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王衛
(江蘇省丹陽市后巷實驗學校 212312)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對知識接受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對問題的初步認知,難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認知思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問題串設計的藝術性原則,從原有的知識體系出發,搭建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例如在進行《圓》一課的教學時,圓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過的概念且圓的應用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在進行問題串設計時教師可依托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問題引申,并采用藝術性的提問內容和串聯體系設計問題串.問題串內容如下:(1)給出自行車輪、硬幣、摩天輪的照片,提問學生圖片中的物體具有什么特點;(2)提問學生為什么要將自行車輪設計為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是否可以;(3)回憶如何畫出圓,歸納圓的定義.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教師設計了一組具有思考性和回顧性的問題.通過對圓的情境回顧,為學生搭建了生活和圓之間的橋梁,消除了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陌生感.借助(2)、(3)中的探究問題,引出了圓心到圓上各點距離相等的定義.相較于直接給出定義,提問的方式更具備探究性,最大程度地開發了學生的探究潛能.
問題串不是簡單的將問題進行集成,而是借助科學的分析方法和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所涉及的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對教學目標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保障問題串的目的性.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的中位線》一課的教學時,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分析三角形和梯形中位線定理形成的基礎上,掌握定理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結合教學重點,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串應從定理的導入、證明和推廣三個層面開展,同時注重問題間的連貫性.教師所涉及的問題串如下:(1)回顧問題,△ABC中AB和AC邊分別有一點E、D,如果DE∥AC,E為AC中點,那么點D呢;(2)引申問題,如果分別E、D為AB、AC中點,能否得出DE//BC;(3)引發探究:觀察兩個三角形,猜想二者間的關系,試證明.思考證明平行常用的方法(必要時提示輔助線);(4)引導描述:試描述三角形中位線定理;(5)拓展應用:以三角形為基礎推導梯形中位線定理.問題串中的四個問題與教學目標相對應,且前后問題之間存在聯系性,體現了教學與問題的關聯性.
在問題式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引導性作用發揮的好壞在于教師所提供的問題是否具有啟發作用.因此在問題串設計中,教師應關注問題的啟發性,借助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主動去呈現,進而實現知識內化.
例如在進行《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一課的教學時,為使學生深入理解內角和的推導過程并形成借助已知結論進行未知探究的思維能力,教師從淺層次的問題出發逐步誘導學生深入進行探究.教師設計問題串如下:(1)回顧三角形內角和為多少度;(2)在紙上畫出五邊形,并思考如何得出內角和(量角器);(3)結合圖1思考如何不借助量角器得出內角和;(4)你還有其他拆分方法嗎(從頂點、邊、五邊形內任意一點);(5)選擇最為簡單的拆分方法(從頂點拆分),對于n邊形內角和進行計算;(6)結合拆分個數總結n邊形內角和公式.從淺層次的知識回顧和動手操作到深層次的聯系思考,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形成了未知到已知的轉化方法.

問題串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借助探究性行為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遵循教材進行問題設計外,更要結合問題串的應用性拓展問題的深度,使學生在峰回路轉處實現能力的創造性提升.

綜上所述,筆者從問題串的藝術性、目的性、啟發性和創造性四個角度對于問題串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問題串的設計應用,積極開展教學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高茹.試論初中數學“問題串”教學的有效設置[J].考試周刊,2013(54):78-78.
[2]陳月玲.初中數學有效問題串式教學設計研究——以蘇科版教材為例[J].中學數學,2017(06):26-27.
[3]朱曉東.初中數學問題串教案設計的一點思考[J].讀寫算:教師版,2017(18):89-90.