南民俗等比較感興趣。于是我們建設了“一館、一場、一園、一屋、一室、一坊”六個主題場館,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還根據課程開發的需要不斷完善。二是整合性原則。在整體設計時,我們用兩條主線整合六個主題場館:一是中國“農耕文明”從古到今的發展縮影,讓學生能親身體驗農業從刀耕火種到數字化操控的穿越;二是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品嘗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在春種秋收中親歷體悟,體會勞動的艱辛及收獲的喜悅。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六個主題場館的建設。
小小農展館。占地300平方米左右。館內布展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我國農業的過去與未來;頭頂19種種子組成的吊燈,形象地展示了種子的各種形態和特征;翻轉圖板介紹蘇南地區特有的農作物;櫥柜陳列著舊時農村勞動生活的老物件,可讓孩子們聯想到過去農村的生活場景。學生們在農展館里還可利用多媒體觸摸一體機上網查詢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
小荷微農場。以“趣”為主題,分“菜趣”“花趣”“樹趣”三大區域:“菜趣”區域根據班級數劃分為36塊方桌地,裝置智能灌溉系統,師生和家長志愿者們一起在方桌田里種植了大蒜、韭菜、青菜、香菜等幾十種蔬菜;“花趣”區域種植品種優良、適宜江南地區生長的各種花卉;“樹趣”區域種上無錫馳名中外的水蜜桃,方便學生進行“桃文化”研究。農具小木屋里擺放著孩子們進行農事勞作的水桶、鐵耙、鐮刀、鋤頭等老農具,讓孩子們不僅可以了解這些老農具的作用,還可以動手實踐。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的圍墻上以彩繪的形式呈現了二十四節氣農事圖。
小荷感知園。利用互聯網、傳感器、視頻監控等物聯網技術,通過現場安裝的農業傳感器及便攜式實驗箱等實現現場植物生長因子的采集,并在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進行形象的教學展示和互通,便于老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活動的生動性和科技感,提升學生對農業知識和物聯網技術的興趣。
小小組培室。室內配有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儀器和設備,還配備了滅菌器、無菌超凈臺、冰箱、制蒸餾水器以及相應的玻璃器皿等器材。學生們親自進行馬鈴薯、草莓、多肉等植物的繼代組織培養。研究組培的過程讓同學們了解到各種作物的生長,同時激起孩子們對生物科學探索的興趣。
無公害檢測屋。這里檢測設施齊全,檢測類目涵蓋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十多個大類、一百多個品種。孩子們可以親自參與操作,對每天學校食堂師生吃的蔬果魚肉進行檢測,留樣觀察。這樣,不僅實現了對食用農產品安全狀況的實時監控和管理,而且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樹立了健康生活理念。
小荷美食工坊。學校特意聘請熱心家長作為小荷美食工坊的指導老師,每周定期指導孩子制作各式花色西點和中華傳統美食。我們通過這樣一個實踐平臺,讓學生品味美食文化,體驗勞動的樂趣。
(2)校園氛圍營造
創意的小種植。各班配備小種植花架,每個年級種植的花草都形成一定的系列和特色,既培養了學生認識花草、養護花草的喜好,又使室外植物成為課堂教學的資源。
詩化的廊文化。教學樓走廊的墻面上布置了國學經典詩文,誦讀中華經典名篇,從古詩詞中了解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感受傳統文化與“農耕文明”之精髓,孩子們浸潤其中,找回漸行漸遠的鄉土情懷。
田園式花壇設計。學校的草坪、花壇設計融合了農耕文化元素,為原有的花壇草坪圍上了木籬笆,與每個班級的小種植相得益彰,師生徜徉其中,感受濃郁的田園生活。
(3)外圍空間構筑
我們開發融合學校周邊特有的資源,包括勤建茶場、怡情花卉、敬老院、無公害蔬菜基地、街道農貿市場、校園旁邊的濕地公園、田園東方基地、桃博園等,不斷拓展和豐富“‘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內涵,構筑“校內為主,校外為輔”的兒童體驗空間網絡。
2.“農耕文明”兒童體驗
(1)多元并進的“體驗課程”
我們采用項目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有機融合的方式,三者相互促進,優化發展,讓學生玩轉“農耕文明”體驗空間,共同建構指向學生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品格提升的體驗課程體系。我們主要通過兩種途徑開發實施“農耕文明”為主題的體驗課程。
一是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抽樣訪談、外圍調研等形式,確定了“花、菜、桃、物”四個研究主題,開發了校本教材《我們的樂園——走進少年農學院》,設計了四大板塊:我是小小種桃人,以“桃”為媒愛家鄉;我是小小花藝師,以“花”為媒愛自然;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為媒愛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員,以“物”為媒愛探索。每個板塊又有六個主題:第一板塊下有“識桃樹、觀桃花、研桃膠、品桃韻、植桃樹、望桃途”六個主題;第二板塊下有“花的世界、花的開落、花的制作、花的養護、花卉情濃、花的文化”六個主題;第三板塊下有“菜認識、菜種植、菜檢測、菜孕育、菜烹飪、菜儲存”六個主題;第四板塊下有“認老物件、知節氣歷、學歌謠諺、研老物件、走農耕旅、訪民俗路”六個主題。每個主題下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菜單供學生選擇。
二是國家課程校本化拓展。借助“‘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這一有利條件,我們通過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以“花、菜、桃、物”四大主題中的“桃”為例,語文、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三個教研組從三年級語文課文《剪枝的學問》入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涵,在孩子們學完課文后,老師帶著學生走入真實的生活情境,體驗課文中描述的場景。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老師指導下嘗試給少年農學院里的桃樹剪枝,看看“剪枝后的桃樹是不是增加了產量”。在這個等待結果的過程中,語文、美術教研組通過課堂和社團活動聯合開展了“繪形 繪意 繪心”為主題的活動內容:讀詩文、畫桃韻、賞桃文化。從桃花盛開、點花、結果、包桃、摘桃、吃桃、寫桃詩等環節,師生共同制定了不同時期的活動形式,貫穿整個學期,形成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研究。這種從真實生活出發產生的學生真正感興趣且有價值的問題和活動主題,吸引學生們持久探究。在這個系列活動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更感受到桃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了現實的科學實踐。這種跨學科、多維度的主題性綜合實踐活動,更加清晰地指向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伙伴協同的“體驗方式”
圍繞研究的主題,學生可以選擇合作探究的伙伴,與同伴、教師、家長共同探究體驗;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案,發動組織、實施和評價學習活動。例如在進行“桃樹的種植管理”這一板塊學習時,學生就可以邀請會種桃樹的爺爺奶奶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和同一小組的同學組成“我是小小種桃人”體驗小隊,學習桃樹的病蟲害防治,學會粘桃袋、摘木葉等,從而培養孩子的盡職擔責和實踐創新精神。
(3)靈活轉換的“體驗空間”
學生根據主題研究內容的需要,在體驗空間中可以靈活轉換學習的地點。在“花的世界”這一板塊學習時,學生們就可以先到組培室看看一棵花苗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再到微農場“花趣”區域、學校旁邊的濕地公園等欣賞各種各樣的花,說說它們的名字,再利用雙休日和父母親一起到公園或者花店了解花的品種,解讀花語內涵。這種兒童體驗方式的變革,進一步激發了兒童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快速便捷的“體驗平臺”
我們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惠山教育云平臺,將“農耕文明”各個主題場館的圖片、文字介紹、學生圍繞“農耕文明”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以及學生在主題場館中開展活動的微視頻上傳到這些平臺。家長只要用手機掃一下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或者云平臺二維碼,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和孩子一起進行一次有趣的“農耕文明”之旅。家長和孩子親臨體驗后,可以通過平臺分享、評論、點贊,和學校做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3.“農耕文明”品格養成評價
如果說“農耕文明”體驗空間架構為兒童體驗活動提供了基礎條件,“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為兒童基本品格的養成提供了活性土壤,那么“農耕文明”品格養成評價則是兒童品格養成的有效促進機制。因此,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圍繞“過程、結果、發展”三個評價維度,我們努力建構與之相適應的品格養成評價機制,突出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倡導評價的多元性,注重評價的發展性,超越評價的時空性。
(1)注重過程性評價——建立學生“農耕文明”體驗檔案袋
為幫助孩子們在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中真實地記錄有趣的體驗經歷,刻畫難忘的成長歷程,留下精彩的成長足印,我們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的關注過程性評價的學生“農耕文明”體驗檔案袋。
一是設計“‘農耕文明之旅”游學證。讓學生在學校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能經歷一次次美妙的“農耕文明”之旅,一直是我們的一個美好愿望,為此師生共同設計了“‘農耕文明之旅游學證”。游學證分為兩部分,前面是學校各個專用館室圖文并茂的介紹,后面是根據學校已有館室,設定學生在每個年級所要去的場館,及以此為基地所要完成的體驗活動、探究活動和自主活動評價表。各項活動中,達成“優秀”級蓋一個金色“農耕小達人”章,“良好”級蓋一個銀色“農耕小達人”章,“一般”級蓋一個藍色“農耕小達人”章。
二是設計作品發布欄。我們在農展館里的白板、教學底樓大廳的移動白板、學校連廊的宣傳窗設計了“農耕文明”主題活動的作品發布專欄,展示學生參加“農耕文明”體驗活動過程與物化成果,包括活動精彩瞬間、觀察體驗日記、學生調查報告、小論文、手抄報、手工制作等。2018年上學期,學校進行了少年農學院“花、菜、桃、物”主題式手抄報評比和主題式征文比賽,并根據實際將參評作品發布于相應的專欄,最終評出若干獎項。孩子們的各種體驗作品、精彩瞬間等每學期都將保存到他們的“農耕文明”體驗檔案袋中。待到他們小學學習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時,孩子們的游學證和六年“農耕文明”體驗活動的豐厚積淀和品格砥礪將會陪伴他們跨入新的學習生活,促進未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關注結果性評價——建構互聯網+評價模式
我們初步建構了更具有影響力、推動力的互聯網+評價模式,將學生參加“農耕文明”體驗活動的成果作品等通過微視頻、微美篇等發布到學校網站、學校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惠山教育云平臺等,讓更多的老師、學生、家長能及時欣賞、點贊、評價、互動等。這既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展示自我的舞臺,還方便通過互聯網帶動更多的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學校的項目建設,共同傳承“農耕文明”,活躍優秀的民間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真正發揮結果性評價的甄別、激勵和導向功能。各班也可以通過微淘寶,開設一個小小網店,出售自己的農產品,體驗“農耕文明”中所提倡的自給自足的文化內涵。
(3)探索發展性評價——進行跟蹤式評價
在建立“農耕文明”體驗檔案袋、互聯網+評價模式基礎上,我們探索了有利于項目持續發展的跟蹤式評價機制,通過社會問卷調查、家長個別訪談、參與相應高一層次學校的活動、外圍調研等方式,了解社會各界對學校學子留下“農耕文明”印記品格養成的評價,用以判斷該項目是否沿著預期目標的軌道取得了有效進展,為進一步完善“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提供參考依據。
三、項目的思路與挑戰
在“‘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這一項目建設進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積累,形成了幾點工作思路。
(一)目標引領,整體架構
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江蘇省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的目標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追求,面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錘煉,緊緊圍繞“一切為了成全學生的成長”的價值追求,明確了“健康的體魄、審美的情趣、敏捷的思維、自如的交往”的培養目標,并對照項目建設的預期目標,進行了整體架構。我們圍繞“‘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進行“一館一場一室一屋一園一坊”六個主題場館及校園環境、外圍空間的構筑,師生共同開發實施“育桃、品花、種菜、研物”四大主題體驗活動。學生在項目的參與、開發、體驗、建構中,養成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品格。
(二)師生共建,多方參與
我們始終把兒童放在生命成長的正中央。從項目確立、空間架構、活動設計到評價獎勵等方面,我們都通過問卷調查、師生及家長訪談、孩子先期體驗等不同形式,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活動需求,以“給學生以選擇和嘗試,讓學生去親歷和體悟,服務于學生成長和成才”為出發點,把“可操作、能達成、有趣味、有意義、有挑戰”作為衡量我們項目建設的標準和尺度,努力建構適切兒童、方便操作、學生喜歡、家長認同且符合辦學理念的品格提升項目。于是,校長親自主持,團隊合作,師生共同參與、共同開發、共同建構適切兒童喜歡的物型空間與體驗課程。同時,我們主動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熱心人士的支持,引入專家、院校資源的專業引領和智力支撐,調動學生家長參與熱情,真心實意實施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合力推動項目建設,促進項目健康發展,不斷提升項目建設品質。
(三)注重體驗,自主探究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和現代文明的推進,農村逐漸遠離我們,農耕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精髓也逐漸被這個喧囂的城市所淹沒?!啊r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引領學生在超越體系化的教材、超越書本間接經驗、超越封閉課堂的學習中,通過種植、組培、義賣、調查、研究等方式,去親歷、操作、體驗、探究和感悟,在多姿多彩的自主實踐與探究體驗中,豐富對自我、對他人、對自然、對社會的認知,掌握一些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往溝通能力,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磨煉勤勞節儉、堅毅擔當、自律樂群、自主創新等品格。
(四)有機融合,動態生成
項目推進的主要載體是課程,課程的品質即項目的品質和教育的品質。為此,我們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學校基地主題活動課程的系列開發”的引領下,努力建構項目與課程融合實施的方式,圍繞“‘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依托各物型場域,以融合、拓展與創生等方式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特色化開發,促進“‘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這一項目得以有效推進。同時,也不斷豐富課程實施的內涵,提升課程實施的品質。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教書育人的無痕落實。
在“‘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這一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較為系統地構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德育工作新體系,開創了學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一定的壓力,其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學校很多年輕的教師沒有從事農事活動的經歷,進行農事為主題的專業培訓需進一步科學設計;農耕文明和現代社會的融合對接需進一步探索;本項目指向的品格養成的內涵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調整;兒童體驗活動樣態的設計需進一步細化;物聯網技術引入建設小荷感知園的經費需進一步協調落實;“農耕文明”品格養成評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壓力就是動力,問題就是目標,我們相信最美的項目在心里,最好的項目在路上!
責任編輯:丁偉紅
Construction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Experiencing Space for Children
LIU Yi-hui
(Wuxi Out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experiencing space for children is the first Jiangsu Provincial Students Character Improvement Project. Our school constructs three plates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experiencing space, childrens experiencing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assessments, hoping that the implementing of the project can promote childrens formation of basic characters such as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perseverance and responsibility, self-discipline and cooperation, and autonomous creation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growth an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aracter promotion; material curriculum; farming civilization; child experien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