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 校園文化的塑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校園文化的內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這三個不同的結構層次,并且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開發新型校園文化,構建幼兒生活化場所,意義重大。
【關鍵詞】 校園文化;幼兒生活場所
一、幼兒園文化重建的策略
我園在加快幼兒園基本建設,美化、綠化校園,全面改善教育教學和生活條件,優化育人環境的同時,不斷追求自己的辦學特色,通過開展園風、教風、學風等一系列建設,積極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
每所幼兒園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和內外環境。因此,在重建幼兒園文化之前,必須將幼兒園文化建設納入幼兒園發展戰略的框架之中。
充分發揮園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作用。注重校風、學風建設與和諧優美環境的營造,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育設施、促使幼兒園凈化、綠化、美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更大的熱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學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養,意志的磨煉,幫助幼兒確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學,樂觀的人生態度。
充分發揮幼兒園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積極作用。一方面充分發揮先進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學術講座、征文賽、科技節、藝術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努力營造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園主流文化。努力形成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民主創新的教育風格,從而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知識水平、心理素質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構建幼兒生活化場所
重視環境創設,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走廊文化體現立體化、平衡化、動態化、多元化。幼兒園中的墻壁、地面乃至空間都可以成為教師與幼兒發揮想象與創造的場地,大至一個主題,小至一幅單畫,隨處可見,隨時隨地提醒幼兒,切實增強了教育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班開設了自由墻,專供幼兒作畫,以展示自己的技能技巧。畫面不拘一格,內容豐富,這是一方孩子的樂園,更是一方知識與創造能力共同發展的搖籃;環境布置兒童化,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美化自己的生活、學習環境;注重創設活動室的育人環境,讓每一個活動室以鮮明的格調陶冶幼兒的情操。細節點綴也別具一格,獨具匠心,開關“長”上了眼睛,水杯櫥變成了笑瞇瞇的娃娃,鐘表是可愛的卡通形象……知識與環境與生活有機結合,童趣盎然,鮮明易懂,真正成為特色生活化風景。
德育文化滲透于游戲活動中。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是游戲。在游戲中,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得到真正的發揮,他們在玩耍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知識。在體育游戲的競賽活動中,讓幼兒明白自己一個人是不能完成游戲的,需要大家的團結協作才能取得勝利,充分激發幼兒的團隊意識;在自由活動時,有人不小心摔倒了,孩子們就會上前去扶起他等等。同時要引導幼兒從游戲中發現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不應該學習的,去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實到每個幼兒;滲透于各學科領域教學中。幼兒聽故事時最易于調動他們的情感積極性。音樂課《螞蟻搬豆》也是教育幼兒團結起來力量大的好題材;利用節日對幼兒進行德育,在國慶節進行了愛祖國的活動,幼兒感受到了祖國的地大物博,多民族的融洽相處,激發了他們愛祖國的積極情感。通過在諸如此類的節日活動中滲透德育。
構建家校教育平臺。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系欄等途徑幫助家長提高素質,加強家庭道德教育生活化。如:環保教育與幼兒的日常行為聯系起來。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家長彼此交流和分享學生信息,教師、家長的角色也會從原先單純的傳受者變為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生活化的教育策略自會收獲多多。
【參考文獻】
[1] 馬來煥. 校園文化價值取向[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