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琴琴
【摘 要】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志。但作文難的現象卻較為普遍,這與學生有畏難心理、素材不足和缺乏技巧及思路狹隘等方面有關。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針對性教學舉措,讓學生克服畏難心理,養成日積月累的好習慣,不斷提升閱讀、寫作能力。
【關鍵詞】
小學生 作文“難” 建議
作文“難”,害怕寫作文,甚至是談“作文”色變。在小學生作文課上,普遍存在寫作恐懼的現象。從平時的寫作教學與觀察中發現,很多學生無從下筆,不知道寫什么,如何去表達。當然,很多學生抱怨缺失寫作素材。小學生寫作教學同樣也面臨“難”的困惑。如何讓小學生轉變寫作心態?如何讓學生自主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增進閱讀習慣的培養。現就寫作“難”問題展開探析,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寫作的恐懼要從“心理”上來紓解
每當寫作課上,總有學生對寫作的熱情表現不足,甚至感到寫作是一件苦差事,產生厭倦情緒。小學生的個體化表現,與其心理成長具有直接關系。面對當前小學生作文“恐懼病”問題,教師應該如何紓解?作文需要擺正心態,正確的對待寫作。積極的寫作心態是確保寫作教學的前提。所以,教師通過對小學生厭倦寫作問題的分析,要從心理上給予鼓勵,發現小學生的寫作亮點。如文章中的一個“成語”的使用,可以給予積極的評價,增強小學生的寫作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寫作成果,要設身處地的來觀照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學生的心理感受,從學生視角來觀察生活。冰心曾經提出“能表現自己的文學是創造的、個性的、自然的,是未經人道的,是充滿了特別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靈里的笑語和淚珠”。尊重每一個學生,挖掘學生在文章中的獨特感受與個性表達,呵護學生的寫作情感,增進學生轉變寫作態度。
二、從無從下筆到養成日積月累的好習慣
寫作不是一時沖動的快意表達,寫作是對生活的觀察,對情感的體驗,在日常積累中獲得的真實感受。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對小學生寫作“難”問題,很多學生不知道寫什么。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注重生活積累。一方面是對寫作詞匯的積累。詞匯是構成寫作的基本單位,也是提升書面寫作特色的重要內容。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小學生詞匯量有限,對生活的感知多來自課堂與家庭。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詞匯積累時,可以從新鮮事物的介紹中,來增進學生的觀察能力。如結合課堂閱讀,來講解相關詞匯知識,對詞匯進行分類,對文本中的經典詞匯,段落進行摘抄。有寫情感的詞匯,有寫景物的詞匯,有寫時光的詞匯等等,從劃分詞匯的類別入手,讓學生對平時閱讀的書報進行詞匯分類和摘錄,來擴充自己的詞匯量。比如在學習《贈汪倫》后,我們可以導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詞,從分析詩詞的意義、情感中,來增強小學生對詞匯的把握與理解,從相互學習與借鑒中來提升學生的語感。
三、從如何去表達來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寫作離不開閱讀,閱讀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指導上,教師要著力拓寬閱讀渠道,讓學生從閱讀中增強認知,學會表達。葉圣陶也提出“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獲得快樂,則教師也算稱得上其功甚偉”。閱讀,并非單純的指令性閱讀,而是從小學生趣味導向上,帶領學生從閱讀中了解世界,開闊閱讀視野,增強閱讀思維能力,漸進的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所以,閱讀教學要靈活,要從課堂內外閱讀銜接上,發揮學生對閱讀的體驗,將閱讀能力訓練融入到常態化學習中。比如對于課內教材文本的閱讀,教師可以設定閱讀目標,鼓勵學生多讀精彩段落,多背誦優秀篇章,開展分角色閱讀情境教學,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的語言特點,加深對文本情感的捕捉。同時,在課外閱讀指導上,教師要注重方法的運用。如瀏覽性泛讀,結合自己喜愛的書籍,從廣泛性閱讀中來了解主要內容,學會看標題,從前言中把握閱讀主題,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效閱讀;探究性閱讀,結合某一主題來進行特定書籍的閱讀,啟發學生從閱讀中增長知識。品味性精度,對一些文質優美的文學作品、名著等,鼓勵學生進行靜心閱讀,深刻體會文本內涵,揣摩作者的寫作思路,謀篇布局的方法。還有,在閱讀過程中要倡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鼓勵學生在閱讀時,就自己的感受、體驗、思考來進行圈點勾畫,如閱讀中的疑問,段落的主旨句等;還要學會批注方法的運用,對文本的遣詞造句的優點進行學習,也可以摘錄到名言本子上,為以后的寫作做充分的積累。
總之,小學生寫作“難”問題具有廣泛性,在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作文時,要從積極的心態,及時的鼓勵,充分的閱讀積累中,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文方法,養成樂于寫作、善于表達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廖貴瓊.小學生“作文難”問題解決思路淺議【J】.科學咨詢,2016(31)
【2】肖小蘭.淺析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J】.文學教育(中),2016(5)
【3】賀東華.突破農村傳統作文教學的嘗試【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