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秋花
語文作為基礎性學科始終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文道結合。《課標》也一直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以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培養。那么,小學語文教學在落實工具性的同時,更要關注語文思想性與人文性的落實。 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學科德育教育的先天優勢,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機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德育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以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在教學中突顯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學科是進行思想教育、歷史觀念教育、民族情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有機融入德育教育,當然德育教育不能越俎代庖,使課堂本末倒置。比如,一年級新生入學以后,語文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背誦淺顯的詩歌或者《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 盡管學生不會寫也不會認,但是拼音本的兒童讀物也是可以讓學生接觸有關方面的知識的,像《兒童學古詩》《弟子規》《三字經》一類的兒童拼音讀物應該讓學生有所涉獵。同時我們也可以給他們講講歷史上的名人軼事,進而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種下熱愛祖國、尊重人民、崇尚勞動的品德種子,激發學生做一個正直勤勞、善良勇敢的人。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需要相機而動擇機而行,切不可死板硬套或者貼標簽,人為刻意的德育教學不為學生所接受而且會挫傷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司馬光》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樹立見義勇為互相幫助的意識,更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適當的方法去幫助別人, 可以聯系防溺水教育案例來提醒學生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盲目施救。再如,教學《王二小》以后,我們可以播放影視片段,引導學生仔細觀看,進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影片的中的人物你最喜歡誰? 為什么喜歡? 你最恨誰? 為什么最恨? 學生經過自己的分析討論,會明確表示出對王二小的熱愛崇敬的感情,也會表達出對鬼子的憎恨討厭情緒。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必須緊緊依靠文本,做到以文本為基礎,進行有效拓展有序進行,不可好高騖遠,機械說教。比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時,我讓學生利用雙休日, 和家長一起收集關于鳥的信息或者圖片,這樣首先就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課中,我讓學生們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帶著這些信息走進文本,來學習什么才是鳥的天堂。學習完本文時,我利用課件展示人類對森林的破壞的畫面,指出這些行為導致生態惡化,給鳥的生存帶來危害。
二、在朗讀中滲透德育教育
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是作者自己觀點的文學再現,作者都會把自己的創作動機包含在文字中,可以是觀點闡述, 可以是情感抒發,或者是道理說明,無一不是通過語文文字這個中介來加以體現的。 可以說,要想觸摸到作者的脈搏心跳就必須對文本的語言文字進行精準地把玩和解讀,方可能和作者引起情感的共鳴。 這就需要我們強化為本的閱讀玩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學中,需要精心設計閱讀教學活動,課上的整體閱讀、精準研讀、角色誦讀等等,課后的拓展閱讀、美文賞讀等等, 都必須讓學生借助閱讀區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節奏美、音韻美,能深挖文本的深刻內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要義,接受情感的教育熏陶,以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思想情懷。
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語文課文《大自然的啟示》時,我把教學目標第三層面設計為通過本科教學, 引導學生知曉大自然和人類生存的密切聯系,引導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現象發現和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基于此,我便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新課導入,用大自然中的一些精彩圖片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并討論能發現什么。 在學習文本中的啟示以后,我提出: 你們還知道人類利用大自然發明了哪些新的東西? 學生經過交流會說出發明飛機、發明指南針、發明雷達、發明燈泡等等。教學結束時,我讓學生自課后作業,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 本課教學能夠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生態環境,珍惜美好家園的高尚情懷,同時增進學生節約資源,尊重生命的人文意識,并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在拓展中升華德育教育
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活動,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需要進行方法指導,要保證書源,確保閱讀活動的計劃性,便于在活動中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操。 比如,在教學完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以后,我們開展“我與好書同成長”閱讀活動,布置學生閱讀中外童話和寓言故事的名篇佳作, 要求每人讀一篇童話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把自己感受到的道理講給長輩聽,并要求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共同分享收獲到的道德準則,為提升學生個性的道德品質奠定基礎。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需要我們教師認真挖掘教材蘊含的德育元素, 要立足課堂教學主陣地,充分利用閱讀和課外實踐活動等形式深化德育教育,以不斷提升德育教學水平,為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