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廣 朱 毅 趙俊學 盧 煜 鐘 瑞 (東北林業大學 150040)
1914年4月,漢斯?瓦格納生于丹麥的一個鞋匠家庭,深受生活環境耳濡目染的影響,從小便喜歡推敲、專研木頭,并能雕刻出栩栩如生、充滿戲劇性的木雕作品,這些作品展示出了他超強的動手能力,以及在木作方面驚人的天賦。年幼時期的動手實踐活動,為他以后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成為20世紀杰出的家具設計師之一。
漢斯?瓦格納14歲時,成為了德國工藝大師斯騰柏格(H.F.Stahlberg)的學徒,開始了家具設計制作領域的求學生涯。17歲時,考取了細木作匠師資格證,設計并制作了他人生第一把兼具比例協調和舒適性的休閑椅。這把椅子看起來非常現代,方正、簡單、清晰的框架結構中塞入填充物,粗糙的幾何造型與精致的有機風格行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此開始在家具設計領域嶄露頭角。

圖1 孔雀椅

圖2 扶手椅

圖3 侍從椅
漢斯?瓦格納曾經說“I fell more like a craftsman than a designer”1(我覺得自己更像一名工匠,而不是設計師),也正是這種定位,日積月累地催生了一把又一把享譽全球的椅子。其中“孔雀椅”就是一例,見圖1,此款椅子是漢斯?瓦格納運用重新設計的方法,整體結構采用織物與原色梣木搭配,巧妙地糅合自然元素,將曲線和直線融合貫通于仿生設計之中;令人感到和諧的同時也給人一種穩定感,椅背形如孔雀開屏,看起來更加有張力,鏤空讓視覺無限延伸。“家具的創作都是為了‘人’‘生活的要求’服務”2,這一點很好地體現在了扶手和靠背的處理上。扶手采用深色柚木,靠背有扁平的如羽翼一般的板條,其中一個是放手的放置,另一個為肩胛骨靠背之處,這兩部分為人體實際接觸最為密切的部位,設計上綜合考慮了人體工程學,足以見得設計者在設計制作實踐當中一絲不茍、細致入微的匠心精神。1947年,漢斯?瓦格納與工作坊工頭尼爾斯?湯姆森(Nils Thomsen)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此款椅從原版到最后定型經歷了數年,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尼爾斯?湯姆森的幫助,為了了解掌握材料的特性以及當前的技術水平,他們有時會夜以繼日的在工作室里交流探討。由此可見,一把耐用、堅固且具有功能性、舒適性、賦有人情味、百看不厭的優美之作,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反復推敲細節、鉆研結構、熟知工藝而產生的,最后升華為具有濃郁丹麥風格的家具。強大的輪廓、特殊的造型,成為了漢斯?瓦格納的標志,也成為了現代丹麥設計的標志。
設計一把完美的椅子需經歷接踵而至的難題,在這長久的時間里,需要懷著一顆匠人之心,去接觸材料,了解其性能,并不斷思考細部結構的起承轉合,使整個椅子滿足其基本的功能需求、力學強度、使用安全性、比例和諧和細節設計合理。整個過程不僅像是一名家具設計師,更像是一名工匠,正如織田憲嗣曾總結“匠師=技術=手工制作、設計師=感性=腦力勞動”3,這也正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工匠或設計師所需的特質。
1935年,漢斯?瓦格納真正開始步入專業學堂的第一步,參加了由哥本哈根技術學院主辦,為期兩個半月的細木工制作課程,在這里他得到了更為專業的實操性訓練。次年,就讀于由丹麥近代家具設計之父凱爾?柯林特(Kaare Klint)掌舵的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家具設計系,他作為丹麥近代家具設計的開山鼻祖,透過分析研究人體尺寸和生活器具,奠定了標準的丈量法,并以這種教學模式教授給學生。漢斯?瓦格納正是在這種課程訓練下,動手測量紙、書籍、餐具等生活用品,以及到丹麥設計博物館實地測量傳統家具比例尺寸,這些系統的實踐性活動為他之后設計打下了堅實的靈感基礎。
凱爾?柯林特創立了重新設計思維模式,主張分析傳統設計并提煉出對當下設計有用的元素,堅持結構表達清晰、棱角分明,強調洞察每個設計的耐用性和材料的特性,追求標準化和有社會責任意識,漢斯?瓦格納在這氛圍中受到了嚴苛的功能主義教學理念的熏陶,他將這些理念融入骨髓,付諸行動,并且這種理念不斷的體現在他后期的實踐作品中。縱觀漢斯?瓦格納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的作品,摸索階段的他還沒有自己的標志性語言,只是從歷史和其他民族作品中汲取營養,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不斷的進行實踐性創新。從古埃及國王圖卡門陵墓中的陪葬家具、鄉村的英式溫莎椅、中世紀歐洲震顫派的夏克椅、到中國明式家具,都成為了他設計靈感的來源,圓椅(The chair)、孔雀椅、中式圈椅等名椅都是誕生在這一實踐背景之下。
在皇家藝術學院時,漢斯?瓦格納就忙于設計比賽,設計了各種各樣物品,包括銀器、留聲機、餐具、茶壺、旅游商品、壁紙、徽章、燈具和家具等,獲得了諸多獎項,這些足以展現他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和超高的設計天賦。1938年,他設計的椅子和桌子首次在匠師協會展上亮相,低矮、有張力的扶手,外露的功能性構造,其他結構都與椅腿相連,將學的理論轉化為實踐作品,這些都展現了他超強的學以致用的能力。
比起在學校的專業性教育,漢斯?瓦格納更希望從事實際性的設計工作,1940年進入阿納?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事務所,在這里,他與阿納?雅各布森、艾瑞克?莫勒(Erik Moller)一起設計奧胡斯市市政廳的家具,這個平臺成為了他前所未有的絕佳實踐場所,和這些建筑大師們一起共事,使他能從更高的層面加深對空間和家具的理解。后來他自己總結說:“I learned a lot from being there”(我從那里學到了很多)。
1951年,漢斯?瓦格納獲得了Lunning Prize獎章,獎學金被他用作了在美國和墨西哥為期三個月調查研究之旅,在這期間他參觀了現代化的高科技家具工廠,考察了當地的木材,更為重要的是,他遇見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系主任埃德加?考夫曼(Edgar Kaufmann)。埃德加?考夫曼邀請他參觀了在材質、空間、環境處理上取得了極大成功的流水別墅,這件20世紀現代有機主義的杰作,給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象。60年代早期,漢斯?瓦格納與建筑師阿恩?卡爾森(Arne Karlsen)和艾倫?耶森 (Allan Jessen)合作設計,建造自己的住所,在這棟建筑空間中,綜合應用了自然的材料木材、石頭、玻璃、毛毯、磚,簡單,而且樸實無華,將室內外環境連接成一個整體,幾乎完全融入自然,和流水別墅如出一轍的詮釋了有機的空間秩序。這所建筑的空間陳設、家具式樣的選擇與布置都獨具匠心,所有的一切,反映了漢斯?瓦格納在實踐活動中把控自然材料的能力、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細節處理能力。
學校系統化的專業訓練、參加各類比賽與展會、游學、平時的實踐性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接觸到的專業老師、建筑師、制造商、同行等,他們交流碰撞,相互學習,這所有的一切實踐活動,都為漢斯?瓦格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永不停止的學習加上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成為了他通向大師道路上的基石。
漢斯?瓦格納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富有天賦的家具制作者,也是世界上最富有創新精神的家具設計師之一。他一生創作了超過2500張設計草圖,接近1000件家具作品草圖,以及500多張椅子。追其成因,基本都是總結歸納現實中既有事物普遍性的問題,利用重新設計的創新思維模式施以改良、改善。
由于人們砍伐樹木,造成木材資源短缺,甚至枯竭,這種現狀刺激了漢斯?瓦格納,由此誕生了木材與金屬材質混搭的扶手椅(Arm chair),見圖2。此款椅子堪稱漢斯?瓦格納創新實踐的新篇章,完美的展現了材質之美,其最大的特點莫過于搭腦,他將有機形態的微妙變化融入到輕盈的搭腦中,木材采用邊角料,將紫檀木刨切片鑲嵌于四塊楓木之中,整體結構再使用十字型榫連接,最后切削成型。“金屬材質質地堅硬,呈現出富有光澤的視覺效果,極具現代感,與傳統氣息濃郁的榫卯結構形成強烈的對比,凸顯了技術美學中的‘材質之美’。”4對廢棄材料的創新運用,以及對細節的雕琢與精湛的技術工藝理解,無不展現出一位敢于創新實踐的設計大師。
漢斯?瓦格納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制作家具的材質會隨著時代而不斷創新。1949年他抓住了英國和美國在飛機工業中使用的層壓板新技術,設計了貝殼椅,從初版到60年代完成定稿,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那把椅子對他來說是創新性的挑戰,即以成型層壓板實現三維曲面設計,創作了一種輕盈、美觀,并非常適合工業化生產的椅子,“設計的焦點突破轉到了現代風格上,而沒有明顯地借鑒歷史風格”5,這一點是在丹麥設計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最引人矚目的突破。
人們對生活功能的新需求,往往會催生出新的發明。1953年,漢斯?瓦格納設計了一款新的侍從椅(Valet Chiar),見圖3。這款椅子宛如妖嬈的雕塑,它由三條腿和帶有節奏與仿生形態的水滴坐面和具有優雅曲線之美的拼木靠背組成,擬人化的設計,肩膀、脊椎、和后背,結合人體工程學完美的融入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功能的創新,椅背的搭腦被處理成衣帽架的形狀,可以掛上衣,坐面板和腿采用翻轉結構,拉起來后,可作為放置褲子的支架,座面底下是一個隱藏式的三角形容納空間,可以將手表等小物件放入其中。椅子腿也賦予變化,由下向上漸粗,自然轉化成了“S”型椅背,整個造型渾然一體,宛如天成,而這“S”型靠背正是借鑒了中國傳統家具的形制,并不像中國傳統座椅靠背那般莊嚴、方正,而是經過創新設計,加以改良。
偉大的作品是在創新性思維下延伸出來的。作為一名家具設計師,漢斯?瓦格納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在材料、功能、造型、結構等方面進行實踐、創新,設計制作了一件又一件的經典家具。
優秀的設計作品來源于實踐,產生于實踐中。漢斯?瓦格納之所以能夠以一名工匠的身份成為享譽全球的大師,除了自身天賦異稟的才能和永不停止的設計探索,更重要的是他不斷學習、創新與實踐的精神!
注釋:
1.Olesen,C.H.Wegner:just one good chair[M].Copenhagen:Designmuseum Danmark,2014:49.
2.陳仁毅著.中國當代家具設計:從文化鑒賞到春在創新[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184.
3.織田憲嗣著,丁雍,高詹燦,謝承翰譯.名椅大師丹麥設計[M].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4:68.
4.褚磊,朱毅.技術美學對榫卯結構再設計的啟示[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13.
5.萊斯利?皮娜(Leslie Pi?a )著,呂九芳,吳智慧等譯.家具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