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花
【摘 要】
莊子在逍遙游中說道,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課堂教學中,生若為舟,師則為水;學若為舟,教則為水;知若為舟,行則為水。載舟之水,過淺則舟易擱淺,過深則易生風浪,教與學的小船說翻就翻了。而對于一個教學班級而言,我們的大舟——學生是不會改變的,如何讓這艘大舟在知識的江河中流暢、快速、穩健地行進,直至到達大學之海,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成為了現實教師的工作追求。本文僅從教學實踐中得到零碎的感性化認知,去探索小學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中的著力點。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教學準備 學情分析 教學反饋
課堂教學本身并非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傳遞過程,猶如快遞那般將知識打包送至學生頭腦的教學方式,顯然為當下教育界所深惡痛絕。打造一節高效優質的課堂,我們當然可以參考優質課比賽、示范課等各類公開課來精雕細琢,但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以這種方式去進行。受時間、條件和課堂教學的目的限制,我們只能從優質課比賽、示范課等課例中挑選出一些核心理念和方法來進行操作。譬如,我們可以利用對課堂語言的包裝和打磨來展現知識的內在神韻;也可以精心安排一節課的教學思路,使之合乎學生學習的思維規律,從而讓學生循序漸進,溯本探源;又或許可以潛心鉆研一下學生的學習心理,利用自身生活經驗、人生閱歷讓知識變得淺顯易懂,讓課堂變得生動形象,從而達到“潤物無聲”。這些方式都是不錯的課堂教學嘗試,不同科目取材不同,不同教師涉獵不同,不同學生特點不同,如此才能有教學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盛景。
我們不妨就從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積厚水以負大舟”這個角度來談談課堂上的高效教學方式。對于課堂教學的操作完整過程,筆者的思路是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反饋、教學反思。這四個過程中,課前準備是關鍵,課堂教學是實踐,課后反饋是驗證,教學反思是完善,而“積厚水”的主要陣地是課堂教學環節,“實踐出真知”。但課堂教學的經驗能否推動個人教學水平的提高,還是依賴于準備階段。因為課堂教學過程是個動態過程,在面對動態的教學環境時,教師個人的教學意圖、教學目標和教學預期影響著之后的教學反思的關注方向和關注力度,同時又關聯著教師在檢測之前的教學準備過程中的目標達成。如此看來,筆者認為,四個教學環節都是不可偏廢的,只能科學合理的去調整各個環節的主次詳略。以下從準備環節還反饋環節簡約例舉。
在教學準備環節中,教師應該對學情、班情、教學目標知識的特征進行分析,而這其中學情、班情是相對穩定的,畢竟所教班級不會一日三變,只有教學目標知識的特征需要每日更新,所以這個環節中,應該立足在學情班情基礎上,著重對教學目標知識進行精致研究就可以,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方式”的設定,只是千萬不要遺忘學情和班情對這個內容的影響。
以筆者課堂教學為例,兩個班分別是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班型,學生學習水平從分數看相關一個層次,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學習能力、學習意愿、學習熱情就一定會相差一個層次。因而在設定上,筆者只對教學語言和教學思路進行區分:針對第二層次班,在教學用語上使用相對簡約凝練的語言,以此擴大教學的容量和針對性;對于第三層次班,則使用詳盡、通俗的語言,有時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同一內容進行多次強調,以此達到知識教授的清晰和明確,減少語言上給學生帶來的聽課阻礙。同時,在教學思路上,針對第二層次班,省略一些基礎性知識的講解,將其內容放置課前的學生預習環節,因為該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相對較好,另外在課堂教學中以引導性提問、小組討論方式,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落實;而對于第三層次班,把基礎性知識較多的放于課堂,對重難點的解析采用教師質疑,學生解疑的方式進行,也輔助以生活現象的類比和啟發,幫助其理解和掌握。
反饋環節,既是教學效果的檢驗,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檢驗。兩者相互獨立,同時彼此之間互為驗證。教學效果的檢驗包括檢測教學準備中的內容落實力度、使用率和使用生效程度,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效果、教學思路的合理性、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等;學習效果的檢驗主要是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知識理解的曲折度和思維養成的成效性。檢測方式以課后作業、科代表反饋、教學前后比照來完成。這個環節中,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是最為有效的發酵階段,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比教學前后的預期和實際效果,發現教學上的問題,也總結出知識體系的特征和規律,能幫助教師不斷完善自我的業務水平,不斷發現知識內容上的不同特性。在與不同學生,不同班級的接觸中,不斷豐富教學經驗和完善教學對象的分析比對,從而達到日臻完善。
當然,其它兩個環節還有許多東西需要逐一細致化探索,要對每個環節的每個細節進行思考和科學安排。限于本文篇幅和筆者能力,就此擱筆。以上所談之觀點,見笑大方,靜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