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發
【摘 要】 傳統教育提倡因材施教,但囿于各種條件很難真正做到,借助大數據將會實現更有效的轉變。因此,隨著大數據的進一步被開發,我們也許會借助數據收集、分析和反饋對師生的閱讀進行動態化評估,它將有可能幫助師生快速找到閱讀中個性化問題解決的方案。
【關鍵詞】 大數據;高中生;整本書閱讀
大數據有助于閱讀中個性化問題解決
百度百科對大數據是這樣解析的:大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決策者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當下與高中語文閱讀有關聯的數據,比如古今中外傳統經典、各類新聞資訊、網絡文學以及微信、博客等等。
目前,普通高中的閱讀教學大多著眼于學生的“平均”水平,往往以虛構的中等生為對象實施教學或閱讀指導,這必然會損害正態分布曲線兩側的優等生和后排學生的學習利益。而大數據將有可能改變這一狀況,例如,同樣一門高中《語文》課程,在不同地域、不同類級的學校都會有巨大的知識和資料推送,如果假借大數據應用的推送,給不同要求的學生(或學校)完全不同的內容推薦,或,即使面對同樣一個學科的不同行為習慣的學生,也會針對性地給出對應的學習策略。
大數據預測可以為我們提供比較平坦舒適的教育軌跡,但正如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對于大數據來說,它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技術分析,但是文字里浸潤的人類文明密碼、智慧又將如何傳承呢?我們是不是又走上了一條“庸才教育”之路? 大數據背景下語文教與學的智慧之路探究應該盡快提上研究的日程。
大數據可以是老師的好幫手。以前,老師不知道哪些部分的內容是學生面臨困難的、哪些學習材料是學生感興趣的、接下來的教授重點有多少種教案以外的新可能,大數據可以幫助他們提供這些信息,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這個過程一定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如果老師們掌握了這些技能,學校將比現在變得更美好。
大數據與課堂生態關聯研究改進教學
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獲得極大的發展,老師會被替代掉嗎?我的回答是:不會!有兩個理由:一是數據可以篩選、排序、組合內容,但無法生成內容,即使是“翻轉課堂”,視頻中教授知識的也仍是老師;第二個原因,學習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面對面的人際溝通與面對書本的學習是可以互補的,卻不能相互替代,兩者一起配合好,教學才能變得更好。
能夠從未來的學習競爭中獲得勝利的,一定是那些能夠駕馭大數據并且通過這種駕馭能力改善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的人。
我們傳統的教學是怎樣獲得反饋的呢?就是通過考試。考試之后你通常會獲得一個分數,這就是你可以通過一場考試得到的全部反饋了。但事實上,這個分數可以幫到你的不是很多,它并不能幫助你更好地改善你的學習。它既沒有辦法很好地分析你的學習過程,也不告訴你究竟該如何來改善你的學習。而事實上,問題很可能并不在于你本身的努力程度,而在于你的學習方式不對、你用的教科書不對、或者你遇到的教學方式可能根本不適合你。隨著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教育者開始注意到數據收集反饋的重要性,但憑借既有的方式,他們收集到的正確數據非常有限,或者在量上遠遠未能達到可以改進教學的規模,然而,大數據與課堂生態關聯研究將會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下面以我校大數據背景下的“原點閱讀”閱讀指導為例,詳細介紹高中名著閱讀的指導和思考。
在當前,普通高中升學競爭依舊十分激烈,如果我們的閱讀不能與分數的提高有效勾連,勢必很難長久。況且,學生要學習近10門學科,作業繁多,時間有限,如何在實際的夾縫里找到閱讀的生存空間,也是考驗高中語文老師和學生的智慧,大數據可以讓我們較為有效地找到閱讀指導的路徑。
然而,現狀是功力強大的各路大師想要拆除有礙觀瞻的平凡人的快樂閱讀社區,他們試圖通過種種花樣翻新的“解讀”,給考生以“高效”閱讀,其后果是誘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遠離了原著。為了拯救日漸荒蕪的家園,我與孩子們開始了抉擇,我們通過高一、高二閱讀原著;高三根據“考試說明”要求,借助大數據篩選有效信息,回讀原著,采用課堂“八分鐘演講”的方式,打通了“讀、寫、說、練”的經脈,力爭為學生打開名著“原點閱讀”的窗戶。“原”指最初的、開始的。原點閱讀,從原著、原作開始的閱讀,經由師生共同點評,達到以讀促寫。因加入了師生的智慧,故與原生閱讀又有區別。
它的提出背景:隨著語文教學為考試服務的功能無限放大,語文課堂越來越趨于某種模式,儼然成了一門可以量化的理科。除了大量的習題、考試外,還有為考試投機取巧服務的各類原著解讀泛濫成災,為了分數的提升,學生紛紛抱著賭徒的心理去學語文,校園里少了課堂上朗朗書聲,學生少了讀書人的氣息。縱然有時考試成功了,但也失去了對原點閱讀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師生整天螺絲殼里做道場,缺少了眼光,越學越累,越教越無靈氣。
學生想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這種想法很合理,并不可恥;老師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為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我們不僅要使自己的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還要把他們培養成真正的讀書人。帶著這個夢想,我開始了讀書演講(高一、高三)、時事演講(高二、三)的摸索。近三屆高考班級的均分以及學生考后談各學科的得與失,都證明了這條路可以打通語文素養與高考理想分數的脈絡,值得去完善。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師生都具備擁有海量數據的條件,如何根據考試要求篩選信息就成了一種必備的學習能力,經過我與學生對江蘇附加名著的考題細心研究,我們有了兩點收獲:一是繼續回讀原文,二是利用大數據從梗概、人物首次出場描寫、經典情節、經典戲文(或成語、熟語等)、常考題目等五個方面進行篩選,最終形成1500字以內的讀書演講稿和3~5張ppt組成的“課堂八分鐘演講”材料;為便于其它同學更有效地消化“課堂八分鐘演講”的內容,一個學期結束后將每位同學的講稿印制成冊。
在研究實踐中,教師努力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轉變為自己的教育行為,升華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根據近三年我校高考語文均分,結合平時模考及我校學生的實際閱讀狀況,我們選擇了名著閱讀和高考作文作為大數據分析的突破口,其次為了與實際需求更加吻合,名著又以《紅樓夢》《三國演義》為主要突破口,全體選擇文科的232名同學,根據各班學情分組分工合作,在精讀原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百度大數據及各種紙質資源,圍繞原著情節梳理、經典故事、熟語、高考原題及預測題等方面的數據篩選,每組形成1500字左右的演講稿及PPT,然后交課任老師審閱通過后班級演講交流。
大數據在整本書閱讀中的運用策略
當然,整本書的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經典名著,它的范圍應該更廣博,小說、散文、時評、傳記等等都應成為我們的閱讀對象,這里,重點向各位高中老師們匯報一下我們有關整本書閱讀具體的做法:
講什么,怎么講,有規定動作。
第一步:介紹作者及作品價值(用PPT,要求簡練、圖文并茂)
第二步:作品內容概要或基本觀點(用PPT,可參考書上的“序言”)
第三步:自己在閱讀中感觸最深的若干片段或若干點。
第三步是演講成敗的關鍵,事前要求學生反復研讀,廣集材料,寫成底稿,要保證底稿是原創加經典,杜絕抄襲,否則可能導致活動失敗。指導老師要幫助同學修改、充實、完善底稿,凡是沒有通過審讀的稿子不允許上臺演講。大多數高一高二的學生不知道從語文的角度感悟文章,這不能完全責怪孩子,為了考試的需要,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在相當程度上形同虛設,只是我們尋章摘段,用手術刀肢解作為訓練語言的例子,老師用學理的分析取代了辯證的語言感受,用枯燥煩瑣的題海抽筋拔骨,扼殺文章的氣韻和靈動,學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獲就要打個問號了。如何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氣韻和靈動?我通常是舉個例子,如:最讓我為襲人抱冤的便是晴雯之死,世人大多認為襲人嫉妒晴雯,背地里在王夫人面前說她壞話,最終導致了王夫人將她趕出賈府。然而,細讀《紅樓夢》中的第七十四回,就會發現,在王善保家的告發晴雯之前,王夫人根本不認識晴雯,甚至連晴雯這個名字都沒聽說過,對晴雯的唯一印象也只是“正在那里罵小丫頭,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樣子”。試問,如果是襲人害了晴雯,怎么王夫人之前會對晴雯一點印象也沒有?晴雯之所以會被趕出賈府,一則是因為她自己長得太像黛玉,王夫人怕她勾走了寶玉的魂(七十四回以后),二則是她火爆張揚的性格,吃不得一點委屈,這樣的性格,一方面是晴雯最得讀者心的一點,另一方面也是招致她慘死的原因。
“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一心向著寶玉的襲人,卻也因寶玉出家,而只落了個被逐出賈府,不得已嫁了戲子的結局。然而幸好她嫁的是蔣玉菡,而不是兇殘的中山狼,這也許是作者對她的憐惜吧。
又如《人間失格》,所謂“丑角精神”,就是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一味屈從對方的要求,為取悅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出乖賣丑、耍寶搞笑來與他人同一化的行為趨向。書中主角葉藏,從小時候起就懂得用假裝的笑臉博得家人歡心,為討好父親而故意索取自己并不喜歡的禮物,學生時期在眾人面前的搞笑表演,這些都可說是“丑角精神”的表現。仔細回想的話,也許我們在學生時代乃至當下的生活里,也曾遇到過類似行為的人,甚至我們自己,也曾多少扮演過“丑角”。這種行為背后蘊藏的心理機制是什么?一般而言,在過度趨同,即強調“社會人”的同一性的社會中,個體的自我個性會經歷“同化”過程,即抹去自我中過度特異的部分而使其成為更“適應”社會的存在。魯迅曾言:“皆滅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別異,泯于大群”,正是此意。乍看之下,“丑角精神”也是這種同一化的表現,然而其內在卻大有不同,因為“丑角”本質上只是一層偽裝,是從本體剝離出來的“人格面具”。其存在目的,不是消弭自我求得同化,而恰是隱藏那個與眾人“相異”的自我。早在孩提時代,當其他孩子還在對世界予取予求的自我中心化階段時,葉藏(或說太宰)就已經敏感地感知到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并對這種可能帶來孤立和疏離的差異而深深焦慮不安,充滿了對外界和他人的戒懼感。是什么造成了這種過度的敏感和早熟?是身為貴族的父親的過度嚴厲?是因為“紐帶”作用的母親的缺位?還是津島家淡漠的人情?對此我們無從得知,但其結果卻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年幼的太宰就此學會了戴上“丑角”的面具,“將那份憂郁、神經質一股腦地隱藏起來,努力偽裝出天真無邪的樂天,逐漸成為一個娛樂他人的怪胎。”
第四步:師生點評,一般同學先評,教師要言不煩地總評。點評的方式豐富多樣,具有個性,完全是一種平等的切磋交流,要求演講者將點評重點記錄下來,置于“三言兩語”位置。
第五步:師生共同將演講PPT及講稿再次修改,交給老師;老師把稿子定期打印出來,貼在班級交流,或將電子稿發給學生分享,一個學期結束后編印成冊。
在教育教學越來越功利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一顆讀書的苗子,成了我決心變革的動力源。遍閱手邊前人今人十數部“紅學”著作,深感其中多為個人闡發,且大多為純粹的“一家之言”,很難與當下中學教育教學接上地氣。故我在大量收集高中生閱讀《紅樓夢》的疑難之問的基礎上,再結合“紅學”大家的“百家之言”,歷時數載,遂成“紅樓夢八講”:
第一講:例說良工苦心的全書人物情節及手法
第二講 例說《紅樓夢》的主角與配角
第三講 《紅樓夢》的版本及續書簡介
第四講 二百年來的“紅學”人物及其成就
第五講 《紅樓夢》中的服飾、器用選介
第六講 《紅樓夢》中的稱謂選介
第七講 《紅樓夢》中的職官、典制選介
第八講 《紅樓夢》中的禮俗、歲時選介
有了“八講”引發,我要求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寫2-3篇千字左右的賞析文字。如此,順利地打通了閱讀與寫作的脈絡,讀其它“好書”亦可“如法炮制”,一屆一屆地邊讀邊寫,學生分數也上去了,我的“育苗”工程也水到渠成,我想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同時又是應試高手,將來會對個人成長乃至社會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吧。
【參考文獻】
[1] (美)馬丁·奧博歐佛. 超越大數據 通過社交主數據管理深入了解客戶[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2] 婁巖. 大數據技術概論 從虛幻走向真實的數據世界[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3] 朱建平. 大數據概論[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
[4] 方海光. 教育大數據 邁向共建、共享、開放、個性的未來教育[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